温心馨 宋代雨 龙波宇 练丰丽
[摘要]高校应通过打造新工科生IP形象,构建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素质文化内化育人、制度文化塑造育人、行业文化协同育人为内核的文化育人体系,让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充满活力,有料、有趣、有味地在工科生中“出圈”,让工科生从愿意学到主动学再到积极探索专业知识,成为符合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的人才,从而持续不断地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走向深入。
[关键词]新工科生;IP形象;文化育人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即“复旦共识”。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会议提出“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即“天大行动”。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会议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南,即“北京指南”。以上会议及研讨会推动了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入工程教育强国的发展进程。
一、新工科的内涵与人才特征
“复旦共识”提出,应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掌握我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动权[1]。“天大行动”提出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2]。“北京指南”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工科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3]。
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即“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指出了新工科人才的特征,要求工科学生德学兼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未来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也从工程教育逐步过渡到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交叉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当前,通专融合、创新创造、国际视野等词汇成为工科人才的新代名词。反观目前就业市场中招聘企业对新工科生的岗位要求,除去专业技术这一必备条件外,招聘企业同时看重新工科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审美能力、人文科学研究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
二、将文化育人融入工科教育的时代意义
文化育人是工科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科技观、砥砺德行、磨炼意志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新工科人才,把在文化育人中产生的文化价值理念转换为个人的教育格言,塑造新工科生的品格。文化育人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补充,在丰富工科生人文素养内涵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提高工科生的知识文化内涵。
(一)文化育人与工科生人文培养的关系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将文化育人归入“十大育人”体系,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然而,在各类文化育人平台百家争鸣的现状下,部分平台的文化育人内容与工科生专业课程的相关度不高。因此,文章围绕文化育人在工科生教育中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期提升工科生的文化素养,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擦亮思政教育底色,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
(二)新工科人才特征形象化的重要性
为了使工科生符合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的人才要求,高校必须建设一套工科生文化育人的培养体系。结合目前工科生的特点可发现,单一的培养体系很难使工科生由专业的技术人才向综合应用型人才转变,他们并不能意识到为何需要转变、如何转变。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智慧(财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4]。目前,相较生搬硬套的广告宣传,大部分企业的IP形象的建设有利于帮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快速树立个性鲜明的印象。由此,高校可以借鉴企业打造IP的方式,根据工科生的特点,打造具有工科人才特征的鲜明独特的IP形象。通过打造IP形象,高校可以构建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素质文化内化育人、制度文化塑造育人、行业文化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育人体系,让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充满活力,有料、有趣、有味地在工科生中“出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其主动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使学生从愿意学到主动学,再到积极探索专业知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工科人才,从而持续不断地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走向深入。
三、基于新工科生IP形象打造的文化育人路径分析
(一)开展理论研学实践,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5]工科生未来属于高精尖技术人才,攻克的都是“卡脖子”难题。这些技术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工科生教育只有把专业背景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才能让工科生自觉把专业知识和国家安全密切联系起来,坚定政治立场,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勇于面对国际科技形势带来的挑战,用蕴含在党史中的科技理念建设科技强国。
第一,高校可以党建引领团建为抓手,成立党史宣讲团,从舞台搭建、视频拍摄到后期制作都由学生为完成,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科学观相融合[6]。通过宣讲,工科生能感悟党和国家的伟大成就,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志向与民族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高校可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结合国家公祭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主题党日活动、校庆日等重要节點,利用融媒体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革命故事,缅怀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
第三,高校可通过搭建“互联网+”党史教学平台,让工科生可以在跨学科视域下打破学科界限,发挥专业优势,与文科学生互动。例如,工科生可与新闻学专业学生共同制作数据新闻将百年党史串联起来,再把每个奋斗阶段作为分支进行二次创作,在作品中可以插入现场采访、深度报道、革命英雄故事、纪实视频等新闻材料,或者通过应用相关技术还原重大战役沙盘,采用声光电的展现方式让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先烈英勇的斗争过程。
第四,高校可组织工科生结合历史事件进行红色剧本杀本的创作,这样既使工科生回顾党的历史事件,又锻炼工科生的写作能力,由此培养能讲党史、能写红色故事、能打造红色互联网平台的工科人才。
(二)打造人文课程品牌,素质文化内化育人
高校可以依托易班思政教育平台,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色,制订工科生第二课堂育人大纲,建立集学业生涯、职业生涯、社会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二课堂项目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学科思维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高校可以IP形象为媒介进行宣传,提升课堂品牌的传播力及认可度。高校可以开展以下工作,助力学生发展,提升素质文化育人工作成效。
第一,高校可开展工科生青年说活动,为工科生提供分享知识的平台,通过定期举办此类活动,鼓励工科生勇于站上讲台分享人文故事。
第二,高校可建设工科生科创工作室,定期举行科创比赛,每期围绕科学时事热点制订相应科创主题,使工科生能够在比赛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高校可开设工科大讲坛,每期邀请跨学科专业名师、专家教授、榜样典型等,开展交叉学科专题和创新创业的讲座报告,拓展工科生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丰富其“双创”经验。
第四,高校可建立工科生艺术团,挖掘一批爱文艺、爱钻研、愿展示的优秀工科生,开展一系列学生艺术活动,点燃工科生的艺术梦,推进艺术校园建设。
高校可以学生升学、深造、就业为导向,按照各学科特色设置综合素质测评考核条件,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理想信念、思考能力、社交表达、实践动手、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美育素质、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创业十大能力评价体系。工科生可通过综合素质测评了解自身能力,从而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同时,高校可通过“定制+自选”的课程方式,助力工科生打破学科局限,并实现教师教学过程“可参与、可测量”,教育教学质量“可监控、可反馈”,学生参与活动记录“可记录、可评价、可呈现”。高校通过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能够培养通专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三)推动特色养成教育,制度文化塑造育人
高校需要建设新生入学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制作以IP形象为主体,包含服务指南、学业指南、发展指南、生活及安全指南的新生手册,将IP形象一同融入大学适应性教育。根据相关文件规定,高校须结合教学实际,拟定适应学校工科生发展的制度文件,以制度文化引导、激励学生完善自我管理,增强工科生的归属感。高校可基于IP形象的特点,打造校园文化墙及学生宿舍公寓文化墙,建设学生公寓特色文化教室,潜移默化地影响工科生群体的价值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让其置身于校园的文化氛围之中,形成一种与校园文化相符的价值观。
(四)探索职业发展路径,行业文化协同育人
高校可聚集行业力量,加强与行业领域间的联系,打造行业人才新高地,促进校友与在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邀请在行业深耕多年的校友开展校友讲堂,打破地域限制,整合行业最新资讯,打开接触行业的窗户,让学生接触一手行业信息,提早了解市场需求,快速提升学生的行业融入力,通过校友“传帮带”帮助学生提早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为其未来职业道路发展提供精准建议。
四、结语
高校应根据工科生的特点设计、打造具有学校工科生特征、鲜明独特的IP形象,建设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打造工科生IP形象,能够构建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素质文化内化育人、制度文化塑造育人、行业文化协同育人为内核的文化育人体系,让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充满活力,有料、有趣、有味地在工科生中“出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从愿意学到主动学再到积极探索专业知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工科人才,从而持续不断地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02):27-28.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24-25.
[3]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20-21.
[4]百度百科.知识产权[EB/OL].[2023-09-30].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5%E8%AF%86%E4%BA%A7%E6%9D%83/85044?fromModule=lemma-qiyi_sense-lemma&fromtitle=IP&fromid=15874877.
[5]杨廷灿.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報告金句[J].中国火炬,2023(07):69.
[6]潘仲海.推进开州区绿色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C]//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员会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全市党校(行政院校)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重庆:[出版者不详],2023:202-208.
[基金项目]网络亚文化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WHCY2023B01);网络青年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及其培育研究“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2023年度自筹项目”(项目编号:DZX202326)。
[作者简介]温心馨(1992—),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讲师;宋代雨(1999—),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中级软件设计师;龙波宇(1985—),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讲师;练丰丽(1976—),女,四川攀枝花人,成都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档案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