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3-12-02 00:44朱彦同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校思政

[摘要]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网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合智慧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增强和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拓展课程思政教育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智慧+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涵,文章阐述了智慧时代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成逻辑,从精准定位思政融合靶点、依托数智技术植入、坚持以育人为导向、聚集智慧力量引领四个维度,提出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智慧+思政”;课程改革;传播体系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方略,课程思政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建设智慧课堂,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教育传播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同频共振,还需要高校不断创新思政育人理念,总结有益经验,创协同机制,聚智慧资源,精准把握学生学情,深挖“智慧+思政”融合的关键点。高校通过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思政教育智能延展,切实增强特色化育人效果,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一、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涵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正在逐步改善各行各业,在融合数字技术之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等都随之萌生新业态,出现新的形式。而在“智慧+”的加持下,高校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课余延伸教育等方面实现了课内外的一体化教育培养,让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全时段的渗透教育,可以说,“智慧+”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辅助促进价值[2]。

(一)推进课程教学质量升级

“5G+智慧教育”在高校的快速推广,为“智慧+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开创了协同融合的新格局。高校通过构建智慧教育数字化平台,能够有效发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实现各类基础教学数据及资源的科学化整合。教师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学情特征,挖掘和破解教学热点、痛点,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供给能力,为教学供给侧改革提供新动能,推进课程教学质量升级。

(二)确保思政育人功能落地

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以智慧服务生成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侧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有助于发挥思政的育知、育能、育人功能,确保学生学有所获。随着智慧教育日趋成熟,高校通过构建教学智库,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一方面能够引领思政课堂走向深入,帮助学生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的教学环境,确保思政育人功能有效发挥,塑造学生品格,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助力课程思政生态系统规范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应以智慧融合为抓手,全力加大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力度和效度,从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保持可持续创新发展[3]。一方面,高校“智慧+思政”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有助于优化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基于现代化技术手段,以重在跨界、更需融合为着力点,有助于全方位改造思政育人模式,实现提质增效。

二、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生成逻辑

(一)育人理念变革

教育理念是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行动指南,也是课程实践改革的理念遵循。一方面,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主张用鲜活的思政素材吸引学生,从而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科技感,为学生提供立体化、联动性的课程思政教育服务,使学生在智慧教育环境中得到感召和感化,促进学生凝心铸魂。另一方面,高校“智慧+思政”教育倡导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智慧,秉承博采众长、大成智慧的理念。这不仅与课程思政建设逻辑起点保持契合,而且与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同向同行的逻辑互构[4]。

(二)育人模式优化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传播需要从教学范式变革入手,优化创新育人模式,从而确保智慧教育有效赋能教学实践。首先,高校“智慧+

思政”教育顛覆了以往的教学时序,整合与重构了课程思政教学要素,极大地改变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形态。其次,高校“智慧+思政”教育改变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学生从人机协同中汲取智慧,学习兴趣更加强烈。同时,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通过泛在学习和全沉浸式学习体验,学生可在智慧教育情境中将思政教育知识内化为认知元素。最后,“智慧+思政”教育促使教学评价的转变,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成为主流,同时多维度评价的导向作用能够为思政教学提供及时性、精确性的决策依据[5]。

(三)育人环境升级

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传播集中体现在技术融合的生态化,极大促进了育人环境的升级。一方面,思政学习空间得到智慧化保障。在传统声音、文字、视频资源供给的基础上,高校“智慧+思政”教育能为学生提供3D感知、AI交互和VR沉浸式学习体验,促进课程思政服务的人性化,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思政学习情境更具开放性、稳定性和应对力。高校“智慧+思政”教育通过推进思政资源开放、引导学习形式开放、促变思维开放等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修身明理。

三、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一)精准定位思政融合靶点,探索智慧化教学情境

网络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战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生成为网络群体的中坚力量。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需要有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教学技术,精准定位思政融合靶点,探索智慧化的“知行合一”教学情境[6]。首先,高校“智慧+思政”教育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特点,开展模块化、自主化、专题化教学,并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高校“智慧+思政”教育应与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保持全面贴合,无论是课堂讨论主题的设计,还是日常思政教育活动的组织,都需要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为目标。高校通过构建“大思政”思政育人环境,切实保障思政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高校应精心打造教学专题,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将专题与微课视频形式有机协同。教师以微课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互动式、体验式、翻转式等授课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系统性和实效性。此外,高校应基于专兼结合、学科交叉的视角,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优势,提升教师队伍的实战力和胜任力。

(二)依托数智技术植入,统筹推进高校智慧思政建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变革的驱动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逐渐向纵深趋向发展,倒逼高校智慧思政迭代发展。目前,高校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不断增加,其中也暴露一些问题,如缺乏科学系统规划,资源汇聚融合共享能力不突出,网络学习空间相对单一等。为此,高校应认真思考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依托数智技术植入,统筹推进高校智慧思政建设。首先,高校应以构建智慧思政矩阵为突破口,对标“三全育人”标准,打造“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育人体系,注重彰显学校特色,做到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从而全面聚集育人合力,发挥合作联动的育人体制机制效能,确保有效发挥全周期、全要素、全数据的新型育人主渠道优势。其次,高校应着力解决智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难的问题,加大对优质资源池模块的开发力度,使智慧思政资源配置更均衡,让学生能够“共享一堂课、共享一片云”。同时,高校应强化智慧思政的价值引领,设立“全网舆情分发”模块,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确保牢牢把握思政话语权和主动权。最后,高校应提升学生资助的精准化水平,实现智慧效果评估,凸显智慧资助育人成效,做到思政工作“一张网”抓统筹,力求做到“应助尽助”。

(三)坚持以育人为导向,构筑智慧思政育人新格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应秉承守正创新的精神,在精准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筑智慧思政育人新格局。首先,高校应以智慧思政平台为主体,聚焦智慧链平台载体效能,围绕思政课主渠道,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学习数据全方位、多维度分析,实现思政教学优质资源、特色产品的及时性呈现,做到思政主体的全覆盖,使课堂更活跃、互动更充分。其次,高校应紧密结合时代热点,聚焦优质资源,凝练产品特色,大力开发多元化的网络文化精品,打造思政金课以及优质思政教学网络资源库,实现从自建自用到共建共享,形成高频率共建共享的示范效应。再次,高校应鼓励教师加大课堂创新力度,提升教师教学资源获取与运用素养,聚焦教师队伍育人能力的提升,让教师“乐教、善教”。最后,高校应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准把握学生学情,切实发挥智慧思政大数据系统和算法的核心优势,为学生提供决策支持以及学业帮扶和心理辅导[7]。

(四)聚集智慧力量引领,推动校内外协调联动

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作为时下主流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接受,这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和要求,又是推进思政教育常态化、长期化建设的核心保障。高校要聚集智慧力量引领,全面推动校内外协调联动,从而为“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保驾护航[8]。首先,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入手,组织成立网络思政工作中心,专门负责协调学校智慧思政建设工作,助推智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其次,高校应实施集体攻关计划,打造专业智慧思政专家团队,为智慧思政工作提供智力服务。同时,高校应以健全的规则制度作为引领,形成责任明确的制度体系,有效规范校内智慧思政建设按照既定轨迹夯实发展。最后,高校应建立省校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对接合作的社会联动机制,形成常态化指导、沟通、协调工作体系,产生运转高效的协调运行机制效能,做到专项突破、从点到面的全覆盖[9]。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智能技术全面且深入的介入,高校应充分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积极探索智慧思政新模式,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挖“智慧+思政”融合的关键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延展,增强和提升教育传播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要发挥智慧科技赋能优势,精准定位思政融合靶点,探索智慧化的教学情境;依托数智技术植入,统筹推进高校智慧思政建设;坚持以育人为導向,构筑智慧思政育人新格局;聚集智慧力量引领,推动校内外协调联动,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任志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内涵实质、创新意义、文化智慧[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04):69-77.

[2]李华君,王沛佳.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智慧化教学创新与建构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11):35-38.

[3]肖亚婷,陈正午,吕佳琪,等.“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3):274-276.

[4]王淑荣,余进,周雪明.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导论》课程沉浸式“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08):148-152.

[5]汤丽.依托智慧课堂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以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03):41-43.

[6]柳晶晶,马鸽,舒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电工电子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17):113-116.

[7]苏冰,刘颀.基于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对分智慧课堂构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02):76-81.

[8]卢露,任嘉威.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智慧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研究[C]//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2023年第三届创新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HONGKONG NEW CENTURY CULTURAL PUBLISHING HOUSE,2023.

[9]王家利,刘若福,胡真真.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研究: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6):192-194.

[作者简介]朱彦同(1985—),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助理编辑。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高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