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实践

2023-12-02 00:44谢杭萍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2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视觉图像化的发展,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实践已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话语建构与视觉表征上。从文字表达的宣传话语到图像主导的叙事话语,乡村文化墙通过视觉传达,传递内容、询唤认同、连接情感。文章基于修辞语境与修辞诉求,分析乡村文化墙的话语建构,从景观、情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当下乡村文化墙的视觉表征,从而展现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话语。

[关键词]乡村文化墙;视觉修辞;图像叙事;乡村景观

当前,作为乡村景观的乡村文化墙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时代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纵观乡村文化墙的内容与形式变迁,乡村文化墙或是用于政策宣传、商业广告,或是展现乡土文化、生活故事,并从以语言为主到以圖像为主,呈现视觉化的发展趋势。

基于视觉特质,图像比文字更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乡村文化墙以图像为主,形成丰富的视觉叙事,有助于凸显传递意义、传播信息与强化情感关系的视觉传达性,实现策略层面的文化再生存,促使文化意义、政策宣传、时代记忆等被记录在图像中,从而反映国家发展、时代进步、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因此,乡村文化墙作为视觉文化的对象物,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乡村文化内核的重要媒介载体。文章以乡村文化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修辞语境与修辞诉求,分析乡村文化墙的话语建构,从景观、情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当下乡村文化墙的视觉表征,即如何通过视觉图像建构文化意象及其修辞结构,实现视觉符号、视觉文化和视觉话语的表达,从而展现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话语。

一、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话语建构

视觉文化研究的本质是修辞,修辞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论,还可以被看作一种研究框架和研究路径。视觉修辞主要探讨“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1],也就是图像如何建构社会认知的元框架系统。视觉修辞的对象包括语言、空间、事件等视觉对象物,即以视觉化的媒介、空间以及事件作为主要修辞对象,并通过有意识地运用视觉文本的手法,构建和创造视觉语言,达到劝服、对话和沟通的一种实践和途径[2]。视觉修辞的基本要素包括观看者(受众)、修辞语境和修辞目的[3]。视觉修辞的传播者在传递信息前,需要考虑受众的基本素养和审美需求,借助视觉图像建构符号文本,引导受众通过观看融入视觉符号系统,并理解、认同传播目的。在乡村空间场域里,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传播媒介,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具备媒介属性、空间属性和叙事属性,能够体现乡村空间、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惯背景下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体的互动。因此,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实践探究需要基于修辞语境与修辞诉求展开。

(一)价值认同:视觉化传播展现乡村形象

语境的功能在于限定和引导诠释过程,使人们能够在共同认知框架和理解模式的指引下,构建内容意义并进行交流[4],而任何文本的修辞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里才会生成特定的意义。

在一定场景和语境中,视觉修辞以实现目标为导向,通过视觉符号、图像元素等进行传播。不同时期的乡村文化墙展现不同的传播主题和内容,反映特定的语境、文化和传播策略。当前,乡村文化墙聚焦党建引领、政策宣传、文化传承、山川描摹以及乡野生活等传播主题,通过图文结合、图绘色彩等再现传播特征,呈现一定的视觉修辞特点。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墙从以文字为主的表达转向以图像为主的视觉呈现,在传播内容、表现形式、传播策略等方面进一步使乡村文化与国家话语相连接,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体系的构建。可见,视觉图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以视觉符号为主的视觉化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路径,有助于人们通过图像解构符号世界。此外,乡村文化墙从文本表达到图像的视觉呈现也与国家的政策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形象的展现,包含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宏大的国家叙事符码,有利于激发受众对政策思想的情感共鸣,形成价值认同,展现乡村形象,凸显发展新气象。

(二)参与互动:多元主体共同推进乡村发展

视觉修辞的核心诉求是通过图像符号引发受众的思想共鸣,实现情感认同,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5]。在新时代,基于视觉修辞的诉求,乡村文化墙要结合政治、文化、生活背景,调整和构建视觉图像叙事,形成具有价值导向的传播载体,既要符合乡村发展需求,又要反映乡村文化,承载乡村情感。也就是说,从修辞诉求的角度来看,乡村文化墙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图、象征性的文化传播和多元主体参与的交流互动三个诉求。

第一,明确的政治意图。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体现了政治主体运用图像激发受众产生特定的修辞反应。也就是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墙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图绘色彩、元素设计等视觉符号,展现国家政策对乡村文化的价值引导,从而助力构建乡村文化体系,开展乡村文化传播,丰富受众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象征性的文化传播。乡村文化墙作为视觉象征载体,通过不同图像符号的搭配组合,发挥图像符号视觉修辞的象征作用,形成自然化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呈现丰富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从而向受众传递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文化内涵。例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墙,通过国旗和党徽等主要元素,形成图像符号,从而引导受众的思想,实现文化传播。

第三,多元主体参与的交流互动。“视觉元素由修辞者排列和修改,不仅仅是为了自我表达,更是为了与观者进行交流,以期说服特定的观者,达成可能的政治认同”[6]。从这个角度来说,具有象征性的乡村文化墙通过图像符号的搭配组合,营造思想文化交流互动的场域和氛围,吸引受众等多元主体参与互动,从而实现整体化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涵输出,使多元主体共同推进乡村发展。

二、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视觉表征

视觉化与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探究图像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和信息。修辞视角和符号视角是两种常见的视觉话语研究范式[7]。从修辞视角来看,不同时代的叙事修辞通过不同的图像符号构建。在修辞实践中,乡村文化墙立足乡村生活情景和地方风俗文化,通过多元创作主体,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图像符号,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事件、文化经验转化成丰富的内容,表达乡村独特的视觉景观和文化景观,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获取受众的广泛认同。也就是说,在视觉修辞策略下,乡村文化墙的创作主体与受众处于相同的语境,通过符号、文化和话语的视觉表征,受众可以凭借生活经验理解乡村文化墙的创作意图和文化内涵。视觉符号关注图像符号的使用和组合方式,视觉文化聚焦修辞实践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视觉话语彰显图像符号传递的意义和呈现的交流方式。

(一)视觉符号:乡村景观联结的记忆感知

对图像符号进行视觉分析可发现,这些图像作为视觉符号是传播媒介,始终与物质世界联系紧密,以传递特定的概念和意义[8]。乡村文化墙中图像传递的意义及其表现方式,主要取决于多元创作主体对乡村文化墙本身的认知。在修辞语境中,乡村文化墙作为乡村景观重要的传播媒介,从乡村视角、地域空间出发,借助图像建构乡村景观,达到其修辞目的,完成叙事话语与乡村文化的融入与连接。

当前,在修辞实践中,乡村文化墙通过图像建构了自然风光、人文建筑、传统文化、生活场景等乡村景观,搭建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空间。一方面,乡村文化墙存在于实体空间场域,依赖于实体空间,并赋予乡村景观新的视觉表征,使乡村景观凸显表征意義。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墙通过图像的聚合,形成独属于乡村文化的意义符号和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叙事风格,促使受众进入具体的乡村景观情境,深度勾连独特的场景,产生记忆感知。因此,乡村文化墙的修辞分析可从视觉符号意义产生语境的维度,在连接、联想层面展开论述。

第一,连接是一种系统性的视觉符号认知。乡村文化墙通过多种类型的图像符号,以拼图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文本表述,展现乡野生活等乡村叙事,并从整体性的视角全面地完成对符号意义的阐释。同时,乡村文化墙所展示的绘图、文字、色彩等视觉符号相互协调、合作,形成相互关联和内容连接,从系统认知的角度来解释文化意义。例如,乡村文化墙在展现乡村田园风光时,通过金色麦浪、勤劳农民等视觉符号进行内容连接,构建一幅质朴、祥和的田园景象。这种连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受众的兴趣,促使他们认同和接受乡村文化墙视觉符号的传递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是人们对乡村文化墙内容的接受,也是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回归乡野生活状态的一种接受和视觉说服。

第二,联想是与视觉符号认知相伴随的重要特征。乡村文化墙通过图像、文字和色彩等视觉元素的融合被赋予了意义和表征,且这些意义和表征会超越受众的惯性理解,引导受众形成新的认知。基于乡村文化墙的视觉符号与生活场景、乡村景观等的紧密关联,受众可以依据这种视觉符号认知上的相关性与乡村文化墙所呈现的图像符号之间建立连接。例如,乡村文化墙采用金色的稻田等乡村文化与乡村景观的标志性视觉符号,促使受众联想到春耕秋收、山清水秀的林间的场景,从而拉近多元创作主体与受众的距离,形成互动交流的空间,激发他们对“乡”的情感记忆,产生乡村情感认同。这种视觉符号与生活场景、乡村景观等的相关性,进一步呈现了文化内涵,拓展了乡村文化墙视觉修辞的深度,增强了文化感染力。

(二)视觉文化:乡村情感依附的叙事话语

在视觉修辞的话语体系中,文化意象的构建被视为核心策略,意象指修辞形式与象征内涵之间的紧密联结,其中:“象”代表视觉修辞的物质载体;“意”侧重揭示“象”背后的意义,强调视觉对象物的象征意义[9]。乡村情感需要依附于特定的实体展开视觉叙事,通过意象来表现传统文化和集体记忆等,从而激发受众对乡村情感的认同和依附。也就是说,从视觉修辞叙事中的图像建构与传播符号学分析来看,乡村文化墙通过图像符号视觉修辞叙事来隐喻乡村情感的叙事话语,展示传统文化和乡村的集体记忆。

第一,在传统文化层面,通过视觉修辞实践,乡村文化墙采用视觉隐喻和转喻等修辞手法,塑造特定的文化情感,以概念转喻的方式,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怀旧意向和乡土情感的表达。视觉转喻作为修辞手法,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视觉描绘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可增进受众对乡村文化墙的深入理解和感知。例如,“仁义礼孝”的视觉转喻是乡村文化墙中最常见的墙绘手法,其中孔子画像和“老小团圆”画面等营造的视觉场景,可以使受众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以人为本”“百善孝为先”等情感的认同。此外,乡村文化墙还借用“梅兰竹菊”等视觉符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政治清明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代意义。

第二,在集体记忆层面,由于图像话语是通过结构性视觉符号构建起来的,并形成视觉图像,具备视觉叙事和传播的功能,因此乡村文化墙通过图像话语建构的视觉叙事,可将现在的幸福生活与过去的美好记忆联系起来,呈现当下的乡村生活方式和过往的怀旧意向。也就是说,乡村文化墙被赋予集体记忆的怀旧意向,利用视觉图像,进行生动而有力的表达,有效地传递故事和情感。同时,在具体的图像创作中,语境主要存在于多元创作主体对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整体管理,并涵盖对统一和对比关系的掌握[10]。由此,乡村文化墙对乡村怀旧的视觉叙事,通过作为“记忆之场”的墙绘唤起受众回忆,使受众在多元创作主体建构的记忆场景和语境中重温故事,将意象上的“怀念”转化为具象化的“记忆图绘”,从而增强现实与过去的交流和碰撞,促使受众与过去的乡村生活产生情感联结,激发怀旧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对集体记忆的再建构。例如,乡村文化墙中“拜大年”“跳格子”等场景的视觉叙事,通过对风味小院等传统空间意象的展演与建构,在时间维度上诠释乡村情感的视觉叙事语境,展示过去的生活场景,增强受众对乡村的情感体验。

(三)视觉话语:乡村文化建构的情感认同

视觉修辞实践必须立足特定的语境,深入不同语境中符号意义生成的内在规律、本质要求、生产机制和显示逻辑[8]。乡村文化墙作为一种展示乡村文化、历史传统和发展成就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多元创作主体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目的地进行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实践。另一方面,作为国家话语的一部分,乡村文化墙在进行视觉修辞实践时,应遵循时代背景,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和发展成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受众增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彰显国家话语在乡村文化墙中的主导地位。

第一,身份认同的建构。身份认同涉及个体情感和价值观念,是将自身视为某一特定群体的心理认知[11]。在视觉修辞实践中,乡村文化墙通过将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融入日常乡村符号体系,赋予乡村景观新的内涵,实现国家政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此外,乡村文化墙作为在公共空间的乡村景观,不仅是乡村现实生活的视觉呈现,也是乡村群体身份的符号表征,形成乡村象征符号,使受众与乡村生活展开对话交流,产生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

第二,文化认同的建构。文化认同指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个体或群体根据价值观、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元素构成的文化系统来进行行为和价值判断的文化现象[12]。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墙承担着传承乡村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成为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墙通过创造怀旧情感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受众与乡村历史在情感回忆上相勾连,并利用特定的视觉符号增强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也就是说,乡村文化墙通过建构集体认同的视觉景观,促使受众从中寻找承载集体记忆的视觉符号,并与传播者建立连接。

三、结语

在世界图像化趋势下,乡村文化墙从以文字为主的表达转向以图像为主的视觉呈现,实现对话叙事的语图交互转型。作为公共空间的独特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墙在传播与推进国家政策、构建乡村形象、弘扬乡村民俗文化以及保留乡土情感记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传播载体。视觉修辞实践作为语言传播的重要途径,可对图像话语进行视觉再造和意义的再建构。因此,在视觉修辞实践中,乡村文化墙承载着乡村情感和集体记忆,有利于激活受众的认知与记忆,进一步调动受众对乡村文化等的联想,创设乡村空间的意义场域,从而实现对受众的视觉化劝服,发挥导向功能,增强情感认同。

同时,乡村文化墙借由视觉符号构建文化语境,可在视觉修辞实践中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国家话语与乡村文化的实践融合。一是视觉符号的展现需要符合地方的文化特质。乡村文化墙的视觉修辞实践需要融合地方的文化内涵,利用受众能够识别的相关视觉符号,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二是图像叙事视域下的传播应深化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联系。乡村文化墙应以图像符号为桥梁,根据每个乡村不同的文化特质构建不同的主题,构筑乡村文化视觉符号,加强文化视觉叙事和受众之间的连接。此外,在情感体验的交互上,乡村文化墙要注重内容整体性,实现视觉叙事、图像话语的连接与互动,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场景,并以空间的想象性建构呈现乡村生活,使受众潜移默化地对乡村文化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HILL C A,HELMERS M.Defining Visual Rhetorics [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4.

[2]刘涛.媒介·空间·事件:观看的“语法”与视觉修辞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17(09):100-109.

[3]刘涛.视觉修辞何为?:视觉议题研究的三种“修辞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55-165.

[4]刘涛.语境论:释义规则与视觉修辞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5-15.

[5]刘涛.图像政治:环境议题再现的公共修辞视角[J].当代传播,2012(02):23-26.

[6]刘涛.转喻论:图像指代与视觉修辞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10):112-120,128.

[7]刘涛.图像研究的语义系统及其视觉修辞分析方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37-48.

[8]张辉刚.图像叙事与修辞实践:裕固族传统仪式中视觉符号的意义生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96-105.

[9]刘涛.意象论:意中之象与视觉修辞分析[J].新闻大学,2018(04):1-9,149.

[10]狄野.视觉叙事中的图像建构与传播[J].装饰,2015(02):130-131.

[11]张彩霞.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认同[J].河南社会科学,2018(08):110-114.

[12]贺彦凤,赵继伦.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1):202-204.

[作者簡介]谢杭萍(1997—),女,福建上杭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探讨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