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康怡 吴兰
典型人物报道是党报特有的一种新闻宣传形式。“新愚公”李保国、“校园妈妈”张桂梅、“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大山的女儿”黄文秀等先进典型在树立人生楷模、传播主流价值、引导社会风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是农村基层干部从决胜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奉献的一个缩影。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宁颁奖。2022年,杨宁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她从红七军点燃红色火种的小村落,走到全国脱贫攻坚的最高领奖台;从大苗山里的“女芒篙”,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从返乡创业大学生,到党的二十大代表,这是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一个样本,体现着时代性、先进性、典型性。典型人物报道能传递榜样力量,汇聚起全体人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媒体融合发展中,新型主流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改进方法,更好地弘扬时代精神,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已成为融合语境下新闻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本文以杨宁系列报道为对象,分析地市级主流媒体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的突破与创新,通过报道杨宁的奋斗故事揭示重要的示范意义和传播价值,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典型人物如何摒弃过去“我说你听”式、“高大全”、“千人一面”式的典型人物宣传,挖掘其个性特点和体现时代特色尤为重要。柳州日报社以“受众思维”为出发点,转变观念、改换策略,发掘本土优势,立足本土报道对象、受众及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社会关系等构成的传播环境,寻找突破口并创新表达,使杨宁这一典型人物不仅可信可敬,还可爱可学。
1.采用复合视角还原“这一个人”的独特原生态。先进典型大都有真、善、美的共同特质,闪耀人性光辉,反映着现实生活和精神层面的某种普遍性;但作为生命个体,他们又有着各自的特殊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各具风采和人格魅力。与很多投身“三农”工作的基层干部相似,杨宁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先进人物的共性。同时,她又是一个农家女、大学生、村干部,在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过程中,她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性格的表现是鲜活立体、独一无二的。正如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报道这一典型时,《柳州日报》回归到具象的人物本身,不拔高、不神化、不仰视,不做过多的显性评价,而是以动态的新闻思维写出独特的“这一个人”。“她是空巢老人的‘女儿’,却一度不被自己的父母亲友所理解;她是留守儿童的‘妈妈’,却在十年扶贫路上一再错过自己的婚嫁;她是全国返乡创业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却成为广西大苗山第一个扶贫干部中的‘女芒篙’”。《柳州日报》长篇通讯《苗山深处的“女芒篙”——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融水县安陲乡江门村村委会主任杨宁》,开篇即用一组三连反差极大的对比,把“得”与“失”、“平凡”与“不凡”、“高光时刻”与“漫长求索”有机统一起来,提炼事实构成悬念,引人关注。报道采取复合视角传递事实,既有零聚焦叙事的全知视角,如以记者作为叙事主体,自如运用描写、抒情、议论,还原人物的创业历程;又通过内聚焦叙事的视角,以杨宁本人及其家人、乡亲、同事、同学等作为第一人称进行讲述。受众沉浸于这样的场景中,为杨宁工作中的创新与收获而欣喜,为她生活中的遗憾与缺失而难过。
2.从“人学”立场出发讲好“大写的人”与新时代同频的故事。回溯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都是在还原事实和现场的前提下,观照人的内在情感、再现人的思想行为以及揭示人的社会价值。“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地方主流媒体在对典型人物杨宁的系列报道中,持续凸显了这一主题,特别是善于捕捉典型人物成长中的“高光时刻”,传递“大写的人”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力量。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杨宁在“党代表通道”向中外记者讲述自己和乡亲们的奋斗故事。柳州日报社特派记者发回新闻特写《“通道”——党的二十大代表、苗家妹子杨宁在京参会微镜头》,在创造人类减贫史奇迹的宏大主题下,零聚焦叙事方式结合穿插着杨宁的现场动态和回忆片段。时间主线串联起一个个为坚守信仰而不懈努力的故事。在双重新闻叙事结构中出现的“通道”是具象,也是意象:既是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条连接党心与民心,让每一位奋斗者通向人生理想的成长桥梁。虚实结合的“通道”将个人的前途命运、思想境界与民族复兴的伟业联系在一起,人生奋斗的意义得到了升华,人物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3.以平民化视角汇聚“这一群人”的青春力量。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网络技术进步使个人化的双向沟通成为现实,典型人物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符号”。有关杨宁题材的系列报道之所以数年来持续引发关注,是因为受众能够从这个“邻家小妹”的奋斗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发共鸣。在受众心目中,她是可以平等对话、产生心理认同的“自己人”,并希望看到更多像杨宁这样的普通个体在新时代的奋斗故事。顺应受众需求,报道焦点把对“这一个人”的关注扩展到对“这一群人”的关注。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一年后,《柳州日报》头版推出深度报道《苗山苗正红——大苗山儿女牢记嘱托以实干绘就乡村振兴长卷》,在报道杨宁乡村振兴路上新作为的同时,还以平民化视角关注以她为榜样的大苗山年轻一代。报道所选取的人物有种养能手、电商达人、村干部等本土“新农人”,还有第一书记、选调生、结对共建的高校师生等来自各地的志同道合者,涵盖新农村建设的多方面。从“一棵春苗,可见整个春天”逐渐展开叙述,直到“满山苗青青……终将巨树参天,终将成林成片,终将万山红遍。”以“春苗”隐喻年轻的大苗山建设者们,正在茁壮成长,并必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榜样的力量催生了英雄辈出,典型人物的示范意义非但未被弱化,反而在英雄群像的风采中得到了深化、加强。杨宁和“小伙伴们”的故事让年轻受众更易产生代入感,群体的认同效应也更明显。
典型人物因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和示范意义,有着不断挖掘与深化解读的必要,吸引着各级媒体的持续关注。面对站在时代潮头的先进榜样,需打破“同质化”“标签化”的思维定式,建构起与地方主流媒体自身所形成的传播规律相符合的叙事范式,让典型人物报道避免审美疲劳,常做常新。
1.引入本土元素表现典型人物时代内涵。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城市。千百年来,各民族唇齿相依,在中华大家庭里拥有共同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又形成了独具个性与风采的许多风俗习惯。火塘围坐、吹奏芦笙、种孝心米、赶坡会等,是柳州少数民族同胞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积淀厚重,文化寓意深远。将这类习俗引入人物报道,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尤其是融入近年的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报道中,更能增加受众的心理认同与文化认同,产生共情与共鸣。
在各级媒体对杨宁的报道中,“女芒篙”是她具有辨识度、鲜明独特的标识之一。“芒”与“篙”均为山野间草本植物。相传远古苗族先民为躲避盗贼掠夺,在农历正月十七,披芒藤戴面具,跳芒篙舞,驱逐盗贼。苗族同胞由此认为“芒篙”是能“驱灾降魔、捍卫正义”带来幸福的守护神。杨宁成为“女芒篙”的第一篇报道,见诸《柳州日报》的报端。消息《融水安陲乡苗寨群众把扶贫带头人选为女芒篙“阿妹,你带来了好福气!”》叙述了村民正在跳芒篙舞庆祝节日和杨宁被村民选为女芒篙这两件事。报道采用平实、内敛的叙事风格,把传统文化习俗与时代新风相融合,展现了杨宁深受乡亲们喜爱的形象。典型人物的报道紧扣因生活改变而引起观念转变并移风易俗的主题,体现了脱贫攻坚中首要是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这一可贵的成果,展现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坚守与拼搏。
2.聚焦亲情互动凸显典型人物家国情怀。典型人物是高尚的人,也是普通的人,其性格行为的养成,与时代环境有关,更与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而在各种繁复的社会关系中,最普遍、最基础的就是家庭关系。乡情,尤其是亲情的平实描摹,是柳州日报社各媒体平台在杨宁这一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一大亮点。
长篇通讯《苗山深处的“女芒篙”》讲述了杨宁返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便于照顾年迈多病的奶奶;融媒体作品《为了总书记的嘱托——苗家女儿杨宁的新长征》里,奶奶在杨宁回村后赠她一双解放鞋,叮嘱她要踏实走好脚下的路。这种体现亲情互动的细节描写在系列报道里还有不少,有时是在产生了矛盾冲突的情况下显现:父母对杨宁大学毕业选择回村表示不解,时不时对她絮絮叨叨;杨宁为确保村民利益而提高竹子收购价格,亲戚自感被“戗行”而找上门,看似“威胁”的腔调里也有着对杨宁的担心。而杨宁则用为村民谋幸福的实际行动回应着亲人的关爱,消除着亲人的误解。她的创业历程,与父母从不解到理解进而支持、亲戚由误解而释怀转为配合的过程相伴,实现了共筑亲情的双向奔赴。良好的家风传承、和睦的家庭关系及和谐的社会关系既给了杨宁品格上的滋养,也是杨宁为了“国之大者”一往无前的一大动力。这些报道以富于乡村生活气息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接地气,故事也更打动人心,受众与报道中的人物达成情感共鸣,夯实着典型人物塑造的根基,传递着隐藏在平静讲述中的价值导向。
3.强化交互传播追求精神境界可视化。从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体裁的综合运用,到图片、视频等视觉符号的逐渐加入,再到对数字科技成果的新传播载体的应用,主流媒体对于典型人物报道,以用户思维不断提升技术素养,持续跟踪数字科技的演变发展,深切地理解并掌握它赋能于作品的“创意、表达、传播手段”,让受众体验到典型人物报道蕴含科技感后别样的意境。
融媒体作品《为了总书记的嘱托——苗家女儿杨宁的新长征》集文字、图片、沙画、音频、视频、动漫、手绘、H5、海报等近10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在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下,卡通形象的杨宁原声讲述成长故事。传统的文本叙述方式和表达逻辑被重构,横屏的手机打开一个时空交叠的叙事空间,点开屏幕上图示的小按钮,是一个个故事小版块。作品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模态元素,设置新闻场景,以互动环节推动故事发展。如采用动漫云朵、小草作为受众的“嘴替”,与杨宁进行原声交流;又如作品结尾,北京冬奥会火炬手杨宁的身后,是青葱的大苗山全景图,网友轻点屏幕后,整个画面顿时出现万山红遍的壮丽景观。这件由杨宁、创作团队与广大网友共同完成的作品,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在叙事中传递了思想创意,完成了多向沟通、多方对话,体现出较强的交互传播意识。报道集中体现了地方主流媒体在可视化新闻探索中的新成果和新目标,即并非停留在“炫技”层面的技术堆砌,而是追求打造一种新的叙事范式,实现“精神境界可视化”的呈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以互联网思维着力提升内容生产、信息聚合、技术应用能力,并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地方主流媒体有效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一条“破圈”之路。同时,媒体的融合成果也全方位加持了典型人物报道的深度广度,将新时代的好声音传得更深入更广远。
1.项目+团队:运用全媒体思维生产多种形态新闻产品。融合语境下,每一次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推出,都是在精准把握舆论引导时度效的基础上,围绕内容生产进行不同程度的多种生产要素和媒介资源优化整合的结果。媒体打破管理层级、消除生产壁垒、连通传播渠道,跨部门、跨平台,或临时组建创作小分队、课题攻关组,或长线组建各种工作室等,以项目制为主导,进行扁平化沟通、团队化运作、立体化作战。作为在管理方式、信息内容、技术运用、平台终端等方面实现共融互通的内容产出机制,项目制有助于培养团队的全媒体思维,激发创新活力,高质高效完成多种形态的新闻产品。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一周年之际,柳州日报社把报道以杨宁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作为立为重大项目。来自编辑、采写、视频摄制、创意设计等部门的人员分别组成深度报道组和融媒体创作组。两个团队集中策划、分工采集,信息共享、分头攻关,分别推出深度报道《苗山苗正红》和融媒体作品《为了总书记的嘱托——苗家女儿杨宁的新长征》。推介海报以二维码链接几年来杨宁的相关报道,使典型人物报道更加立体化、多样化。同一题材,多种形态呈现,互为呼应、互为映衬,在报、网、端、微等多终端分发,满足了不同的用户群体需求。
2.平台+渠道:建强矩阵整合资源增强舆论影响力。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助力地方主流媒体向全时段在位、全形态呈现、全媒体传播的深融目标迈进:一是完善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机制,建强矩阵,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二是强化用户连接,发挥平台聚合、共享功能,联动各方服务主体,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新闻+党务+政务+服务+商务+N”的移动端传播生态;三是打造立体多元传播渠道,创新媒体新业态和传播模式,以优质内容和服务吸引更多用户。
经过多年传播力建设,柳州日报社全媒体矩阵覆盖人群超过400万,尤其是自有平台柳州1号APP4.0改版升级后,柳州市各县区和职能部门的公众号相继进驻客户端“柳州号”;报社还与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建党端频道,为其提供内容采集、平台维护、渠道分发、数据管理等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同步。重大题材报道的推送不但在本报社各平台同频共振,还可向进驻平台的用户定向推送,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柳州日报》独家连线杨宁的报道《总书记给柳州妹杨宁颁奖》,在柳州日报社全媒体矩阵推送的同时,“柳州号”上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的公众号等平台也纷纷转发,达到正能量+大流量的效果。
当前社会的移动化、老龄化和小屏化趋势,促使媒体在丰富产品传播样态和拓展传播渠道上进行研发。柳州日报社以小成本制作“视频海报+音频”“录制音频”“录制视频”等形式,通过客户端、视频号和慢直播平台每天推送读报内容。二十大代表杨宁回到苗乡宣讲二十大精神的报道,柳州日报社以各种可视化手段进行融合传播、立体传播、分众化传播和链式传播,好声音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3.人文关怀+移动优先+借筒传声:掌握正能量传播的“流量密码”。地方主流媒体具有熟稔本地文化、人脉积淀深厚、信息来源丰富等先天优势,但也由于身处一隅,存在“一时一地一域”的思维和地缘性局限,声量不高、渠道不广,制约着正能量报道对外二次传播。随着融合发展的深入,地方主流媒体补短板强弱项,扩大责任视野、拉长能力半径:一是强化用户连接,群众在哪里,媒体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二是坚持移动优先,培养全媒体记者文字采编、图片拍摄、视频摄制、现场直播、出镜主持一肩挑的业务本领;三是加强信息融通,与各级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建立合作,借筒传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2022年6月,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遭遇强降雨。柳州日报社两名全媒体记者奔赴灾区,遇到一名女村干部带领群众突围出村,情势危急,记者当即参与转移群众并实时以出镜播报、音频、视频以及无人机和地面镜头搭配拍摄图片等手段记录突围过程。确保群众安全后,记者借助深山微弱的网络信号在手机上编辑传送融媒体报道《95后女孩带领群众突围记》,在柳州日报社全媒体平台独家首发。新华社、央视、人民网、《广西日报》等媒体据此信息播发相关报道,200多家媒体转载,全网累计浏览量超过千万。主流媒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专业能力和蕴含科技能量的每一次行动中,从而把典型人物报道所追求的柔性传播、共情传播推向更高境界,获得真正融合意义上的“流量密码”。
褒扬先进、塑造典型、树立榜样的过程,是主流媒体从“相加”向“相融”迈进中不断实现的突破认知、创新表达、活用技术的过程。柳州的主流媒体在近年来的典型人物报道中,形成了提升新闻“四力”的学思践悟,把创新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对党报融合发展成果的一种检验。在迈向转型和深度融合发展时期,主流媒体坚守政治定力,持续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和改造内容生产传播流程,通过价值取向、创意理念、深融机制、科技手段的联合赋能,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感染力必将得到更大提升,让榜样力量经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