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锦 司马林 李玥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强调“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专业课程具有价值渗透的功能,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微观经济学具有科学性又带有典型的阶级色彩,其课程思政建设意义深远。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仍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主、思政元素不成体系、教学实践开展不深入等问题。我们需要转换理念,从课程属性、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等角度优化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知识体系中,并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微观经济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5-0097-04
一、問题的提出
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传授课程知识,还必须把做人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民族复兴的责任等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强调将价值塑造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2]。其中,专业课程具有价值渗透功能,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相对于独立显性的思政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着力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形成课程思政的新思维、新格局和新模式[3]。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很多高校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通识课程之一。其在分析市场经济运行特点和过程等方面具有科学属性,但又带有典型的阶级色彩,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所以,微观经济课程思政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的时代价值。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整体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主,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讲解,对学生的价值塑造重视不够。新时代,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其思政内容必须贯穿于各个章节模块,其思政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经济学一般是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它是流行于西欧、北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焦距生产力领域,主要探讨经济资源稀缺前提下,家庭、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如何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其在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和特征等方面具有科学性,但本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科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塑造。近些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教材的逐步推广、一流“金课”建设的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人心等,高校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深究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程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主体
一般来说,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模块,但是部分高校存在明显的重“西”现象。如在学分设置上,经管类专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般设为4~6学分,甚至还增设2~3学分的中级宏微观经济学等;而政治经济学一般设为2学分,一些管理类专业甚至不设置政治经济学。在课程体系上,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部分高校开设了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建立在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也受到了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中明确规定经济类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不少于4学分。
(二)教学内容上思政元素难成体系
纵观微观经济学整体课程体系,从市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到生产要素市场均衡、一般均衡理论等章节,教学内容多以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为主,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思政元素难成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如选用教材时,部分教师喜欢采用国外原版经济学教材,习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案例;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部分教师较重视对微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论的讲解,不重视对理论的批判分析和实践应用。《西方经济学》“马工程”重点教材是集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经济理论体系,也是目前多数高校普遍使用、较适合当代大学生品格培养的教材[4]。但是采用每一章增加一节评析内容的模式,仍然难以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原课程内容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价值塑造不够
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许多范畴、原理和假设等受价值取向的局限,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5]。所以,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塑造尤为重要。意识形态问题是我们学习任何经济理论时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应该认清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本质特征[6]。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更重视基本理论、经济模型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微观经济学在阐述市场经济运行等方面具有一定科学性,但又具有适应资产阶级利益取向的意识形态特征[7],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学习西方经济理论,重视对学生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开展不深入
课程思政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很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采用点状嵌入的模式进行。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属性和现有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其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是网状渗透式。首先,思政内容要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分布在各章各节的具体知识模块中,与原有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内容体系;其次,实现方式上要润物无声,实现效果要能达到重锤敲击的效果;最后,课程思政的重点要突出对西方经济思想的批判接受、挖掘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现代价值、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研究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思考等。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实现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地位和属性,其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理论的同时,既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又能辩证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建立“四个自信”。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必须从基本思想、内容体系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创新。
(一)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的基本思想
中国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讲授中,如何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是每位教师应当秉承的教学理念[8]。该课程既具有科学性又有带有典型的阶级属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相应的教学模块嵌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对比教学,还要求学生辩证地学习相关内容体系。针对课程内容西化严重、学生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增加中国古典经济学相关内容,嵌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基础的知识模块;针对课程内容体系多年不变、难以与时俱进等问题,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增加案例分析、专题探讨等模块内容;针对国内教材案例欠缺国外教材案例非本土化等问题,可关注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构建课程本土化案例库,训练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辩证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分析中国实践经济问题。具体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二)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方案
要实现思政元素与原有内容体系的深度融合,首先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基础,对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汲取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收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典型案例,形成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具体知识模块。同时梳理现有的课程体系内容,结合已经形成的课程思政知识模块,通过模块嵌入、专题研讨、分组讨论、文献和名著阅读等方式实现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入。具体内容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三)课程思政内容实现和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效果不只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更依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模式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教学设计上,总学分按照1∶1∶1设置,实行“线上视频夯基础、课堂教学破重点、小组延展促创新”三位一体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实质性分组、高频次案例嵌入、核心内容主题研讨、重点章节批判对比学习等,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9]。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0]課程思政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强调“育人”先“育德”。高校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专业课程具有价值渗透作用,可以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与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德育目标有效融合。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更具有迫切性和深远意义。在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紧扣课程特点,深悟课程属性,深挖思政元素,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教学反思和改革创新,将价值塑造渗透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我们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课程思政是一项根本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eqid=97bb09e300111a29000000056426eb6f.
[2] 朱诗琦,温龙英.高校“课程思政”现实意义探析[J].青年时代,2020,71(23):83-84.
[3] 张潇丹.“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J].商情,2020(15):265.
[4] 王万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9(8):138-140.
[5] 许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J].高教学刊,2022,8(27):15-18.
[6] 石晶莹,梁静娴,孙静.正确认识理论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本质[J].当代经济研究,2015(10):19-24.
[7]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 田雪姣.思政元素植入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2(11):186-189.
[9] 黄学锦,廖丹.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22(12):36-39.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1-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6968337407608&wfr=spider&for=pc.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