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道而行”的土建类专业城乡规划认知教育探索

2023-12-01 23:01马力周卓琳张水潮
大学教育 2023年15期
关键词:认知城乡规划教育

马力 周卓琳 张水潮

[摘 要]土建工程受城乡规划的指导和约束,而城乡规划的实施需要所有建设者共同努力。因此,土建类专业开展城乡规划教育很有必要,其意义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使得学生能够认知城乡空间发展规律;二是促进学生建立“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模式”;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倾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非城乡规划专业的土建类学生,城乡规划的教育目标应突出城乡规划天然的思政属性,教学内容应重认知、轻实践,教学方法应以任务驱动为主。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城乡规划;认知;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5-0025-04

我国的城乡规划从解放初期重点关注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到现在关注城乡一体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已经进阶为多规合一、全领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规划。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愈发强大,为国土空间范围内的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建立了基本依据[1],成为城乡各项建设事业的龙头。相应的,城乡规划的科学研究也由城市建设方向的技术工具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公共政策[2],从而使得城乡规划进入了多领域、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发展阶段。城乡规划教育也逐步走出了规划专业的象牙塔,普及到与城乡建设有关的专业中来。

土建类专业与城乡建设密切相关,如土木工程、道桥、工管、建筑、园林等专业无不是城乡建设的直接缔造者,每一项土建工程都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的整体发展。按照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3],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无数交错的力量”所产生出的“总的结果”,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土建类专业非常有必要开展城乡规划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得学生对城市、乡村的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认知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实践是认知的应用和提升[4],土建类专业人才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为城乡建设服务。虽然很多高校的土建类专业都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但普遍存在将城乡规划专业的原理课程简化后直接照搬的情况,没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融进专业课程体系,造成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探索土建类专业为什么要开展城乡规划教育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土建类专业开展城乡规划认知教育的必要性

(一)认知城乡空间发展规律

“君子循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意思是指遵循规律、规则做事,事情就会顺利、会做得完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特别是城乡居民点作为人类的主要生存、活动场所,必然有其存在的法则和发展的规律,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有机性的特征。遵循城乡发展规律,理顺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5]。

城乡规划是认知与实践知行合一的过程,其本质是在认识与理解空间自然发展演化规律(即回答“本来怎样”)和空间社会发展演化规律(即回答“应该怎样”)的基础上,实现对城乡空间的治理(即回答“怎样实现”)[6],其关键是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空间发展规律。规律能够指示事物发展的大方向,但事物也存在特殊性,人们还要认清普遍规律在特定地方和时间的特殊表现,才能找到当下应该走的具体道路[7]。因此,没有对城乡空间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識与理解,没有对地方特殊性的调查与研究,是不能很好地进行专业实践的,也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虽然土建类专业关注的面比较窄,如结构专业仅关注建筑的安全性、道桥专业仅关注交通的畅达、市政专业仅关注城市用电用水等问题,但是城市的发展恰恰就是基于这些专业技术的进步而迭代更新的。城市是由这些不同的专业系统、不同的技术体系相互交织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产生了自身的运行发展规律。因此,与城乡建设有关的每一个专业的技术发展既要符合城乡发展趋势,又要受其整体发展规律的制约。城乡规划认知学习可以让未来的土建类专业从业人员找准自己专业在城乡这个大系统中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及其与其他专业的关系,为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探明目标。

(二)培养“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模式”

土建类专业是实践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其分工精细、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众多,以认识自然规律、学习建造技术为主[8],其对纵向的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非常高,但横向上缺乏对城市整体的认识与研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有城市规划对土建类专业进行控制和引导,但仍时常出现其所属专业各自为政、顾此失彼,甚至冲突的现象。这就使城市建设往往会形成一种“盲人摸象”的碎片化现象,如道桥专业往往只考虑如何满足车辆的顺畅通行,在城市里建设了很多高架互通立交桥、宽马路,而忽视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人文关怀;或者地下工程仅考虑轨道交通,而忽视了人防与商业开发等。究其原因,就是专业人员缺乏“城市思维”,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应该像给人看病似的,要先知道病人的病史、身体状况、发病原因等情况后再诊断,最后确定治疗方案。城乡的工程建设也应该这样,从城乡发展的角度系统地、整体地考虑工程建设才能更精准、正确地解决问题,因而工程建设必须拥有“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模式”。“城市思维”即要有对城乡运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与理解,要有城乡建设的价值观、政治观、整体观、系统观;而“城市模式”就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方法论,是运用“城市思维”处理城市问题的方式和路径[9]。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正是对“城市思维”和“城市模式”的培植与导向,即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规划的核心追求和最大使命[10]。

(三)了解国家政策倾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爱因斯坦说: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城乡规划承载着价值判断与政策倾向,是政府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带有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如今,规划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主权下的国土空间,其重点以国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为主;其目标体现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作为新的追求[11]。国土空间规划还要承担落实国家的重大决策与战略,维护生态、文化、粮食安全,协调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效果等任务[12]。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国家政策正是大学教育应该向学生灌输的,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策倾向,并建立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价值观。

城乡是合力运行规律的主要发生场所,城乡的发展建设不可能仅靠城乡规划管理一个部门,而需要各专业、各领域的通力合作。因此,当所有人都沿着国家的政策倾向走,都有正确的价值观时,我们的城乡建设才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二、土建类专业开展城乡规划认知教育的要点

(一)教学目标上突出思政属性

城乡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还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美国国家职业工程师学会制定的《职业工程知识体系》指出,职业工程师除了掌握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技术能力,还需具备伦理责任等职业素养[13]。土建类专业工程师是城乡各项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责任,因此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尤为重要。

城乡规划是实现某种价值目标的政治活动形式,是为政治服务的,具有天然的思政属性。2008年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都强调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并进一步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认知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生态意识、法制观念、人文关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综合起来,城乡规划认知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为:第一,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城市思维”与“城市模式”的做事方法;第二,树立维护公共利益、增强人文关怀、强调公平正义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第三,建立助推国家战略、了解国家政策倾向的政治观。

(二)教学内容上重认知、轻实践

术业有专攻。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土建类专业不可能像城乡规划专业那样进行全面系统的城乡规划认知学习与实践。如果简单地照搬城乡规划专业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由于没有前导课程的铺垫与后续课程的跟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与迷茫。土建类专业的职业方向是在城乡规划指导和约束下实施具体的土木建筑工程,需要工程人才识规划、懂规划、遵守规划,而不是去编制规划。所以,笔者认为土建类专业应该侧重于城鄉规划知识的认知性教学(如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城乡发展规律、建立“城市思维”,对生态意识、法制观念、社会责任等进行培养),而弱化实践性教学(如调查分析、空间规划设计、图示表达等),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地建立一套符合土建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

城乡规划认知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政策性、规律性、技术性、法规性、生态文化的认知等多个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了解城市与乡村各自的特征、历史进程、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城乡发展的政策倾向,如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

(2)了解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国土空间规划的图纸内容,理解国土空间管控的内涵,如土地分类、“三区三线”、“四线”的划定及其约束性指标等含义。

(3)了解影响城乡土地使用的因素。经济因素:地租理论、产业等;社会因素: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不同的历史文化等;公共利益因素:政府的管理,防止“公地悲剧”现象发生;交通因素:交通是影响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对城市土地的可达性、企事业单位办公用地与人们居住用地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现在城市普遍存在的轨道交通对周边土地的影响巨大。

(4)掌握不同类型土地的使用规则。土地使用规则是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使用权出让与转让的重要依据。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都有其选址和布局的规律与规则,城市建设者应该对此详细掌握。

(5)了解城市、乡村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与结构类型。首先应对城市形态进行认知,如齐康院士对城市形态提出了“轴”“核”“群”“架”“皮”的认知方法;其次对现代城市的单中心与多中心结构的形成、演化、优缺点要理解。

(6)了解城市布局的基本原则,理解产业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7)掌握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特征与布置要求。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14],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走廊,与土建类专业的很多工种关系密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8)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掌握综合管网的原则及综合管廊的形式、分类、布局等。

(9)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知识与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城乡建设一切活动的直接依据,从项目的前期策划,到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再到竣工验收,甚至更新改造,都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个法定规划。

(10)增加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更新方面的知识。历史文化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出现过太多忽视、破坏历史文化的行为,这与教育有很大关系。

(11)加强城市美学的素质培养。城市里的每一座桥梁、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处设施都影响着城市的审美,这也是土建类专业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12)加强规划管理的法律意识观念。国土空间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制定、实施、变更都有一套法定程序。作为城乡的居民应该知道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城乡建设者更应该知法守法。

(三)教学方法上以任务驱动为主

土建类专业学生学习城乡规划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兴趣、动力不足,常规的课堂授课被动式学习效果不佳,应积极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立足本地,以学校所在地城市为认知、学习和研究对象,设置多个任务节点,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案例教学法及情景演绎教学法。在考核方法上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考核得分主要是对多次任务进行加权平均,占总成绩的大部分;考试占总成绩的小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政策倾向、底线约束、法律法规及“三区三线”、“四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管控性内容,这样可促使学生努力认真地完成任务。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节点。

任务一:城市观察与体验。笔者每次在开课时,都会列举宁波市一些具体的城市考察地点,并给出相应的观察和体验的要点与内容。如,对比新城区和老城区的路网形式、密度,道路宽度及其沿路商业业态,并体验其差异;对比开放式住区与封闭式住区的尺度、形式,观察其居民行为活动;考察历史街区;参观市政综合管廊建设,等等。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考察,并以短视频的形式形成报告,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分享体会。笔者还要求学生以自己所在的城市为例进行有关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二:探寻城市问题。通过对城市的观察,学生不仅可以认知城市,还可以发现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城市内涝等。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求他们通过查资料、讨论、求助等各种方法把问题搞清楚、说明白。以问题为导向,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其主动学习的最佳方法。

任务三:地块调查与分析。在课程进行到城市形态及土地利用分类教学时,布置一次大作业。要求各小组在城市中找一块2km2左右的地块,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道路网络分级、人口密度、产业状况及人的出行规律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并进行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土地性质与交通量、人居环境质量等维度的分析研究。以做促学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

任务四:案例考察与学习。每个城市都有一些特色小镇、产业新城的建设,这些建设都有规划方案。特色小镇、产业新城经历了几年或几十年的建设后已初具雏形或已建成,学生可以通过追踪其策划依据、规划理念、实施策略、变动情况及原因、建设过程、建成效果等一系列过程,对城乡规划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任务五:概念解读。对当下有关城市规划比较新的理念做解读,如海绵城市、生活圈、慢行交通、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开放式街区等,要求学生自己查资料、找案例,然后在课上分享、交流、讨论。

任务六:情景演绎。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选择城市中面积适中、距离学校近的一个地块,以便于师生考察。把学生分为政府决策组、规划设计组、地块内居民组、相邻地块的利益相关者组、专家组等,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讨论该地块的开发建设事宜。学生在辩论时要运用法律、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为自己据理力争,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代表方的利益。辩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参与规划的意义,为将来积极参与国土空间规划打好基础。

三、结语

土建类的工程建设一定要接受城乡规划的指导和约束,那么作为土建类专业的职业技术人员就有必要掌握城乡规划知识。无论是从思政的角度还是专业知识横向拓展或城乡系统科学认知的角度,土建类专业都应该把城乡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但绝不能简单地套用城乡规划专业的原理课程,而要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城乡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设计。本文认为土建类专业的城乡规划教育应偏重于认知性教学,即帮助学生通过知觉、概念、判断、想象等过程来获取城乡规划的必要知识和能力,促使他们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理解其运行、发展的规律,要建立“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模式”,培养符合国家战略的城市建设思维及正确的工程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林坚,吴宇翔,吴佳雨,等 .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J].城市规划,2018,42(5):9-17.

[2] 石楠,李百浩,李彩,等.新中国城市规划科学研究及重要论著的发展历程(1949—2009年)[J].城市规划学刊,2019(2):24-2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吴晓,王承慧,高源.城乡规划学“认知-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初探:以本科阶段的教学探索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7):108-116.

[5] 李仕文.論合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7-9.

[6] 董祚继,吴次芳,叶艳妹,等. “多规合一”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7] 艾思奇. 艾思奇全书: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陈海玉,徐福卫,李峥,等.土建类专业课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32):54-56.

[9] 郑泽爽,罗勇,王朝宇.树立“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模式”: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J].城市观察,2017(3):109-117.

[10] 董祚继.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十大关系[J].资源科学,2019,41(9):1589-1599.

[11] 张兵.国土空间规划的知与行[J].城市规划学刊,2022(1):10-17.

[12] 林坚,赵晔.国家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与“央地”协同:兼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演变中的央地关系发展及趋向[J].城市规划,2019,43(9):20-23.

[13] 向铭铭,喻明红,彭黎君.城乡规划工程类课程的思政要素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48-49.

[14] 王卉彤,刘传明.中国100个城市道路拥堵的空间格局研究:基于高德交通拥堵大数据的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2(1):62-72.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认知城乡规划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