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娟
在我带的第七个班级里,有一个特别活泼的男孩。他个子不高,十分喜欢我的语文课。读二年级时,为了要在我的语文课上争当“字词大王”,他每天乐此不疲地抱着一本厚重的《现代汉语词典》来上学。可就是这个热爱语文课堂的他,竟然连续几周周一上学都会迟到。
最初,我依然用补早读的简单惩罚方法对待他,然而于事无补。
又一个周一,他背着一个大书包,抱着那本词典又迟到了。
“报告!”他扑闪着那双清澈却又无精打采的眼睛站在教室门口,声音很微弱。再看他那小小模样,如同一个匆忙逃难的人一般——头发立起,衣服也扣错了扣子,双肩书包挂在两只手臂上,不过双手依然抱着他最爱的词典。
看着他这般模样,我没好气地对他说:“又怎么了?”
他嘟着小嘴说:“又堵车了。”
经历了多年的磨炼,面对他几次迟到,我已经不再轻易生气,于是我选择相信他迟到的理由。
迟到,说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对“望生成才”的教师来说,要从小培养孩子遵守时间和规则的品质,怎能让孩子随心所欲?于是,罚抄课文、用下课休息的时间补齐耽误的早读、为班级打扫卫生、罚写“我不能再迟到”等成了班主任处理学生迟到的常规惩罚措施。老师们“挥舞”着手中自以为是的“魔法棒”,一天天地与孩子们相处着。
仔细思量,我发现这些措施都“治标不治本”。老师表面上看似用权威对孩子进行了惩罚,实则并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没有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没有帮助孩子解决迟到的问题。
于是,我请他进教室,改变了惩罚方式,只要求他向全班同学鞠躬,诚恳地说一句:“对不起,我来晚了。”
他按照我说的方式向大家致歉后,就得到了我的允许回到座位。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知道小家伙有些不好意思。
似乎迟到问题就这样处理完毕。我希望今天当众致歉的方式能引起他内心的不安和愧疚,下一次就不会再迟到了。
或许我根本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下周的周一,他又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姿态站到了教室门口——又一次迟到了。
我耐着性子问:“今天又堵车了?”
“不是的,老师。今天爸爸睡过头了,把我叫醒的时候已经晚了。”他急切地向我解释,把迟到的原因推到了爸爸身上。
我一听,虽然有些怀疑,但是依然选择了暂时相信孩子。我让他还是如上周一样,进教室,致歉,回座位。
可是我心里还是打鼓,对孩子的解释,我有些疑惑。于是课后,我拿起手机,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他前几次迟到,我都简单处理了一下,让他自己承担了迟到的后果,可是这次他却把责任推给了爸爸,我必须向他爸爸证实。
他爸爸接了电话。我有些强势地噼里啪啦向他爸爸诉说:“今天孩子又迟到了,他说是爸爸睡过头了……”他爸爸在电话那头有些支支吾吾。我一下子明白了,孩子真的没有撒谎。
我再次向他爸爸深入了解孩子近段时间的生活情况。原来,孩子的爸爸在派出所工作,近段时间经常不定时地出警加班,特别是周日晚上常常很晚回家。孩子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学校较远,早上走得早;爸爸因为加班太晚,早上就没有按时叫孩子起床。总之,孩子连续迟到的根本原因,是家庭中父母疏于管理照顾。
这时我才知道,其实孩子没有错啊!孩子迟到只是表象,而背后的原因,老师深入去了解了吗?我为自己没有完全相信孩子而感到有些愧疚。
掌握了家庭情况后,我明确向孩子的父母指出问题所在:孩子迟到,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父母的原因。于是我對他爸爸妈妈提出了要求:每周一会全城大堵车,一定要定好闹钟,早一点起床送孩子上学。然后,我找来了孩子,给他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周日晚上睡觉前,提醒父母定好闹钟,保证周一能按时上学。他很开心地答应了。
之后,孩子再没有迟到过。同时,他依然保持着对语文课堂的热爱,依然每天抱着心爱的词典来上学,对我,则更加亲近和喜爱。我想,这种美好都是因为这份相信的力量。
曾经读到荣获两次凯特·格林威尔大奖的童画大师约翰·柏林罕所创作的绘本故事《迟到大王》。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有着一长串名字的他每天都迟到。因为在上学的路上,他总是遇到奇怪的事情:鳄鱼咬他的书包,狮子咬破他的裤子,小河里的巨浪将他冲走……他每一天总是向老师解释着迟到的理由。老师总是认为他在说谎,气得暴跳如雷,罚他写几百遍“我不可以说有……的谎,也不可以……”。直到有一天,老师自己也遭遇了不可思议的事……
这样的教育有效果吗?绘本故事给了我们很多教育的思考。
查尔斯·麦基曾在《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一书中提出: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他还发现,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也就是说,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相信什么,才能成为什么。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在布满荆棘的教育路上,请相信“相信”的力量吧!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耐心,给予孩子犯错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创造美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沙磁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