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媛媛
既能调整产业结构,又能保护绿水青山,经过反复论证,通河县通过技术兜底、政策扶持、引进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等,多措并举打造“榛”金白银。
近年来,黑龙江通河县坚持既要绿水青山“生态颜值”,又要金山银山“经济价值”发展理念,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把大榛子产业做成了“一县一品”立县特色产业,榛子人工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两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3.5万亩,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大果榛子第一县”。
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大榛子产业发展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借优势调结构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通河县是黑龙江的林业强县,地处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带,森林覆盖率74.6%。“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湿地和草原”的特有资源禀赋,为形成大榛子产业基地提供了先天条件。
2022年,通河县作为“大榛子产业标准化示范县”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大榛子种植面积确定为13.5万亩。榛子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取得了产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双丰收。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土严重流失的情况,我国颁布了退林还耕的相关政策。在东北地区,过去有很多山地林地,后用于开荒种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禧,作为经济林学科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榛子等经济林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采访时。他表示:“有了退耕还林的地,可以用来种树,这是前提。在东北地区,老百姓希望退耕还林后能选择经济林的树种来种,不光有生态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经济林在东北可选择的品种很少,诸如苹果、梨、桃、板栗、柿子、枣,这些树种都不适宜在东北种植。十多年前,正值我国自主研发的榛子新品种经试种后的推广阶段,因其抗干旱抗低温能力极强,结合退耕还林的地,于是就在通河大地上开启了遍地“金疙瘩”的广泛种植。
通河县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扬林业资源之长,走出了一条藏榛于民、强县富民的新路子,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榛子产业基地。之所以取得这样傲人的成果,王貴禧认为与以下四方面紧密相关:
首先,政府引导绘制发展蓝图。把发展榛子产业作为通河县的主导产业之一,把退耕还林的地用来发展大果榛子产业。通河县政府累计投入扶持引导资金9600万元,建立种植基地20个、大榛子农民合作社18家;成立了通河县榛子产业协会,并成为中国坚果品牌集群副主席单位。县里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层层抓落实,为全县大榛子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组织保障。
第二,典型引路。发展初期,县镇两级领导进村做思想动员,走进田间地头、坐在农民家炕头,跟农民面对面地算榛子与传统水稻、玉米收入对比的经济大账,分析榛子市场发展前景;还邀请典型大户用多年种榛子的事实说话,当农民朋友亲眼见到种植大榛子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时,观望情绪被彻底打消。同时大力扶持榛子合作社,积极引领示范带动,目前已带动6800家农户参与榛子种植,极大激发榛子种植户热情。
第三,市场拉动。大果榛子的产量提升后,主要通过市场销售来实现流通。每年金秋时节开始,通河的大榛子炒炉要一直响到来年正月,数十吨的“通河大榛子”以炒货的形态卖往全国。满山的榛林被乡亲们称作“绿色银行”,可持续提现50年。随着树龄增加,榛子产量逐年增加,小炒炉的产能逐渐跟不上了。通河县投入乡村振兴资金建设,变传统炒制为蒸汽烘焙,进一步提升通河大榛子干果品质。加工厂注册了自有商标,确定了专属包装,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第四,技术政策兜底引领发展。遵循“规划先行、政府服务、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技术扶持与政策补贴双管齐下方式,打消种植户的种种顾虑。通过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等紧密合作,专家驻点为通河大果榛子的栽植、管护、病防、抚育等提供及时有效、全程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大榛子产业发展“把脉”支招。相关专家多次到通河进行现场授课,培训万余人次,培养“土专家”百余人,有效解决了大榛子栽植、管护、病防、抚育等技术难题。在重点种植区域建立技术示范点,在品种选择、栽培、治虫、修剪等方面进行技术普及,通过观摩示范推广大果榛子压条栽培、叶面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彻底解决品种和种植难题。
因地制宜打造“榛子之城”
通河县近年来有一个明显变化:林坡地和山间,榛子树连成了片。不仅在乡间,甚至在通河县城内,街路两侧也种上了榛子树。“通河大榛子”已经成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摇钱树”。
在富林镇长兴村平欧大果榛子种植园里,两三米高的榛子树遍布山坡,长兴平欧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俊福表示,2009年以来通过种植大果榛子,已经累计帮助30余户村民脱贫。“2016年加入合作社后,有63余户村民参股,带领大家种了1500余亩大果榛子。”
长兴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里多是荒山,种庄稼也不活,经过多年研究尝试,引进种植大果榛子,一棵树能产4斤干果,每斤卖15元以上,亩产经济价值达5000元以上。
“东北黑土地特别适合榛子生长,土壤的肥力很足,水分充裕,从气候和土壤方面来说,都是有利条件。此外,用于榛子种植的土地多,面积规模容易上得快。”王贵禧指出,在通河种植榛子,首先要选择适合该地区种植的品种,比如生长期短、抗寒能力强的品种,能够满足当地的气候特点。选品种也要经过前期试验,“十一五”期间王贵禧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名为“高产优质榛子新品种选育”的科研项目。在黑龙江伊春和牡丹江两个地区选定实验点,通过对几十个榛子品种进行气候、适应性和品种对比试验,测试筛选高效品种。“经过前后10年左右的研究,选出了适合于在通河进行种植的新品种,解决了生长期短、气候寒冷等问题。”
据介绍,榛子树属于果树,也是经济林,树种管理比较简单,不需要像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管理那般复杂,但也需要浇水、除草、施肥、修剪等。“从栽培上来说,我们有一套‘现代榛子园’管理技术,比如在浇水方面,采用节水灌溉的措施,结合肥水一体化的方式来浇水和施肥。此外,人工除草效率低、成本高,我们用防草布控制行内杂草和榛树萌蘖,杀虫灯、性诱剂等取代杀虫剂,将单干树形替换成更加简单的丛状树形……利用多种措施来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通河县气候寒冷,天然病虫害相对其他的地方也要少一些。苹果桃树每年要打十几遍药,葡萄、枣每年要打十七八遍药,而榛子树病虫害较少。根据病况,有时候因为白粉病需要打一次到两次药。白粉病与果园环境紧密相关,如果果园枝叶太密,通风透光条件差,就容易发生白粉病。通过人工栽培管理,提高榛子园树体的通风透光的能力,对于榛子树的生长相对有利。
所有的树生长过程都一样,从小树长成大树,从不结果到结果,需要两三年甚至三四年。在幼龄榛子树生长期间,如果农民没有收入,经济上就会相对被动。为了克服这个现实困难,王贵禧表示,首先,在苗木选择方面,选择种植大苗,榛子苗有一年苗、两年苗、三年苗。如果选择两年或三年的大树苗来种,则缩短了从种植到结果的时间,农户就能提早实现经济效益。其次,采用人工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幼龄榛子园的产量。此外,为解决大果榛子头二至三年没有效益的问题,合作社帮助农户采取长短结合、立体开发的办法,利用榛子园行距间空地套种大豆、药材等经济作物,套养鸡鸭鹅等生态禽类,实现多项复合收益,以消除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延伸“大榛子”产业链条
王貴禧进一步表示:“深加工榛子产品的研发十分重要,因为榛子是高端的木本油料,除了榨油之外,还可以加工成为其他产品,比如榛子乳汁饮料、榛子巧克力、榛子果酱、榛子面包、榛子点心、榛子面条,还有榛果咖啡,等等。老百姓种的榛子能卖出去,广大消费者能吃上营养丰富的榛子加工产品,这样就可以从种植到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土地面积大,像榛子这样利国利民的产业要发展起来,我们很容易就成为‘榛’的大国、强国。大果榛子可以绿化荒山,同时又有经济效益,能吃出营养和健康来,实属多赢的项目。”
凭借优良品质和完备产业链条,通河大榛子龙头企业跻身近期成立的榛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全国22家理事单位,且人工种植面积与生产加工能力位居第一。榛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对未来5年榛子种植及发展作出了规划,这对通河县无疑是利好消息。通河县大力发展榛子产业,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中国榛子第一县”,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据介绍,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大果榛子产业列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通河县也将发展大果榛子产业作为“十四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来抓。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建设大榛子初加工项目,与北大荒集团等龙头企业签订代加工协议;动员各方力量广泛搜集榛子产业项目招商线索,引进哈尔滨赫洲商贸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业,开发榛子油、榛子牛轧糖、榛子酱、榛仁巧克力等十几种榛子食品,促进产业链条延伸,让大榛子种出前景和“钱”景。利用各种展会,提高榛子的市场知名度,与直播带货的主播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让大果榛子“走出去”,让好效益“走进来”,榛子产业初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榛农为基础、基地(合作社)为保障的利益共同体。
榛子产业得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县政府设立榛子专项资金,每亩扶持农户800元,已累计投入政策扶持资金1.6亿多元。县政府还对规模200亩以上种植地块实施全面“三通”,免费通路、通水、通电,以榛子引路,榛子林种到哪里,路就通到哪里。有政策补贴兜底,减轻了初期资金投入压力,农民群众种植大榛子积极性普遍提高。
通过延链、强链、增加新品类等系列产业升级举措,通河大榛子迈上高品质、高标准发展之路,带给农户的是更多附加值。今后,通河县将积极创建国家级榛子高标准示范园区,建设大榛子科研基地,打造榛子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大榛子交易和金融服务两大平台,建设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加快建设“大榛子标准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