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及其理论贡献

2023-11-30 01:00奚洁人
党政论坛 2023年6期

奚洁人

[摘 要]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词]党的创新理论;三大规律;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继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科学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及其重大理论贡献,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标志。

一、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个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②首先,党要长期执政的逻辑前提是,自身必须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因为“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明确指出,“怎样才算过硬,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 ③。党的自我革命,即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机统一,是“依靠党自身力量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创新、实现执政能力整体性提升的良性循环” 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⑤,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独特优势决定的。习近平指出:“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 ⑥我们党之所以“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⑦,其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 ⑧。所以,勇于自我革命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和独特优势,“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⑨。其次,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和核心是“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中国人历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作形象比喻和深刻警示。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回顾党的历史,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⑩。党的二十大从“两个结合”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1再次,自古以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和农民起义摆脱不了的宿命。那么,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并要继续长期执政,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2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是内在统一的,都源于党的初心使命,这是我们党能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保证。最后,为保持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党的二十大郑重告诫:“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3其深刻的内涵:一是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二是要打好自我革命的“组合拳”,不断完善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三是要坚持和完善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的相互促进机制,永葆党的蓬勃生机和革命事业长青。四是不断涵养淬炼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浩然正气,以勇于刀刃向内的勇气和意力,永远吹响反腐败斗争的冲锋号。五是始终保持赶考永在路上的忧患意识和学习进取精神等彻底自我革命精神。

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艰辛探索和不断深化,其不变的本质是坚持走共产党领导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变的逻辑是坚持走把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与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总结性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4“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5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6。这一理论体系對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突出地体现在:首先,深化和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因为党的领导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因为党坚持勇于改革创新,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因为党坚持群众路线,能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以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7。三是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所以,光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8。其次,深化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同其他国家不一样,关键就在于有中国特色,有“两个结合”。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殊规律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9。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连续性,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本上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更强化了这种历史必然性。二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走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道路。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构建新格局,开创新天地。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具有创新活力的。三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家统一性,具有强烈的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四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愿意以宽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向世界开放,兼收并蓄地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五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反对以强凌弱,坚持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最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现代化道路共性个性辩证关系的认识。毛泽东强调,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从现代化视角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特殊规律,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的帝国主义本质和局限性,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显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和特征,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0。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更多的共性,所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1。四是对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最深刻的规律性启示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2。所以,各个国家都必须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阐明了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必然性,也指明了实现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3中华文明素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和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但直到近代都没有找到实现大同世界的道路。毛泽东说过,“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4“两个结合”,不仅明晰了共产主义理想和大同世界愿景的契合性,也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理想的信念和信心。

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两个结合”,纵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以中华文明的智慧眼光,洞察世界发展之大势,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自觉倡导和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信一定能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首先,更加自觉地担当起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马克思主义是以解放人类为己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坚持把为人类谋利益作为最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习近平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5他多次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党的二十大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其次,深刻把握时代进步的历史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当今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6习近平明确指出,“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7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命运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赞同,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再次,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深厚的资源底蕴和积极的处世之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一是倡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习近平指出,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我们主张和践行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二是传承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怀柔远人和以诚相知、以礼相待、以心相交的价值理念,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寻找公约数,构建同心圆,把握利益交汇点,编织共同利益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 @8三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包容性特征。习近平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9,“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这就决定了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0,决定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明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 #1中国主张:“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2中国愿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文化文明的创新成果同世界交流,为建设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中国的贡献。同样地,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3。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办委托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后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WJD001

注释:

①!1 !3 !4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7、46、64、22、23页。

②⑩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求是》2019年第15 期。

③④⑤⑦⑨ !2《习近平论党的自我革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203、264、173、172、172、324页。

⑥《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页。

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5 !6 !7 @1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

!9 #0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0《習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67页。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版。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8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5杨晔:《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人民日报》2018年4月9日,第1版。

@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59页。

@7 @8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第2版。

@9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2版。

#1 #3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团校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