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惠
“儒家三圣传”系列(全3册)毕宝魁 尹博 著现代出版社/2020.9-2023.8/168.00元
毕宝魁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及文人的思想和生活史。著有《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王维传》《李商隐传》《李清照》《王安石传》《中国历代士人生活掠影》《隋唐生活掠影》《论语镜铨》《细读论语》《细读孟子》《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合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论语译注评》《孟子译注评》《大学·中庸译注评》等。
尹博
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外图书评论。著有《李商隐骈文研究》等。
“儒家三圣传”系列包括《孔子传》《孟子传》《荀子传》三册,通过孔子、孟子、荀子及其弟子,以及春秋战国至汉初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和故事,翔实阐述了儒家思想及儒家学派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的发展历程: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发端,孟子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荀子坚持孔子的思想却反对孟子的主张,从侧面展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象和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派艰难发展、传承的历史路径。作者毕宝魁在高校讲授古代文学并潜心孔孟研究多年,出版多部孔孟研究相关著作,对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变迁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对此,他在序言中说:“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对古往今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为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上的几个关节点的关键人物作传无疑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不仅详尽地梳理了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也清晰地呈现了儒家学派的传承路径,翔实生动,相得益彰。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王道政治一直是中国儒家学派思想发展脉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正因为如此,我潜心研究儒家学派思想,努力钻研孔孟十五年有余,继《孔子传》《孟子传》出版后又作《荀子传》。”这便是毕宝魁为儒家三位圣人立传的初衷。
由于儒家三圣——孔子、孟子、荀子所生活的历史年代离今天实在太远,为他们作传是很难把握的,不仅需要能够在浩繁的史料中披沙拣金的功力,还需要在已有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关于推测的原则,毕宝魁认为必须要满足三点:一是情景符合当时的时代;二是符合常识逻辑;三是符合人物的精神和思想逻辑。同时,由于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为他们作传还需要交代人物在儒家学派发展史上的具体贡献和地位,并旁及与之交往的相关人物的故事和历史时代的社会风貌,这样才能既充分体现研究学术价值,也使文本更加生动和有故事性。
郭德福《孔子讲学寓教于乐图》
基于上述原则,毕宝魁在“儒家三圣传”系列的写作过程中格外注意史料的运用,不求全面,但求精准、适当,同时要兼有学术文本和通俗文本的双重特点。该系列参考了《论语》《孟子》《荀子》《史记》《战国策》《春秋左传正义》《资治通鉴》《孔子家语》《孔丛子》《中庸》《礼记》《国语》《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楚辞》《韩诗外传》《古文观止》《盐铁论》等相关典籍,以圣人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基本叙事体系,按照时间顺序以圣人从生到死的人生行迹去安排内容,并将所选择的史料原文使用页下注的形式呈现,同时在书后附有圣人的大事年表——既可以作为人物年谱,也可以帮助读者厘清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毕宝魁通过《孔子传》《孟子传》《荀子传》三本专著进行详细梳理和挖掘,比较了孔子、孟子、荀子一生行迹及思想的异同,重点阐述了孔孟思想为何成为主流的诸多细节,同时重新审视了荀子及其思想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和价值。
孔子做大司寇
《孔子传》一书的开篇毕宝魁首先述及了孔子准确的出生年份——“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即公元前552 年10 月9 日”,厘清和纠正了一直以来关于孔子公历出生年份的错误表述,给出的理由充分,且立足于历史和科学。然后,通过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还原了孔子所处时代的史实,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孔子——不只是历来所述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圣人一面,还有其积极入世的一面。比如,在取舍的洞见上,孔子的原则是“该得的就得,不该得的不苟取,一切以合理、公平为原则”;至于孔子“堕三都”为何失败,主要是鲁国执政的“三大家族各怀心事,只想借刀取利”,而这也促使了其“周游列国”计划的实行。当然,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在于“寻求被贤君赏识重用的机会”,并体现在他“一生干谒八十三君”的具体行动上。此外,作者还描写了孔子的人际关系,并陈述了春秋时期的各种事件。
《孟子传》一书侧重于与孟子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大多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着重阐述孟子的思想言行,从而呈现孟子思想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强调孟子思想的精华和核心,即“孔子‘内圣外王’的思想”。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还呈现了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推行仁政的执行策略,强调了实际应用的一面,并给出了条分缕析的总结性陈词:“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先发展生产,保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老有所养,少有所归,然后加强教育,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具体执行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强调先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是仁政的开端。二是追求公平正义,兼顾官吏和百姓的利益。三是要相互帮助和照应,便于管理。四是统治者不可以毫无节制地索取,要节俭,要礼贤下士。五是在具体运作中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润饰调整,可以灵活运用。”更有意思的是,作者还分析了孟子屡次与齐宣王交谈的缘由,揭示了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求重用以实现其“平治天下”的理想。
《荀子传》则着重阐述了荀子的核心思想及其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历程,并通过其言行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倾向和务实精神。对于儒家学派的发展来说,荀子具有“承前启后”之功:一是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和“性恶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等;二是培养了韩非、李斯、陆贾、浮丘伯、毛亨等弟子,影响了汉代以来“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和稳定。
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荀子被尊为“后圣”,他们是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缔造者和推动者,也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然而,他们各自的思想其实并不相同,甚至还有不小的差异:孔子主张仁学思想;孟子思想“主张王道,推行仁政”“居仁由义”,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并主张“礼法并重”“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从现实价值而言,孔子的仁学思想适于修身齐家,孟子的思想适于治国理政,荀子的思想两者兼有并多了事功务实的成分——事实上,两千年以来传承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更趋于荀子的思想。比如,他们三人一生均周游于列国之间,但孔子、孟子不入秦国,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且又批评其“无儒”,表明荀子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前提下积极努力扩大其政治空间,是荀子思想中现实主义倾向和事功、务实精神的体现。
毕宝魁在书中还对荀子及其思想在汉代至明清以来一直未受到重视,甚至被主流思想打压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解读。如果从历史的现实发展层面去理解,或许能解答相关的疑惑所在。首先,荀子的思想无人作注解流传。在西汉时期,荀子的学说常为贾谊、刘向所引申,董仲舒也曾著文赞美荀子,但在经历两汉魏晋南北朝后一直只见孔孟学说而无人给荀子的思想作注解,故荀子的思想在学术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荀子主张“性恶论”,反对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其学说在汉代以后受到了推崇孟子“性善论”一派的压制和攻击,以致未能得到发展。最后,荀子在后世无法比肩孔孟与其弟子李斯、韩非也有很大的关系。李斯当政时助长了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朝专制的程度,对严酷的“焚书”政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韩非的思想深刻阴冷,为专制君主提供了思想武器,后来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总而言之,“儒家三圣传”系列可以说真正走进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内心世界,还原了孔子入世进取、孟子积极推行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生动鲜活形象,以观照我们现实中的言行、人生选择以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政治社会。因此,该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春秋战国思想史,更是一部儒家学派早期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