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2023-11-30 14:22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9期

杨 宁

(吴忠市青铜峡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宁夏 吴忠 751100)

引言

早在2013年,我国已经制定《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该《条例》在2014年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养殖产业进入环保管理时代。而实际上,近些年我国养殖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扩张的后果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无法平衡,部分地区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难以遏制,反而“变本加厉”。因此,在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尽快推动养殖业生态污染防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有效防治养殖产业污染,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国养殖业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其中包括养殖、养殖加工及周边产业,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产业。首先,从整体来看,我国养殖业规模逐年扩大、产量日益增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业产值不断提高,养殖业产值高达25 770.70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可见随着我国养殖业产值的不断增加,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目前养殖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22年5月,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8%,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0%;生猪存栏环比下降1.5%,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4%。而深入研究发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大力推动环保,部分养殖业由于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在高压政策下被取缔。此次国家大力打击养殖业污染问题,代表国家环保部门整治养殖业污染的决心,也督促养殖业尽快完成污染防治和整改,确保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已经有诸多地区借助养殖优势形成特色产业经济链条,通过建立养殖、加工及销售的一体化链条,实现资源节约并提升效益。例如,以W市为例,近些年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建成优势特色养殖产业基地,同时也正在快速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W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奶牛存栏量为16万头左右,奶牛产业盈利持续增长,牛羊肉生产增幅也非常快。2020年上半年,W市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29.12万头,同比增长25.4%;出栏超过11万头,同比增长38%。另外,从养殖产业发展优势来看,W市已经开始创建清真特色品牌,使该市的羊肉产业在地区以及全国市场上备受青睐,也使该市获取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在该市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问题逐渐暴露,例如该市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疫病造成的影响以及风险问题都在制约产业发展。因此,在未来,该市需要始终坚持发展生态养殖产业,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养殖发展优势,继续推动产业建设。

我国养殖业确实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进步非常明显。但是发展中暴露的污染问题不可小觑,因此,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规范养殖业,这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养殖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不利于养殖产业建设。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建议养殖业对生态环境污染进行综合管控,促进产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当前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全面剖析。

2.1 养殖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主要污染

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多种多样。研究发现,当前养殖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粪便污染

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动物粪便中的恶臭成分已经超过200多种,例如粪便中的硫化氢、氨气、粪臭素等气体都带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会严重污染空气,刺激动物嗅觉神经和呼吸道,会使动物产生应激反应,也会给人类造成身体危害。

2.1.2 水体污染

养殖业废水排放容易造成附近水体污染,例如动物排泄尿液、冲洗场地污水、雨水冲刷粪堆等污水。畜牧场和加工厂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城市或养殖场附近的水体和水系中,极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另外,研究发现,污水如果排入鱼塘中,将会造成鱼塘有机物污染,污染后水体敏感度增加,严重影响水体健康。养殖产业的污水也极容易通过地下水进入到其它水体水系,继而造成水体发黑和变臭等情况。

2.1.3 疫病污染

部分疫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较强的传播性,空气、水以及饲料都是病毒和微生物的传播渠道。另外,部分疫病具有隐藏属性,动物有时也会携带多种寄生虫卵,如果在动物疫病防治过程中,未能做好隔离消毒或对病死畜禽未进行无害化处理,都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及水污染,不利于养殖业的生态环境建设。

2.2 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分析

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相对复杂,同时部分地区的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问题,这也是导致养殖业环境污染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2.2.1 缺少“防”的理念

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缺少“防”的理念,部分地区在发展养殖业时,过于重视养殖发展速度,忽略内在问题的处理。多年来,养殖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大部分采用“哪里污染,哪里治理”的原则,缺少污染防范,从而导致污染问题反复出现,久病成疾。

2.2.2 防治技术落后

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落后,缺少先进技术和针对性技术。部分地区对养殖业污染防治缺乏重视,导致长期以来未形成污染防治技术经验。对于各类污染问题的防治缺少先进技术,导致污染防治工作迟迟不能达标,造成较多的成本浪费。

2.2.3 未形成污染防治体系

养殖业生态污染防治体系还未建成。在未来,我国将始终坚持发展绿色养殖产业,节能环保将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手。但是,从目前来看,谈绿色养殖产业建设为时尚早。部分地区养殖产业的污染防治体系不够成熟,污染防治工作过于依靠环保部门,而环保部门独木难支,污染防治资源有限,遇到大规模污染,自身力量捉襟见肘,导致污染防治不力[1]。

3 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防治结合,全面开展

养殖产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应该建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工作原则,将污染预防作为养殖业生态污染防治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防治,迅速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确保污染治理达到最佳效果。

3.1.1 建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养殖污染防治目标

相关部门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环境健康”为核心目标,同时要求地区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将污染排放降到标准规范以下。从源头做起,实施污染防控。

3.1.2 根据情况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各地区养殖业发展情况不同,污染情况也不同。建立基础目标后,相关部门为实现高效精准防治,更应尽快落实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督促养殖业主按照要求开展全方位整治工作。例如城区内应禁止建立养殖场;水源污染严重的养殖场需要停止养殖,并对水源污染负责,负责采购净水设备改善水体质量;规模化养殖污染排放量较多,养殖场内部必须建立污染处理设施,包括水污染净化及空气污染净化设施等。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按照具体要求,将养殖业污染预防和治理有机结合,实现对污染的全面控制。

3.1.3 防治结合,整体规划

各地区养殖业管理单位及环境保护相关单位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污染防治工作。集合资源,整体部署,引导养殖产业自我防控,同时调动一切力量,实现养殖业污染的联合防治,为后续的污染防治打好基础,提升污染防治工作效率[2]。(1)通过宣传,增强养殖业从业人员的污染预防意识。部分地区养殖业从业人员缺少污染预防意识,对污染问题后知后觉,导致污染防治错过最佳时机,影响后续工作。因此,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宣传工作,以宣传工作为先导迅速强化养殖业从业人员的污染防治意识。另外,按照整治对象责任划分情况,分别入户进行调查宣传,掌握全区养殖业生产现状和污染防治设施现状,摸清养殖企业的规模、法人、养殖数量、建成年份等;确定禁养区内第一批和第二批停止养殖的养殖户名单,以及禁建区内养殖户的名单,多种措施联合,建立“预防第一”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体系。(2)重点治理,恢复生态。对于养殖业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尽快解决问题,恢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从人工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净化处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例如针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重点管控,要求企业停止养殖生产,配合有关部门完成污染调查和污染治理;对企业给予处罚,责令其整改,督促其对污染及相关连带影响予以赔偿等[3]。

3.2 创新技术,高效防治

创新技术,高效防治具体是指养殖业应该以发展污染防治技术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及技术经验的积累,提升自身的污染防治能力,做到“自己污染,自己净化”,尽量将污染消化在内部,同时也有利于节约区域内的公共资源,保证技术创新效果。

3.2.1 应用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技术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当前养殖业的主要污染包括粪便污染、疫病污染、药物肥料污染等。不同的污染情况,污染机理不同,因此在防治过程中,也需要采用针对性技术,保证污染防治达到理想效果。

(1)继续推广粪便处理设备,建立动物粪便污染处理系统,对动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动物粪便污染。例如在现代规模化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多种系统对动物粪便进行处理。建立粪污收集系统+固液分离系统+好氧发酵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粪便处理系统,能够对具有极强污染性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将粪便中的化学污染物及碳氮指标和固体颗粒物指标降到污染物规范范围内。(2)深入推广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教育,建立多层次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同时,一定要对动物疫病进行严格处理,产生疫病后,相关部门应第一时间封锁现场,并对过往人群、车辆及养殖场所进行全面消杀,防止疫病扩大化;另外,还要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掩埋、集体焚烧处理等无害化处理技术方法,防止病死畜禽造成危害[4]。(3)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严格规范药剂使用,禁止使用毒害作用较强的药物,防止过度使用药剂而滋生病毒,并影响工业生产。

3.2.2 将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融入养殖产业中

研究发现,现代养殖业已经开始建立智慧饲养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对饲养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多方面管理,实现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例如,该系统能够实现环境监测,对饲养环境中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度、氮气以及甲烷等进行污染监测,保证各项工作的良好实施。另外,监测系统具有视频监控功能,可以有效监控养殖场内的情况,以便发现异常立即处理。最后,整个系统具备自动喷雾消毒功能,该系统定期进行自动化喷淋,能够预防动物疫病污染。

3.3 建成体系,总体把控

养殖业进行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需要建立污染防治体系。尤其是在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能单纯依靠环保部门或养殖企业完成污染防治。地区内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污染防治体系,主管部门应联合各部门,建立污染防治体系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实施全面的污染防控。

3.3.1 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相关部门可通过农业局牵头,推广先进的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畜牧—沼—果”等形式的立体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继续优化产业,以实现污染防治[5]。

3.3.2 指导、督促养殖场建设

以环境保护局为核心,检查、督促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按期关停;指导、督促养殖场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开展养殖场污染物排放监控,对于超过排放标准的养殖场应要求其限期达标。

3.3.3 提高人员工作能力

养殖产业自身需要投入技术、人力以及资金,迅速提高自身的污染防治工作能力,建成自主净化污染的工作系统,从自身做起,减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6]。

4 结语

养殖产业在未来将会继续快速发展,所以全国各地区的养殖产业都应重视污染防治工作,建立污染防治体系,优化防治技术,并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尽快完善养殖污染防控措施,实施有效且全面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