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龙,潘景芝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成为推动其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计算机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现阶段工作效能提升的主要途径和关键环节[1]。因此,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管理数据的优势和特点,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数据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积极构建网络心理育人的“新范式”,彻底打通高校心理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多措并举用心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立体化的网络心理育人平台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平台数据的管理水平,就要全方位多角度构建不同类型的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整合平台,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于大学生所表现出心理健康问题的“信息整合”往往需要很长一个周期,不仅数据较为繁杂,而且内容也相对较多,传统处理方法既耗时耗力,又缺乏准确性。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介入,能够及时准确完成数据整合,快速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库,随时完成对大学生差异化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整合和深入分析,并分别从横向、纵向各个角度将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关联,从而获取更为系统、真实的有价值数据[2]。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管理平台,对所获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采用B/S架构设计,MSSQL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对称加密、密钥单独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平台涵盖学生端和管理端两个部分,分别由心理科普系统、减压放松系统、心理认知训练系统、测评筛查系统、评估管理系统、预约管理系统、预检管理系统、咨询师匹配系统、咨询管理系统、危机干预系统、院系-中心协同系统、危机传染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等组成,通过各系统的高效整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等相关档案的有效管理和存档,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3]。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科研平台,在整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平台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各领域的不断渗透,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及其相关档案的管理方法更要与时俱进,加快构建以“数据管理”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智能化、科技化数据管理新模式。
以往传统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档案管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这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数据和档案出现脱节而无法实现有效融合。为此要全面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和优势,使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在同一平台上随时调取和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其相关数据。
心理上的问题往往是一个长期积累而形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予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情况进行持续地跟进和追踪研究。正是这一原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数据和信息失去了连续性,进而造成其整体参考价值大打折扣。为此要积极构建一个实时更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跟踪调查平台,定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并将所获得的调查数据归入档案进行管理。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数据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而无法进行数据的有效筛选和分析,部分有价值的数据指标也未能得到精准提炼。特别是对于一些采集难度大、耗费资源多、占据存储空间大、管理起来较复杂的数据,更要通过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不同数据的实际应用场景和价值进行详细的评价分析,确保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存在管理制度缺失的现象,并未建立和健全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专人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为此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整个管理过程划分成各个的环节,针对不同环节完善相关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通过计算机技术全面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机制,加快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系统化数据管理模式。鉴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心理困惑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共性,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采集效率和采集质量,在定期开展的心理测评过程中应依托计算机技术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采集和筛选,认真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尽可能地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采集范围,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整理效率,从而有助于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现状及变化情况,进而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方案支撑和资料参考。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加持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析提供了横向对比的条件,通过成功经验的借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指导。
融入计算机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视化数据平台,能够将复杂的数据以图表、图像的形式予以呈现,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得到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数据全过程动态可视化管理,可以及时准确定位关键信息和异常情况,帮助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关键指标,快速判断当前整体变化情况,及时做出教育指导,并动态监控实施效果。要通过计算机技术从不同层面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利用率,探究“互联网+”背景下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4]。尤其是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和关联分析,全面掌握数据间的关联规律和趋势。要从时间层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形成一个充分体现时间周期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档案,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大学生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实时性、有效性的数据参考,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全过程动态可视化管理。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数据质量评估是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有效节约大量试错的时间,全面降低得出错误结论的概率,还能够大幅缩短数据反馈的复杂流程,从而更加快速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收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实时反馈给数据生产部门以提高协作的整体效率[5]。数据质量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基础,更是获取数据价值的重要保障。根据目前业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质量的衡量标准,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基于数据完整性、唯一性、有效性、一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6个维度来搭建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如通过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完整性进行客观评价,逐项检验计算机网络平台中各项数据的记录和信息是否处于完整状态,有无缺失现象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整体数据数量的变化趋势应呈现平稳且周期波动的特征,一旦出现剧烈的波动则需及时排查具体原因,确定异常环节,鉴别数据是否准确和完整。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快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同步提升。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予以快速和精准的分类,特别是对一些关联性信息及时完成自动化整合,有效促进档案管理整体性和准确性的大幅提升。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相关管理人员之间分工明确的工作制度以及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其全过程跟踪调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数据建设。与此同时,还要从大环境层面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的相关制度,构建数据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体制机制,细化和健全数据处理制度、数据安全备份制度,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数据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
计算机技术是现阶段各行业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在技术赋能、简化流程、提高行业整体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数据管理,不但可以准确、高效地收集和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及数据利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