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创造并享受地理教育的美好
——浅谈地理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2023-11-29 22:45:42赵文辛
学周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美育学科教育

赵文辛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甘肃天水 741000)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地理要素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从2017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来看,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来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进而使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生活品位与精神境界是其重要任务。由此可见,高中地理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而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它所涉及的山川地形、气候变化、城乡发展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美育教育的素材。地理学科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并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和表现美,进行审美化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美育价值。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美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未重视美育融合

高中地理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最大的任务则是为了高考升学,特别是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选考地理学科的学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导致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受此影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应试和高考为中心来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对于美育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经常忽略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也就把地理教学和美育教育相割裂。

(二)美育教育方法不合理

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途径来看,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是其重要的路径。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美育教育一定是基于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来适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这需要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结合起来,其中学生的感受和体会非常重要。

但从高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情况来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依然明显,其一般模式是教师给学生讲得多,学生参与较少,这样的美育教育并不是学生感受到的美,往往是教师灌输出来的美,美育教育的价值难以实现。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时,缺乏给学生创设情境的意识,并没有积极主动地给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资源去引导学生感受、品位、体会。教师经常以教材提供的文本资源去让学生练习、想象和体会,这对于生活积累特别是视野相对较窄的高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如在欣赏泰姬陵这一伟大建筑成果时,我们仅仅依靠一张图片和教材寥寥文字介绍,很难使学生理解其建筑价值,更需要从印度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等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品位,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出其所蕴含的美。但很多地理教师在这方面投入不够,这样相对牵强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美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美育教育的理解与落实存在偏差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是其一部分,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科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与方法、思维的培养,否则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此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进行《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教学时,教师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契机,因此投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源给学生呈现西欧各个国家名胜、景区所呈现出来的形象美,但忽略了从学科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如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其自然、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导致学科学习被弱化。

此外,教师对美育教育的全面性落实不够,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它兼具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的双重特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而从实施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既要关注其所涉及的外在美、表象美、感性美,还要关注其隐藏的内在美、本质美和理性美,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美的内涵,帮助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追求。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时对表象美关注过多,而对其深度挖掘则表现不足,如在介绍沙漠环境时教师习惯用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但却没有体会到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那份艰辛,也不会懂得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和动植物的顽强,无法实现对学生在思想上的引导,即培养学生学会在困难和逆境中坚强和不屈的品质,美育教育的全面性并未落实。

二、地理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途径

(一)重视教师观念调整,提升教师对美育教育的认识

根据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新时期的高中教育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美育教育也是其重要内容。开展美育教育工作需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也就是要在立足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开展美育教育。而从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认知是其核心任务,渗透美育教育即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应试主义教学思维,要立足于新时期教育的要求,重视美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并积极寻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路径,才能够为美育教育的渗透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优化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内容渗透美育教育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体系性更明显,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探寻科学美。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中,自然地理是学生感觉学习难度最大,也是地理教师认为教学难度最大的。尤其是地球和地图部分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尽管学生时常觉得枯燥抽象乏味,但是自然地理之中却蕴含着很多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现象的美,引领学生以饱满的兴致投入到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活动之中去,通过师生共同活动,逐渐形成科学结论,去除伪科学,在探索中发现“科学美”,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科学探索精神,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美”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讨论和理解,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科学美的两种含义。其一,科学美是指科学本身的美,其二,科学美是指科学所揭示的自然之美,但是其实质都是反映自然界的和谐,揭示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应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审美教育价值。例如,教师在教学自然带分布规律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展现海洋表面盐度变化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秩序和自然规律。对于这种显性化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来展示空间内容,由于地图由鲜明的线条、色彩和图例组成,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和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呈现出更具层次性和秩序和谐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地图布局的和谐之美、空间结构的差异美,从而将其作为地理学习的载体,并深入感受其中科学美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2.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旅游地理涉及了大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蕴含无限美景,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我们可以从险峻怪异的山石上让学生感受形态美,从秀丽绝伦的湖光山色中让学生感受色彩美,从充满生机的奇花异草和虫鱼鸟兽中让学生感受和谐有序的韵律美;而在人文景观中,如文物古迹、民居建筑、工艺作品中感受人类的伟大智慧之美。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学生介绍、多媒体信息呈现甚至研学游的方式带领学生去感受和品位,同时鼓励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审美情趣,接受艺术美的启迪并培养创造美的意识。如此学生往往就能够享受其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审美情趣,增强了热爱自然、热爱旅游,热爱生活的情感。

3.在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中体会生命之美。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选修部分增加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板块学习,它不仅给我们呈现了自然灾害的构成要素,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危害、分布等相关内容,并且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给我们具体呈现了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与相关建议。这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特别是最近几年,各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产损失、还出现了一定的人员伤亡,这与广大民众在这方面思想认识相对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08 年汶川地震和后来的青海玉树地震、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极端恶劣天气、洪涝和泥石流灾害等,特别是2021 年河南暴雨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醒。

因此,开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危害,还要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告知学生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空间分布以及灾害特点,使学生在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带来的危害的基础上,增强抗灾减灾意识。为了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教育和保护,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使学生了解在面对突然来临的自然灾害时如何去自救、互救,提升生命健康安全意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呈现当出现自然灾害时,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勇敢面对灾难、战胜灾难的事迹,如5.12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如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庆山火发生后,广大消防员、普通群众如何凝心聚力共战灾害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人性之美、生命之美,感受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所蕴含的优秀美德。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奋斗意识。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之美。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它凝结了自古以来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付出,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形成了我们今天发展的世界。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获得巨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它给今天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高中地理选修部分也针对这一问题有环境保护的专题学习,它针对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引导学生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紧张、区域发展失衡等相关问题,进而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三)重视深化对美育教育的理解与全面落实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感受美,还要引导学生在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的基础上知道如何去创造美,把认识付诸行动中,让学生成为保护美、创造美的“使者”,这才是实现了美育教育的目标。例如,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现状、对策和成效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针对目前我市冬春季节的雾霾现象,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办?”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网络和报刊查找我市雾霾的成因,同时走进环保局,向工作人员进行询问,又实地进行调查,最后以纸质报告的形式对我市的雾霾现象进行了现状、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在这次研究性活动中,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在活动中增强了和社会的交融度,彼此间的协作互助能力得到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活动因为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学生认为,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我们的家园尽快“走出雾霾,重现蓝天”,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需要审美教育。生活是美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地理教师的责任在于创造条件,将地理教育以更加美妙的形式呈献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并享受其中,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使地理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和享受。

猜你喜欢
美育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学科新书导览】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超学科”来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