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2023-11-29 22:45:42张慧丽
学周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文心理

张慧丽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现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挫折,当面对压力时就会出现猥琐、孤僻、依赖等心理,这为教师敲响警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行为,给予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渠道,教材中的课文可以带领学生体味生活酸甜苦辣,领略人生潮涨潮落,观看世界风云巨变,帮助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现实,将语文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起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资源,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基于此,本文分别论述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以前,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语文课堂讲述的内容都是与考试相关的,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起来,不给他们更多拓展的机会,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渗透,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给学生带来更多新的体验和感受,能够从内心改变对语文学科的看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而且当语文教师为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后,学生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能够认识到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考试,所以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和交流,真正学到有价值的语文。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工作,也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肩负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深造,研究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和教育方法,能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展现出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的研究和讨论中,会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学科之内,还要实现跨学科教育,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的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转变,课堂教学既要传授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和心理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打破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结,让全体学生都活跃在课堂上,发展核心素养。另外,新课改强调密切关注学生发展,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在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恰好符合这一要求,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优良的民族精神。

二、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心理资源,陶冶学生情操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核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不仅有生动优美的语言,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地教教材,而是要深入挖掘课文的中心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体会课文中心思想的同时,接受情感的熏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启发,促使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从文章主题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是不当的,端正学生的心态;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用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人真事,讲解和剖析文章主题,使教师的说理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出自大家之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文章写作之美,还要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用作者的人生经历打动学生,用作者取得的成就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以作者为榜样,奋发向上,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课文赏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性格和人物品质,让学生认识到“文学即人学”,学习课文人物身上的高尚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社会现象等,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

(二)利用网络构建情境,营造心理氛围

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网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了语文教学的信息化发展。语文教学中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如果仅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为此,教师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把枯燥单调的书本文字变得立体、形象起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用鲜明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动人的声音叩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由情入境、由境生情,引发内心的积极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浸染,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很多文章都具有美的意境,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美感,利用网络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网络中搜集与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来自生活的真实画面,让学生感受课文意境的美,使学生陶醉于其中,既能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与之情感相一致的音乐作品,并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或诵读,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感受作者的创作心情,还可以借助体现文章内容的视频画面感受文章所蕴含的真挚情感,用美的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从课堂上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教学主题,从网络中搜集同主题的不同文章,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通过课内外的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认识与理解,强化课堂教育效果,使学生的心理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在实践中强化锻炼,优化心理环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或脑海中,有些还停留在书面文字上,并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为此,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锻炼,把课堂中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营造更为广阔的心理环境,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的语文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习需求,教师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推荐优质的文章、读物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读物,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懂得更多的道理,受到更多的启迪。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书写读后感,让学生用写的方式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悟,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为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交流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推荐自己阅读的好书,相互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心得等。通过互动和交流,学生受到了更多的思想教育。教师还可以组织格言警句收集活动,让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名人名言、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摘抄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拿出几分钟时间进行展示,并讲述这些语句中蕴含的真理,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教师可以据此开展辩论会,通过智慧的交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让学生在思辨中获得心理教育。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进行实践,加入社区劳动中体验生活,磨炼意志,积累生活经验;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采访活动,带领学生采访身边的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等,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这些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促使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价值观。

(四)教师提升心理品质,做好榜样示范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很多初中生都会模仿教师的言行和思维,所以教师必须要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心理品质的优化,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做好榜样,带领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活跃在课堂上。以前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地位比学生高,在教学时会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人为割裂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新时期,教师要重新审视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够为心理教育铺平道路。

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讲座,利用现场听课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加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做到及时纠正,给学生创造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凡是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定,自己必须要遵守,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吸引学生关注和效仿。在讲课时,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历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在思想的互相撞击中增强相互了解,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难情绪,使班集体和谐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邮箱,鼓励学生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发送给教师,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回复,从而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在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时候应该以赏识为主,注重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既要看到学生在心理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又要及时指出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意见,作为教师改善心理教育方法的依据。

(五)推广家校合作教育,拓展渗透渠道

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叛逆,他们不希望被束缚,喜欢自由的成长。而且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逐渐成熟,如果不能合理地引导和点拨,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更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困境,树立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潜能。尤其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他们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变得越来越偏激、内向、甚至会出现犯罪的情况。所以,教师必须和家长通力合作,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使学生接受满满的正能量,知道自己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合作观念。有些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对于孩子的关心不足,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语文教师有着专业的教育基础,可以向学生家长讲述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典型案例,帮助家长进行正确的关怀教育,实现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沟通,进一步净化学生的内心。其次,语文教师要打造心理教育沟通机制。建立家校沟通群,将学生在语文课的表现及时发布到群里,让家长了解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同时教师还要认真接收家长的反馈,做好调整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语文教育。当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逐个消除后,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抵触也会消失,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搭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再次,语文教师要实施多方联动教育。开展家长公开课,利用课余时间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让家长接受心理教育,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心理教育中来,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互动。还要综合运用网络渠道,开设心理咨询邮箱,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邮箱来诉说自己的问题,既保护了隐私,又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科学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是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渗透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有效培养。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学生树立榜样和示范,促进学生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传播正能量。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课文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