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探究

2023-11-29 22:45:42
学周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学科传统语文

任 弘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眉山 6200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课程,其内容又和文化关联紧密,在实施文化教育上更应一马当先。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落实,而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让素质教育得以覆盖广大乡村地区,体现出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故此,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深入挖掘、整合和利用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和语文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以更好地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乡村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升乡村语文教育的质量。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语文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全

传统文化和学科知识既有重叠之处,也有区别。相较于系统规整的学科知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和有趣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本地文化却知之甚少,对于传统文化和语文学科的关系未能形成系统的认知。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并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引导。对于乡村地区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也可以说对于所有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尽力走出乡村地区。此外,一些学生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向往网络中的世界,然而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带给了乡村地区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很多学生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也没有产生强烈的喜爱和自豪,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中多是糟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自身对于传统文化存在刻板印象、对于语文学习的目的存在偏差,自然就会影响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进度[1]。

(二)教师的文化整合和育人能力不强

语文教师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融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乡村语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认可其价值,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课时的有限和教学任务的紧迫使得多数教师难以主动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讲解和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土的优秀文化。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地域和技术的局限而导致的信息闭塞,使得这些学校的语文教师及其他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够及时得到更新,依然追求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更侧重于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课内外鲜少展开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设计。更有一些外来教师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不够了解,自然无法将其融入自身的教学工作当中。平时教师需要应付繁重的教学事务,课余时间用于学习和科研的时间较少,对传统文化的调研不够广泛,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不足。这就限制了语文教师思维认识、文化素养和育人能力的提高,导致语文教师无法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即便有一部分教师会给学生讲解一些文化内容,但整体而言,有关传统文化的讲解较为浅显,无法达到吸引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2]。

(三)学校缺乏对乡村优秀文化的重视

部分乡村地区学校因为自身的教育认识或者实力有限,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对于推动本土优秀文化和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较为乏力。主要表现在:学校缺乏对本土优秀文化和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统筹规划和科学部署,宣传工作未能落实到位,缺乏文化氛围;学校未曾展开对教师队伍有关优秀乡土文化整合和利用相关工作的培训;学校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重视和投入不足。以上情况都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阻碍。由此可见,学校管理者自身的思想认识以及相关宣传和建设工作的落实,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理解与支持。而大多数乡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学校本身的实力有限,存在信息壁垒,只能够完成对学生基本的教学和管理,日常教学只能停留于知识传达层面,管理也仅仅是约束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对于教育管理其他方面的拓展有心无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语文教育的保障

1.加强正向宣传,提高师生对优秀文化的认识。在学校的支持和努力下,教师需要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从而为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文化的宣传和资源的整合方面,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和教师可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第二课堂,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课外实践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日常生活中各类乡村优秀文化的挖掘、整合和利用当中,将这些文化元素应用于校园环境的装饰,鼓励学生展现自身想法和创意,让文化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源泉。比如学生可以调研本地区的一些优秀人物,将其画像及名言张贴在走廊或者教室当中,收集本土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将其作为板报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表演、演讲、手工体验活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更多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文化整合和利用能力。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把控着整堂课的教学方向。教师自身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是影响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和教师自身必须高度重视教师文化素养和文化育人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多种渠道来了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以在线下借阅学校图书馆或者是本土一些图书阅览室中的书籍资料,参观本土博物馆和文化馆,加强与本地一些学者、专家的对话交流,展开对当地群众的访谈,进而获取更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内容。学校也应当为语文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文化素养和持续推进各项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构建更为完善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为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提供提升和发展的机会。

3.完善基础建设,创设良好文化育人环境。学校方面除了要在文化宣传工作的设计和实施上提起重视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持续完善对有关文化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争取本地政府部门的财政补贴,或者加强与本地区各类文化机构、企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而条件允许的学校首先需要在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尽可能地配置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并鼓励语文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加强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研究和应用,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来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并强化教师的学习和拓展。其次,学校应当做好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将本地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同时,学校还需要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制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富有个性的校训、校规、校风、学风,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优势,倡导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教风。学校还需要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加深师生对于本土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语文教育的策略

1.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中的融合。语文新课标对于学生的阅读量做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之上,而是要广泛延伸到课外,不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也是语文教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以教材内容为线索,为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课外文化素材,也可以挖掘并发展学生的课后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阅读和探索,多渠道收集和阅读与本土文化有关的资料、文本、素材,让学生加深对本土优秀文化的了解。在学生阅读了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其心得和体会,积累更多写作素材,养成良好的课后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3]。

2.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写作中的融合。语文写作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是一大难点,很多学生缺乏对写作的兴趣和写作技巧,写不出高质量的作文,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阻碍了学生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在语文写作上存在困难的原因,我们发现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写作素材。而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渠道,学生在阅读量方面的欠缺导致学生写作素材匮乏,自然就无法写出内容丰富且富有内涵和层次的作文,无法真正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此,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整合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调研,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主题实践,由此积累起更多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就可以很好地改善学生的写作素材单一匮乏、缺乏真情实感的情况[4]。

3.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口语交际中的融合。口语交际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同时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有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低下。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教师就要高度重视乡村优秀文化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融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本地区的一些特色文化,通过策划主题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特色的缘起和发展及其价值。教师再借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和视频[5],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融合。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专题。首先,道德品质专题。很多乡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无非是为了实现对群众的道德规范与约束,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些文化内容,挖掘其中的道德品质主题,引领学生展开综合性探究。其次,红色文化专题。我国不少乡村地区保留有大量的革命遗址,而这些就是可以用于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资源,通过引导学生参观这些革命遗址,展开对红色文化的探索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继承红色基因。最后,工匠精神专题。一些乡村地区特有的文化工艺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资源,通过引导学生参观这些工艺的制作流程,加强与工匠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对民间工艺的宣传,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的劳动观念扎根,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三、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团结和凝聚各个民族共同奋斗、不断进取的重要纽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语文作为教育领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人文性课程,本身就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大力推动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致力于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社会及教育背景之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语文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非常必要和重要。乡村学校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研究和探索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乡村地区语文教育事业及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学科传统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