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织补理论下滇越铁路宜良站遗址空间特征及格局建构

2023-11-29 11:04:38韦宜含刘嘉纬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2期
关键词:宜良轴线遗址

韦宜含刘嘉纬

(1.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33;2.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224)

滇越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是区域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的代表,具有深刻的传承意义[1-3]。随着城市快速交通的不断发展和冲击,滇段陆续停止运输功能,但铁路和场站依然保留,并在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宜良站作为滇越铁路滇段4大车站之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匡远街道,保存了极具特色的法式建筑和完整的铁路设施,见证了宜良县城用“火车拉出来”的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目前,由于滇越铁路功能衰退,宜良站处于原始功能丧失、历史文脉淡化以及被城市发展边缘化的孤立状态。明确宜良站遗址空间范围,分析空间特征并进行空间建构,对延续宜良站的历史文脉,促进遗址与城市的融合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于车站遗产空间的研究多数从宏观角度出发,集中使用遥感技术,结合自下而上的规划管理制度,综合性、全面性分析空间发展趋向,激发车站遗产空间活力[4-6]。国内较多在微观层面关注该问题,依赖各类优秀案例研究的结果,研究车站遗产空间本体特征,但较少将整体遗址空间放置于城市更新发展的大环境中[7,8]。如此一来,车站遗产虽得新生,但无法与周边历史环境匹配,无法得到城市空间烘托,这主要因为忽略了车站遗产所处区域的空间肌理、基础设施和交通脉络等特质的空间差异对铁路遗址价值展现的影响。

“织补”是城市更新的一种策略,该策略主要在遵循城市历史发展、尊重原有区域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将城市看作一块织物,城市中的绿地、交通、建筑、河流等是构成织物的组成成分,其中“织”便是将组成成分相互编织,勾勒多个单体为整体;“补”则是在遵循原有城市空间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置入介质修复原有的缺陷和漏洞,使之成为完整的城市肌体[9]。本研究立足“织补”理论,从建筑肌理、生态景观、业态分布、交通脉络多维度出发,运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句法对车站遗址空间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对交通、建筑、业态和景观进行具有微观意义的肌理联系与整合,最终形成清晰的、连续的车站遗址空间秩序。

1 研究对象、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局部历史遗存空间带动整体城市经济发展,以城市织补更新促文脉传承”的发展期望,本文研究范围以“宜良站”为核心,利用Mapbox软件截取15min生活圈;按照生活圈涉及道路,结合县政府划定老旧街区里仁街、觐光街、匡山街、清远街围合形成宜良站遗址空间。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846km2,其中南北纵向由白鹭街、新华街、温泉街、发达街、学府街、花园街及里仁街贯穿,东西横向由文苑路、鱼龙路、清远街及匡山路贯穿。区内现保留有财神殿、观音阁、法明寺及宜良站法式建筑等历史建筑,用地类型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公共管理、商业服务、绿地等用地类型分布其中,如图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核密度分析法

核密度分析法是一种基于POI点位数据,计算点状要素在研究区域内聚类的算法,主要反映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密度,体现点状要素的聚集情况[10]。本文运用ArcGIS软件,以1700m作为搜索半径对空间内预处理的住宅服务、科教服务、景点服务、购物服务、餐饮服务、生活服务、娱乐服务POI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从而得出业态分布特征。核密度计算公式:

式中,fn(x)表示x的核密度估计值;h为搜索半径;n为搜索半径范围内的POI样本数量;k为空间距离权重;x-xi表示密度估计值点x到已知点xi之间的距离。

1.2.2 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11]。本文主要运用AutoCAD、Depthmap和ArcGIS软件,选取全局整合度、选择度以及可理解度3个空间变量作为指标,进行空间句法中的道路轴线法定量分析,得出遗址空间道路脉络空间特征。

1.3 数据来源

1.3.1 地理基础数据

利用地理规划云结合高德地图以及BIGMAP软件获取2022年宜良县行政区划、道路网数据和建筑轮廓,并将其投影至WGS_1984_UTM_Zone_48N,其中道路网数据主要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居住区级道路。

1.3.2 基础设施POI数据

研究采集的POI数据均来自于高德地图开放平台,依据《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研究需要与实际情况,将所获得POI数据分为住宿服务、科教服务、景点服务、购物服务、餐饮服务、生活服务、娱乐服务7类一级指标,对于采集后的POI数据进行筛选、去重、纠错和归纳,共得到数据1370条,如表1所示。

表1 服务类POI数据分类及数量

2 宜良站遗址空间现状特征分析

2.1 建筑肌理

依据城市空间建筑年代及保护程度将建筑类型分为现代建筑、老建筑、历史建筑3类。历史建筑占街区建筑总面积的2.11%,主要汇集于研究区域东西两侧。西侧围绕宜良站带状分布,建筑特色以法式风格为主;而东侧为法明寺、财神殿和观音阁,建筑特色为中式宗教风格;老建筑如铁路附属小区、铁路货物仓储库等则占22.56%,其中西侧依附于铁路轨道带状或组团状排布,虽与线性滇越铁路紧密咬合,但仍出现排布方向不规律且错乱的现象,东侧沿清远街线性布局为主,历史建筑法明寺、财神殿及观音殿处于区域中心位置,由于地块的重塑规划导致该区域遗址空间周边建筑被尽数拆除,从而留下建设用地空白。现代建筑占据建筑总面积的75.33%,主要分布在遗址空间南北及中心,北部建筑以围合状态沿道路走向布局,构成较为集中、统一的建筑空间形式;中部区域除临近宜良站的村落建筑布局自由散落,其余建筑多依附道路南北轴线东西朝向排列;南部建筑功能多样,斑块较为零散。总体来看,宜良站遗址空间的基底建筑类型呈明显“东西建筑老旧,南北建筑现代,老旧历史被现代割裂”的空间分布特征,未产生历史遗址空间建筑的延续性。

表2 建筑肌理占地情况

2.2 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作为城市中的软性肌理,能够更好地柔和空间关系,柔化空间边界,改善空间硬质线条脉络。

图2 建筑肌理分布图

宜良站遗址空间生态景观布局现状如图3所示。依据用地性质,将区域生态景观分为广场绿地、公园绿地、农耕用地以及生产防护用地,可以看到,生态景观以占据规划面积6.21%的农耕用地为主,其次是公园绿地为4.49%,生产防护用地为2.60%,广场绿地则为0.38%,整体绿地面积占总研究范围面积的13.68%,数量较少。并且,绿地多以街巷口袋公园或住宅区游园景观形式呈现,虽然多数农耕用地围绕宜良站周边分布,但用地性质的限制无法满足历史空间开放性绿地需求;法明寺、财神殿及观音阁周边缺少绿地植被覆盖,无法烘托遗址空间的历史氛围;针对居民生活空间,绿地景观格局主要在居住小区内部以及道路两侧分布,较少存在开放性绿地景观空间,造成高密度硬质化,无法柔和衔接各类空间。

表3 遗址空间生态景观用地面积

2.3 服务业态

遗址空间内的服务类业态、居民人口核密度分析如图4、图5所示。服务业态分布与道路轴线及人口分布密切相关,金方购物中心、工人文化宫周边,鱼龙街、环城西路、振兴街及匡山西路轴线的基础服务类业态分布呈聚集状态,主要因为这些街巷空间为县城老街和商业街,是居民主要生活活动空间。而位于空间北部的白鹭街、温泉街和宜良站周边区域业态则分布较少,与人口聚集分布情况不符,出现明显空间差异,说明该区域设施配置不足,原因在于站点靠近县城边界,法明寺、财神殿等历史遗存点埋没于住宅区域内,附近POI点位聚集程度明显减弱,甚至出现服务业态分布空白,致使遗址空间周边居民无法依托于此,从而便捷享受区域内部多样化的业态服务。

2.4 交通流线

对于宜良站遗址空间的交通流线主要通过空间句法中的整合度、连接度以及交通网络密度进行分析。

2.4.1 整合度分析

整合度(Integration)衡量了一个空间吸引到达交通的潜力。整合度越高的空间,可达性越高,中心性越强,越容易集聚人流[12]。本文利用DepthMap句法软件,分析得出宜良站遗址空间全局整合度轴线模型图,如图6所示。从整体来看,东西横向以鱼龙街、清远街、匡山路为空间主轴,南北纵向以白鹭街、温泉路、发达街、环城西路、花园街、振兴街为空间次轴,横纵交织,最终形成较为规则的网格式空间格局。从局部来看,依据色调可以直观看到,温泉路南段、发达街、清远街、环城西路及鱼龙街等主要道路轴线均呈红暖色,对应整合度分别为0.590394、0.563842、0.568495、0.542528、0.530049,整合度数值较高,表明由以上道路轴线共同交织而成的临近匡远街道办事处、宜良会堂以及宜良县政府的空间,道路可达性较高,中心性较强,易聚集人流。而其余道路轴线,尤其通往宜良站的新华路、营盘路,则为黄蓝偏冷色调,对应整合度仅为0.43982、0.38156,说明站点可达性偏低,无法形成空间聚集区域。此外,2019年后,由于旧城改造快速进展,法明寺、观音阁等历史建筑,清远街、观光街等历史老街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存在多处断头节点,历史街巷居民出行只能依托局部遗留的传统街巷,连通性较差,且部分街道人车混行,步行空间体验感不佳,因此呈现出全局整合度低、可达性不高的结果。

图4 服务类业态核密度分析

图5 居住人口核密度分析

图6 全局整合度分析

2.4.2 连接度分析

连接度(Connectivity)表示与指定道路相交的其他道路轴线的总数。根据空间句法原理,连接度数值越高,则表示道路空间渗透性越好[13]。

宜良站遗址空间的轴线连接度如图7所示。可以看到,区域内轴线连接度较低,除临近宜良县政府花园一小区内部道路呈现红暖色调,连接值为10,其余对应整合度较高的温泉路南段、发达街、清远街、环城西路及鱼龙街则呈现蓝冷色调,连接度偏低,分别为5、4、8、6、6。除此之外,位于外圈历史空间周边的道路连接值均低于5,整体呈现“内部渗透性强,外围渗透性低”的特征,说明研究范围内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历史遗址空间宜良站、法明寺与其周边空间的互通,主要因为所属空间的特殊属性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导致连接度偏低。

2.4.3 交通密度分析

道路密度通常是指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其总面积的比值,是评价区域交通通行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主要测度指标[14]。

通过ArcGIS软件对遗址空间交通轴线进行线密度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道路密度空间形态呈现以北部白鹭街、鱼龙街、温泉路以及环西路围合而成的区域和以南部学府路为轴线的粑粑坪综合农贸市场一带较为紧密的状态,与人口分布情况呈明显正相关;而位于东部的站点空间和位于西侧的法明寺宗教空间则呈现道路密度逐渐离散的规律,这与遗址空间偏离中心区域,站点临近岩泉风景区,法明寺周遭建筑空间被破坏有关。

2.5 空间组合特征分析

针对宜良站遗址空间组合特征分析主要运用空间句法中的整合度、选择度以及可理解度进行系统性、合理性、全面性分析。

图7 交通连接度分析

图8 交通密度分析

2.5.1 选择度分析

选择度(Choice)是指空间系统中某一元素作为2个节点之间最短拓扑距离的频率,考察空间单元作为出行最短路径所具备的优势,反映了空间被穿行的可能性,选择度越高的空间,则更有可能被人流穿行。

如图9所示,宜良站遗址空间的道路选择度偏低且差异较大,其中道路可选择度的平均值为16937.7,最大值为160461,最小值为0。从轴线色调来看,环城西路作为核心轴线部分是选择度最高的区域,主要由于该轴线道路通达性较好,且为路宽10m以上城市主干道,具有较好的交通、人流承载能力。选择度较高的轴线为清远街、发达街、温泉路、学府路及鱼龙街,对应选择度分别是93524、136983、157863、119888、119939,以上道路轴线与全局整合度较高区域基本高度吻合,表明该区域具有较大发展潜能。除以上道路轴线外,其他道路轴线则呈现偏冷色调的现象,选择度较低,主要因为遗址空间多以住宅小区为主,用地类型对道路选择度产生较大局限性。尤其是宜良站周边区域,由于站点空间地理位置边缘化,道路轴线多折线,且被居民区域包围,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空间要素,导致被选择穿越性的可能性较低。此外,除清远街西端,历史街区里仁街、匡山路、寿山路及清远街东段均选择度偏低,这是因为该街道多为狭窄道路,人车混行,区域内法明寺、财神殿及观音阁对外知名度不高,未做到较好宣传和文化保护,从而导致通向历史遗址空间的道路整体出现选择度不高的结果。

2.5.2 可理解度分析

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主要是用来分析一个空间所看到的局部空间结构是否有助于建立起整个空间系统的图景,即能否作为其看不到的整个空间结构的引导。如果其空间连接值较高,则其集成度较高,那么就是一个可理解度较高的空间系统。

通过Depthmap软件,本文将x轴选择为全局整合度(Integration[HH]),将y轴选择为以n=3的局部整合度(Integration[HH]R3),得到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系数,其中R2即为可理解度,若可理解度高的道路轴线,则在散点图中为红点,可理解度较低的道路轴线,则为蓝点。R2值以0.5为界,若R2>0.5,表明道路轴线构成空间的可理解度较好,全局整合度与局部整合度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空间行走者可较容易从局部空间感知整体空间;反之,若R2<0.5,表明空间的可理解度偏低,人们在局部空间中对整体空间的感知较弱或无感,且对全局空间认知的水平较低。

如图10所示,得出遗址空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40326x+0.449141,拟合度R2=0.201357,由此证明区域可理解度较低,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两者之间的关联度较差,缺乏空间的统一性和组织合理性,致使人们难以通过局部空间认知整体空间特征,尤其对极具历史文化特色及工业印记的宜良站以及拥有宋代大理国古建筑的法明寺,较难分辨其具体位置,无法感受历史遗存点的文化氛围,原因主要为空间道路布局、空间风貌与新建空间不连续、不协调,存在较多的断头道路,缺少具有历史标识性节点空间,历史文化展现欠缺,造成内外空间延续断层。

图10 可理解度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整体来看,宜良站遗址空间以宜良站为主和以法明寺为主的2处历史遗存点东西向构建历史文脉,其中由于宜良站占地面积较大且极具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故将其作为重要核心区域,而占地面积较小但历史价值颇高的法明寺为次要核心区域。

从空间要素来看,建筑肌理在布局上呈现“整体非连续,局部非规整”的特征,风貌的混乱无序致使无法通过外立面增强空间感知度;遗址空间内部生态景观目前呈现“农耕用地居多,公园广场欠缺”的特征,现存开放性人工景观仅占规划面积的4.87%,无法满足站点区域未来发展的人员集散需求和居民生活需求;整体服务性业态以“近区域中心聚集,离区域中心分散”的特征分布于遗址空间内,结合人口核密度分析,多数业态依附于居民生活区,沿道路轴线依次展开,而近站点核心遗址空间则明显减少,导致站点周边空间质量较差;交通流线作为串联区域各类空间的骨架,通过道路选择度和整合度的分析均表明轴线并未较好起到协调、链接的作用,难以与站点遗址空间内历史遗存点进行匹配。

从空间组合特征来看,宜良站遗址空间的选择度、可理解度均反映历史遗存点与周边居民生活空间兼容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历史文脉传承与城市发展无法共建共生。

3.2 建议

基于对宜良站遗址空间现状分析结果,提出“突出遗址特色,融入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建构策略,利用织补方式进行空间要素的相互衔接。

3.2.1 突出历史遗址核心空间

在建筑肌理方面,对宜良站的法式建筑和明清年代的法明寺着重加以传承和保护,主要采用“原材料原技艺”的手段,还原建筑风貌,促进区域文脉传承。在生态景观方面,遵循“保护为先,重点突出”的原则,对站点内部现存百年名木法国樟树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充分转化站点周边占地面积较大的农耕用地及生产防护用地性质,打造依托站点特色的生态景观。在服务业态方面,以宜良站为中心,释放部分棚户空间用于补充区域服务设施,植入相关文化产业,更好契合和丰富核心区域服务产业类型及特色,塑造体验式、交互式文化休闲服务集聚地,解决其周边出现的服务业态短板问题,激发站点活力。在交通流线方面,加强宜良站中心性,疏通断路,拓宽连接宜良站的新华路、学府路、发达路、匡山路等主要道路,增添道路空间识别系统、引导系统,提升站点核心空间可达性。

3.2.2 嵌入历史遗址过渡空间

对占地面积大、交通流量和公共设施集中的生活空间,通过空间改造形成街区的过渡空间,与核心空间实现自然衔接。

对于排布较为规整但风貌混乱的现代建筑区域来说,需要统一规划,将宜良站极具特色的拉毛粉砌技术、黄墙碧窗、白墙赤窗等法式建筑风格嵌入建筑构造中,通过外部风貌延续历史文化,促使新旧建筑风格的交流互通,从而与站点法式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在生态景观方面,开放性绿地空间碎片性、稀缺性问题尤为显著,需要适当转化用地类型,在站点和其余历史空间周边嵌入开放性景观空间,同时增添相关文化元素景观小品,提高空间感知度和连接度;针对服务业态方面存在分布片面缺失的问题,应考虑逐步外延填补业态空白,去除与历史空间关联性低且服务性低的业态点位,鼓励开发文创产业链,嵌入高质量文化综合服务空间,全面提升历史遗址空间业态品质;针对交通流线渗透性较低的问题,则应建立以道路轴线为骨架的关联性空间体系,通过轴线嵌入的方式,织补孤立化分布的历史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强化整体空间联系。同时,顺应居民出行特征,合理规划居民、旅客路线,嵌入以串联景观节点的游客路线和以市井生活的居民路线,两者互不干扰,一定程度优化道路轴线系统,营造良好的遗址空间凝聚力,为区域各类空间提供可理解度高、选择性高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宜良轴线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姜宜良:130多个外国小岛归我“管”
华人时刊(2016年19期)2016-04-05 07:56:04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
2013年宜良降雨情况分析
地球(2015年7期)2015-10-12 09:03:05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