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初探

2023-11-29 20:12贾伟玲杜阳阳
科教导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核心专业课程

贾伟玲,王 贞,于 淼,杜阳阳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务处 山东 东营 257061)

课程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1]。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优化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的本质和价值观,还能帮助他们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除了在教学中注重应用型教育内容的传授外,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然而,由于高校专业核心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专业核心课程发挥作用的重要障碍。

1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建设理念不够先进,课程改革未形成明确思路

1.1.1 理念不够先进

部分教师对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不够,对专业认证、四新建设等对于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从课程的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过程没有全面落实OBE 理念,不符合专业认证的基本逻辑要求。

1.1.2 缺少建设标准

学校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五大“金课”的标准作为学校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未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制订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2]。

1.1.3 建设思路不清晰

部分教师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目标、建设任务没有清晰的思路,课程建设陷入盲目性,不知道课程“怎么建”,建设什么内容。

1.1.4 建设内容单一

需求导向被忽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难以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改革跟不上四新经济发展,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1.2 课程团队建设能力不强,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

1.2.1 职称比例不合理

教授、副教授任课程负责人、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职称比例不合理,讲师担任课程负责人比例过高,缺少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不利于高水平课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1.2.2 缺少团队骨干力量

课程团队骨干教师缺乏,梯队建设弱化,“传帮带”效果不佳,课程团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等活动少、落实难,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1.2.3 企业参与度有待提升

专业核心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建设都需要企业专家参与,但从抽查的课程来看,企业参与度并不高,课程团队中双师型教师、企业专家数量均有待提升。

1.2.4 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产业、行业前沿动态,设计、选择适宜的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都要投入巨大的精力,但短期成效却不明显,且成果多体现为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隐性成效,高级别显性成果产出难度大,“两性一度”课程改革增加了课程建设难度和工作量,导致部分教师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1.3 建设举措的针对性不强,课程建设实效有待提升

1.3.1 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抓住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实质问题,没有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难点痛点进行改革,举措的针对性不强。

1.3.2 特色的针对性不强

没有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提高质量、打造特色,部分教师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课程目标混淆。

1.3.3 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课程建设培训缺乏规划和常态机制,没有从学科专业特色出发对课程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没有针对不同职称、不同课程类型授课教师的培训。

1.4 管理存在被动性,有组织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1.4.1 组织力度不够

有的课程主要依靠负责人力量,没有发挥出团队建设合力,未形成“院长—教学院长—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团队”层层抓课程建设的内部机制,各层面有组织的课程建设力度还不够大。

1.4.2 未形成常态化推进举措

学校未组织专门会议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专项安排,导致部分教师对学校文件、工作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不深入。未将课程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推进,未将所有课程统筹规划,分批次推进建设。

1.4.3 缺少深入研讨

学校没有组织充分研讨,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缺少可落地落细可执行的举措和规划,没有形成学院、专业层面的整体目标、任务、计划和具体工作安排。

1.4.4 未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

学校未将规划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统筹考虑来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

综上,课程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弱化了专业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学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促进专业核心课程本体作用的发挥,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为了有效推进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启动了专业核心课程“强化计划”,从每个专业遴选出5 门左右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课程(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2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2.1 建设原则

2.1.1 坚持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培育科学素养、爱国情怀和职业道德为主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其融入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

2.1.2 坚持应用为先

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起点,学校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技术要求重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引入新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时代性、应用性,对接生产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推行基于真实场景与实际应用的项目教学,构建“任务—项目—模块”三级课程单元结构,打造需求导向、技术逻辑、分层递进的模块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1.3 坚持交叉融合

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理科、工科与文科等专业的交叉融合,学校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思维、数字化能力等新要求融入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将跨学科多专业融合所催生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举措,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全过程。

2.1.4 坚持过程为要

学校大力推进“探究式—小班化”教育改革,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互动式交流”高水平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积极推动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实现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2.1.5 坚持成果导向

学校对课程目标达成度和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反馈出教学环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将面向产出的反馈结果用于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工作,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措施,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并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2.2 建设内容

2.2.1 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应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情景式、探究式、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

2.2.2 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以实用为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明确课程计划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在明晰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的基础上,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3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课程团队

学校组建高水平课程团队,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发挥好“传帮带”作用,通过课程团队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保障团队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积极参加高水平教学比赛,以赛促教;申请各级各类教改项目,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加强校企合作,团队中有一定比例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有一部分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

2.2.4 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型培养特色

更新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工科专业应将新技术发展的新要素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各环节,各专业应将现实案例、应用研究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社会实践对接,调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挑战,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加大学生学习投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课程团队以OBE 理念为指导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围绕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职业能力开展教学设计,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果。

2.2.5 加强资源建设,编写应用型特色校本教材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课件、知识点、重点难点指导等基本资源全部上网,重点建设教学案例库、工程案例库、试题库、文献资料等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推动教材改革,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融入富媒体技术,丰富教材呈现形式。关注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发展动态,及时将本学科专业领域涌现的比较成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案例等融入教材中。教材主编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讲授该课程五届以上。鼓励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编写。

2.2.6 改革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查

围绕课程目标达成,课程团队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平时作业、专题讨论、线上学习、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社会实践等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重的50%左右。考试考核减少客观性题目,增加考试难度,实施综合性、非标准答案考试,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发现和解决专业复杂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2.7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完善课程质量评价

完善课程建设和内部质量管理机制,构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全面实施课程质量评价,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对立项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团队支持与服务等要素进行跟踪监测、综合评价,开展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建立相应的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2.3 建设规范

①课程团队结构合理,高职称教师比例占比30%以上,课程团队结构合理。

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明确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尤其是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要求。

③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培养要求,建立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制订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及实现矩阵。

④准确选择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上机、实验、实习、实训等)的选择应能充分体现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⑤对接毕业要求指标点,设计面向产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遵循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与考核,落实毕业要求支撑任务,落实课程目标的达成。

⑥制订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从课程团队建设、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数字化资源建设、课程过程性考核、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建设步骤和建设目标。

⑦加强规划教材建设,编写与课程教学大纲相配套的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

⑧运用最适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

⑨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得到学生和后续任课教师的肯定,课程团队教师的学生评教成绩≥90 分。

⑩改进学业评价方式,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打破“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课程学习成绩至少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单元测试(含期中考试,考核形式包括知识测验、主题论文、调研报告等)、期末考试等。

2.4 建设管理

2.4.1 明确责任分工

学校成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组,设专业核心课程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专业核心课程规划、课程遴选与建设等相关工作。中心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具体工作。

二级学院是课程建设工作的主体单位,主要负责课程建设方案的论证、课程负责人聘任、课程建设年度考核等工作。

课程团队或负责人是课程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课程教学团队组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案设计、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等相关工作。

2.4.2 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设立“专业核心课程培特计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团队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奖励等相关活动。

2.4.3 提升培训力度

学校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主题,组织专题研修,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支持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进修等活动,加强教师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和研讨。

专业核心课程“强化计划”的实施,有力助推了学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效。OBE 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产出导向的课程体系初步建立;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成效,首批课程完成数字化资源建设,14 门课程在山东省高校课程联盟上线。总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也是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不断提高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质量、打造一流“金课”,对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核心专业课程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