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增冷保 仁青加
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一种慢性免疫性疾病,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患者在患病后,其临床表现是以侵蚀性骨关节炎为主,并诱发软组织积液、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会损伤到患者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脏器官等,甚至会造成活动功能丧失、关节畸形等问题的产生,对其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现阶段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占比相对较高,已经成为临床诊治工作中的重点关注话题。目前,临床在对该疾病实施治疗时,主要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包括来氟米特、双氯芬酸钠等,虽然能够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容易反复发作,且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方面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2]。根据相关数据显示[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主要会受到地理环境该因素及种族因素的影响,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并以22~55 岁之间的青壮年为主。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的发病率相对更高。藏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当归属在“真布病”的范畴中,主要是因为机体中的培根、赤巴、隆出现失调,黄水偏盛,并在关节处聚集所致[4]。藏医药浴疗法属于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外治方法,主要是使用五种草药配合制成,具体包括五种草药,即大籽蒿、刺柏、水柏枝、烈香杜鹃和藏麻黄,因此也被称作是五味甘露药浴[5]。本研究为了深入探讨藏医药浴疗法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专门选择了98 例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展开对照分析,现将数据详情做出如下报道。
本研究共计选入9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间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来院接受治疗,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都分别纳入了49 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纳入30 例、女性患者纳入19 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0 岁,最小年龄为25 岁,年龄平均数为(53.12±2.33)岁;根据藏医辩证划分,具体包括29 例综合型、8例培根型、7 例隆型、5 例赤巴型;最长患病时间为20年,最短患病时间为1 年,患病时间平均值为(11.25±2.45)年。实验组中,男性患者纳入31 例、女性患者纳入18 例,患者最大年龄为69 岁,最小年龄为23 岁,年龄平均数为(53.08±2.29)岁;根据藏医辩证划分,具体包括28 例综合型、9 例培根型、8 例隆型、4 例赤巴型;最长患病时间为22年,最短患病时间为2年,患病时间平均值为(11.32±2.67)年。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经过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是在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下开展。
纳入条件:(1)患者经过临床诊断确诊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2)具备完整的病历资料;(3)详细了解本次研究内容,表示全部知情同意,并在告知书上签字确认。
排除条件:(1)存在严重脏器疾病;(2)对此次研究有关药物有过敏史或禁忌证;(3)有皮肤疾病无法接受药浴治疗;(4)处在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哺乳期、备孕期等);(5)有精神类疾病。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1)使用福建汇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来氟米特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034)进行口服给药治疗,该药的规格为10mg/片,前三天给药剂量为每天一次,每次2 片,而后按照每天一次,每次1 片的剂量进行治疗,该药连续使用4周。(2)使用永信药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333)进行口服给药治疗,该药的规格为50mg/粒,每日两次,每次1粒,该药连续使用2 周。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防止药物损伤到患者的胃肠道黏膜,还需要结合其实际病情实施奥美拉唑口服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片。
实验组患者接受藏医药浴疗法治疗:(1)主方包括大籽蒿、刺柏、水柏枝、烈香杜鹃、藏麻黄。(2)结合藏医辨证分型,四种不同的分型分别给予不同的咔嚓加减方,若患者为综合型,则在主方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五根、三果、渣驯、啦日。患者为赤巴型,则在主方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檀香、五根、水母雪兔子、独一味并重用紫檀。患者为培根型,则在主方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三果、各类骨头、肉豆蔻、川木香、阿魏。患者为隆型,则在主方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寒水石、干姜、荜拨、渣驯。其方法:将主方药材入锅,加满清水煎煮6小时后取出药物进行发酵,因气温的不同发酵时间约为3~5 日。已发酵的药物再次入锅。加满清水煎煮,水煎煮蒸发至1/2 时,取出煎好的药液储留。再往存在药渣的锅内加满水煎煮,待水煎煮蒸发1/3时,用筛过滤药渣取出药液,再次用同样的方法煎煮、过滤、取液。经过煎(将完成配伍的药材倒入锅中,加其药材的三倍清水,再加少许减花,慢火煎煮3~4 小时后将流质水份倒出,之后煮熟的药材放凉。)、酵(将完成“煎”的工艺后,洒入适量的酒曲,随后严闭锅盖,并用被褥等物件盖好后放置温热处,且开始3~5 天的发酵时间。)、滤(将发酵好的药材取出并过滤药液,且在阴凉通风处晾干水分。)三个过程后的药液即可使用。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咔嚓药物,并对患者施以浸浴或者药液淋洗,水温应当保持在40ºC~50ºC 之间,不可过高,避免皮肤受损。每天两次,每次药浴时间为20min,并在治疗的同时,对病灶部位进行科学按摩。还需要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症状表现加以关注,一旦有异常表现(如头晕、心慌等),需要及时停止治疗,并采取卧床休息。在患者完成药浴治疗之后,指导其在热炕上进行连续十分钟的发汗,并告诉患者要在药浴后半小时内多饮用温开水,并配合恰当的运动,使血液循环得到促进。另外,要应当注意药浴后应当加强保暖措施,防止受凉后造成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该方法总计治疗8~10天。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具体包括临床疗效、疼痛症状评分,各项指标判定方法如下:
(1)针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结果实施比较分析,该项指标的具体内容包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其中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评价内容包括显效(患者关节囊肿、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关节囊肿、疼痛等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关节囊肿、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未发生变化),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计算方式为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另外,复发率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连续12 个月的随访,针对在此期间出现复发事件的患者数量进行统计。
(2)针对两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的疼痛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实施比较分析,具体指标所使用到的评价工具为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其主要的评分范围是0~10 分,患者的疼痛症状越严重,其最终的打分结果也会越高。具体的评分时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治疗后5天和治疗后8天。
本次研究所应用到统计学处理软件版本是SPSS20.0,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百分比(n,%),统计学差异经过x²检验,具体包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复发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表示方法为平均值±标准差(),统计学差异经过t检验,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表示方法为P<0.05,相反则用P>0.05表示。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统计结果97.96%与对照组统计结果85.71%相比,明显更高(P<0.05);该组患者复发率统计结果2.04%与对照组统计结果12.24%相比,明显更低(P<0.05),数据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结果[(n)%]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症状评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完成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疼痛症状评分均有下降,并且前组治疗后3天、治疗后5天、治疗后8天的评分结果均明显更低(P<0.05),数据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疼痛症状评分变化统计结果()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疼痛症状评分变化统计结果()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为P值<0.05。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其症状会从患病初期阶段的关节病变、功能性减退逐步过渡至残疾,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较大。关节病变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小关节滑膜引起的关节外病和关节炎症,一般以腕部、足部、手部为主要发病部位[6]。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继发性骨质破坏、关节发涩、关节不适等症状,并同时存在功能障碍。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且具有较高复杂性,再加上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会使患者苦不堪言,且临床上暂时还没有将疾病根治的有效手段[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患病之后,随着病情的逐步加重,会逐步丧失其劳动能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对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及健康质量带来不利。
目前,我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传统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也开始拓宽新型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手段。其中,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会应用到非甾体抗炎药、皮质激素类药物、抗风湿药,并以单一或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该方法虽然能够对局部症状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容易对身体产生较为显著的副作用,整体使用安全性较差[8]。同时,上述药物的价格偏高,很多患者及其家庭无法承担,因此无法满足长时间用药的需求。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且在医学上也呈现出不同特点。由于长时间生活在高寒、高海拔地区,藏族人民所居住的环境往往具有寒冷潮湿等特点,再加上习俗以及生活等方面的特殊习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数量也相对更多。在此背景下,也使藏医学在治疗此类疾病上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藏医药浴治疗方法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上占据了很多优势。从藏医的角度来讲,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以被称为“真布病”,从该理论角度出发,其主要的患病因素包括在潮湿环境下长时间生活、饮食方面因过于油腻而在体内积累食物精华,未将其有效消化,进而产生有害物质(即“黄水”)[9]。该物质会停留在患者的经脉、关节以及肌肉,并逐步形成病症。当患者处在发病早期时,会有一些皮肤症状产生,此时应当对其施以及时的临床治疗,不然将会逐步损害其肌肉关节,甚至会对脏腑构成严重损伤。
近些年,我国针对藏医药浴治疗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从常规治疗方案逐步向新型保健医疗方向发展,并在医学界得到广泛重视。结合治疗范围不同,主要是将藏医药浴划分为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两种,不过二者都是通过热水浸浴的方式进行治疗。目前最常使用的主方为五味甘露汤,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藏医辨证疗法,为不同证型患者增加相应的药材,使之病症能够得到更好改善。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藏医药浴治疗以后,其治疗总有效率97.96%(48/49)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42/49),且复发率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4%(6/49),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项杰、多杰坚赞、才让吉等[10]在其研究中提到实验组总有效率93.88%(46/49)高于对照组77.55%(38/49),且复发率10.20%(5/49)低于对照组30.61%(15/49),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结果一致,由此能够看出,藏医药浴疗法在提升患者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突出价值。分析原因:该方法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主要是借助热水浴治疗方法,确保患者汗液能够得到充分激发,进而起到通畅小便、渗泄水湿的功效,使之关节疼痛、关节水肿等症状能够得到良好缓解。与正常人体温相比,药液温度相对略高,因此在使用该方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可起到祛风驱寒的效果,而且借助热药液浸浴治疗的方式能够产生消散瘀肿、舒展筋骨、调经止痛、畅通经络等功效,有助于提升风湿疾病的治疗效果[11]。同时,本身通过药浴治疗方法就可以产生止痛、消肿等疗效,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其关节积液得到显著消除[12]。另外,该治疗方式是将药物有效成分以透皮给药的方式渗透到患者机体中,使之整体免疫功能得到提升,进而产生补益肌体、滋阴壮阳等功效,对排除机体邪气,提升治疗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3 天、治疗后5 天、治疗后8 天疼痛评分统计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能够看出,使用藏医药浴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上具有更高优势。分析原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身机体素质往往会直接影响其疾病的症状和性质,具体是由受到病邪、阳偏阴虚、阴偏阳虚的轻重及种类进行决定。在应用藏医辨证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分型时,需要先对其属于培根、赤巴、隆等侵犯情况进行明确,并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照活血镇痛、疏经通络的原则。如果患者经过辨证属于综合型,则在治疗时应当侧重散寒止痛、温经化瘀。如果患者经过辨证属于赤巴型,则在治疗时应当侧重凉血消肿、清热解毒。如果患者经过辨证属于培根型,则在治疗时应当侧重祛除湿邪、健运脾气[13]。如果患者经过辨证属于隆型,则在治疗时应当侧重宣散寒邪、发表祛风。另在主方基础上,还会配合选择不同药物。视疾病的分型应用相关咔嚓药物进行加减科学配伍,患者机体免疫力会显著增加,并明显改善其睡眠质量及精神状态,因此对提升疗效也会带来很多积极作用[14,15]。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应用藏医药浴疗法可以将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并使复发率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症状可得到更好缓解,因此值得普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