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涛 吴佳宏 胡嘉芮 姚俊英 崔玉环 刘慧慧 左 丽 董利平*
心律失常包括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是由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在窦房结外,导致激动传导异常所致[1-2]。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不仅能单独发病,也能由其他心血管疾病引发[3]。抗血小板溶酶体完整膜蛋白(CD63)、抗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抗溶酶体相关膜蛋白(TSD)与心功能关系密切,以上蛋白水平会受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变化影响。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一定优势,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势更明显,且治疗费相对较低。养心定悸颗粒具有改善心悸和胸闷等临床症状的作用[4]。有研究证实,将其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5]。本研究就养心定悸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4~74 岁,平均(56.29±4.87)岁,病程3~27 个月,平均(12.98±2.88)个月,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18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 例、其他10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21~76 岁,平均(56.74±4.81)岁,病程3~27 个月,平均(12.01±2.81)个月,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21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 例、其他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6];2)心室率<60 次/min;3)近半年未使用任何抗心力衰竭药物;4)对研究药物不过敏。排除标准: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肝肾功能异常;3)妊娠期、哺乳期;4)恶性肿瘤;5)精神疾病;6)休克。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扩张血管,使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北京海王中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461),100 mg/次,1 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辽宁鑫善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067),20 mg/次,1 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039),20 mg/次,2 次/d;卡托普利片(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078),12.5 mg/次,2 次/d;连续治疗4 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养心定悸颗粒(古汉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68)治疗,12 g/次,2 次/d,连续治疗4 周。
1)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结束1 d,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指标包括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乏力,按照严重程度计0 分(无)、2 分(轻度)、4 分(中度)、6 分(重度),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2)经济学成本:统计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本研究药物成本、间接成本、总成本。直接医疗成本:是指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所花的代价或资源的消耗成本。本研究药物成本:本研究所使用药物的价格。间接成本:伤病或死亡所造成的工资损失。3)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及治疗结束1 d,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63、CD62、TSD 水平。4)不良反应: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1 d,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乏力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1 d 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心悸 胸闷 头晕 气短乏力对照组 40治疗前 4.16±0.36 3.74±0.47 3.98±0.41 4.21±0.14治疗结束1 d 1.39±0.21a 1.74±0.69a 1.69±0.52a 1.78±0.36a观察组 40治疗前 4.28±0.47 3.62±0.46 3.85±0.39 4.23±0.19治疗结束1 d 1.02±0.27ab 0.98±0.63ab 1.23±0.47ab 1.09±0.21ab
观察组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成本、本研究药物成本、总成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济学成本比较(元,±s)
表2 两组患者经济学成本比较(元,±s)
组别 例数 直接医疗成本 间接成本 本研究药物成本 总成本对照组 40 1 024.82±123.69 28.63±4.69 762.58±34.87 11 133.87±354.69观察组 40 1 081.71±124.97 29.69±4.63 779.69±36.99 11 296.51±367.99 t 值 0.111 1.017 1.230 0.094 P 值 0.911 0.312 0.218 0.924
治疗结束1 d,两组CD63、CD62、TSD 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CD63、CD62、TSD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CD63 CD62 TSD治疗前 治疗结束1 d 治疗前 治疗结束1 d 治疗前 治疗结束1 d对照组 40 5.03±0.62 4.74±0.13 8.69±1.36 7.32±0.74 4.26±0.74 3.69±0.41观察组 40 5.09±0.49 3.11±0.29 8.54±1.47 4.06±0.36 4.32±0.62 2.48±0.59 t 值 0.129 7.328 0.364 9.336 0.638 4.158 P 值 0.938 <0.05 0.748 <0.05 0.593 <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中医特有的辨证理论,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中药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较高。心律失常属中医中“心悸范畴”,以阵发性为特点,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和失眠等,与劳累及情绪激动有关[8-9]。养心定悸颗粒由生地黄、麦冬、红参、大枣、黑芝麻、生姜、炙甘草等组成[10-12]。对其单药分析发现,生地黄可滋阴养血[13];阿胶、红参可补益心脾;生姜可温心阳,补气血[14];炙甘草可补足中气,调节气血[15]。诸药联合能改善患者心悸、胸闷及乏力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乏力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养心定悸颗粒能启动多重机制抗心律失常,不仅具有钙、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还能发挥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功效。本研究中,观察组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成本、本研究药物成本、总成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活化会引起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缩短,进而诱发心律失常[16-17]。CD63、CD62、TSD 是血小板活化时在血小板膜表面表达的糖蛋白,参与血小板黏附及血栓聚集。治疗结束1 d 时观察组CD63、CD62、TSD 低于对照组,提示经养心定悸颗粒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降低,可改善血小板黏附及血栓聚集情况。观察组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进一步证实使用中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养心定悸颗粒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时,未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但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