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价值

2023-11-28 08:43邵荣涛侯林林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口服液黄疸胆红素

傅 敏 邵荣涛 侯林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属于高胆红素血症,包括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两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上升,致使巩膜、皮肤、黏膜黄染[1]。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会在新生儿出生7~10 d消失,但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较复杂,需要对患儿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随着黄疸持续时间的不断延长,会导致其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诱发胆红素脑病出现,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2]。现阶段常见的治疗方法为蓝光照射,并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一方面可确保患儿肠道菌群处于稳定状态,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快胆红素的排泄[3]。随着中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开始受到关注,并发挥出很多积极作用。中医认为该疾病属于“胎黄”范畴,治疗方面应以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茵栀黄口服液共同治疗,能够显著提升疗效,且安全性良好[4]。本研究就新生儿黄疸应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2 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6 例,日龄4~20 d,平均(6.54±1.02)d;观察组男21 例,女15 例,日龄4~21 d,平均(6.58±1.10)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血清总胆红素>221 μmol/L;2)一般资料记录完整;3)患儿监护人知晓研究内容,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2)对本研究治疗药物存在禁忌证;3)存在染色体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1)按照8 h/次,2 次/d的标准开展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光源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保持在35~40 cm 为宜;2)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法国百科达制药厂,注册证号:S20150051,规格:0.25 g)进行口服治疗,0.25 g/次,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607,规格:10 ml)进行口服治疗,5 ml/次,3 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血清胆红素: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 后采集患儿晨起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液样本10 ml,经10 min 离心处理(速度3 000 r/min)之后获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2)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治疗7 d后以相同方式获取血清,并通过全自动酶标仪检测游离脂肪酸、碱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疗效判定标准:患儿血清胆红素相关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显著改善为显效;患儿血清胆红素相关指标均显著降低,各项临床症状得到良好缓解为有效;患儿血清胆红素相关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或有升高情况,各项临床症状均未见明显变化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不良反应:包括睡眠不佳、发热、腹泻、皮疹。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胆红素变化

治疗前两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变化比较(μmol/L,±s)

表1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变化比较(μmol/L,±s)

组别 例数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210.92±11.35 145.11±9.92 21.83±2.15 9.08±0.69 189.08±11.44 136.03±9.97观察组 36 208.28±12.01 113.78±9.28 21.64±1.85 7.17±1.11 186.64±12.05 106.61±9.24 t 值 -0.958 -13.840 -0.412 -8.802 -0.883 -12.984 P 值 0.341 0.001 0.682 0.001 0.380 0.001

2.2 实验室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游离脂肪酸、碱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游离脂肪酸、碱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ng/L,±s)

表2 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ng/L,±s)

组别 例数游离脂肪酸 碱性磷酸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3 863.92±83.20 3 054.56±54.91233.14±14.20 168.97±10.0451.28±3.93 37.25±3.35观察组 36 3 878.92±71.11 2 534.58±55.30234.19±13.17 133.67±11.6050.86±3.76 22.31±3.40 t 值 0.822 -40.050 0.327 -13.807 -0.460 -18.798 P 值 0.414 0.001 0.745 0.001 0.647 0.001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机体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指标[5]。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肝脏功能发育并不完善,因此代谢能力较差,一旦有过多的非结合胆红素,则会造成胆红素在机体中堆积过多,并无法从机体中顺利排出[6]。此类患儿若病情严重,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听力功能障碍等,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为蓝光照射,其波长在425~475 nm。由于胆红素在波长为400~500 nm 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且最高吸收值为420~440 nm,因此患儿通过该方法治疗后,能够将脂溶性结合型胆红素转化为具有水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并经由胆汁、尿液等顺利排出,有效降低机体胆红素水平[7]。但单一使用该方法常会诱发胃肠道不适症状,因此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布拉氏酵母菌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能够与病原菌之间产生拮抗作用,并促进其他益生菌生长,一方面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另一方面还能够促使患儿机体中胆红素排泄效果得到提升,因此同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8]。在此基础上,为了保障患儿预后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本研究针对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茵栀黄口服液,该药最终产生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游离脂肪酸、碱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林霞[9]的研究结果相似。新生儿黄疸在中医学领域研究中,也被称作“胎黄”,主要是因孕妇在妊娠期间机体存在内蕴湿热情况,并将其传给了胎儿。由于患儿身体机能没有发育完善,脏腑娇嫩,脾运不健、行气未充,会导致湿热无法得到疏导排泄,最终诱发疾病的发生。而茵栀黄口服液的主要成分中包括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具有解毒、退黄、清热、利湿等功效,在改善患儿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其中茵陈的主要功效为利湿清热,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该药的提取物中包括茵色原酮、叶酸等,不仅会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同时也能够对溶血产生良好的抵抗效果[10]。栀子的主要功效为泻火除烦、凉血解毒,现代药理学认为,红花、栀子还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增强胆囊收缩能力,并促进胆汁排泄[11]。黄芩的功效包括泻火解毒、清火解燥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药的提取物中包括黄芩苷、叶黄素等,具有抗过敏、利尿等作用,还可对毛细血管通透性产生积极影响[12]。金银花的主要作用为解毒清热。所有成分经过科学配比后,与常规方法联合治疗,能够产生良好的协同效果,并进一步促进整体疗效的提升。此外,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茵栀黄口服液在临床中使用的安全性较高,对促进患儿预后效果的提升具有诸多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各项临床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口服液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