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会背景下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2023-11-28 10:44陈月梅杨海平
出版与印刷 2023年5期

陈月梅 杨海平

摘要:探讨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以顺应智慧社会形态演进的要求。文章剖析智慧社会和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的内涵与特点,提出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应兼具知识的智慧化和服务的智慧化。 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应以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为抓手。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具有公共服务普惠化、数据要素价值化、平台设施泛在化、建设主体协同化等属性。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框架体系构建,应当按照“数据汇聚一组织分析一知识生成一平台评估一运营推荐一价值实现”的步骤进行布局,打造数据层、技术层、管理层、应用层的层级构架,突出以人为本的智慧内核,以更好地担负起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责任。

关键词:智慧社会;智慧出版;智慧出版知识服务;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3.00.065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3)国家新闻出版署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

衍生于“智慧地球”项目的“智慧城市”概念由来已久,2009年美国IBM公司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愿景,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振兴经济,促进城市长期健康发展。部分国家相继提出建设智慧国家和智慧城市的计划和倡议,如英国“数字英国”计划、新加坡 “智慧国2015”计划、德国“数字战略2025”、荷兰“智慧城市”建设、加拿大“智慧社区”倡议等。中国政府也很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感知中国”等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理念。为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智慧社会,对我国信息社会发展前景提出了前瞻性概括。 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不同,智慧社会建设更为全面,即要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

技术,以网络化、平台化等信息化方式,使得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

出版是系统化、智识性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2]近年来受到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出版业的形态不断变化,从传统出版、网络出版到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再到智能出版和智慧出版,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对出版业的影响愈发显著。智慧出版与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都属于智慧社会体系化建设中的业务系统,支持着智慧社会的运行。智慧出版的目标是以智慧化知识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3]当前,出版机构对自身的定位正逐步向知识服务商转型,智能技术的赋能推动出版进入数智时

代,传统的图书、期刊出版转向知识服务平台创新。[4]本文将厘清智慧社会和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的关系,分析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内涵与属性,试图提出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路径,以提高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智慧社会。

一、智慧社会和智慧出版知识服务

1.智慧社会

智慧社会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被认为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既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变革的必然产物,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智慧社会是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基础形成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社会形态,核心特征包括创新性、包容性、开放性。[5]

智慧社会建设并非只停留在对社会的技术层面进行改造,要想建成创新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社会形态,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将社会思想和制度等进行创新再造,推动社会生态不断完善,使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共同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贾开等[6]认为智慧社會建设包括技术、个体、组织、制度四个层次,具体而言,要求技术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突破和完备,个体的虚拟空间行为受到规范引导,组织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制度体系的调整与重构。雷斌等[7]认为当前智慧社会建设具有多元共治、社会协同、服务共享、体系推进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泛在化、多元主体协同化、数据要素价值化、数据治理智慧化、公共服务普惠化、政务体系平台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智

慧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也能为出版行业的智慧化发展提供参考。

2.智慧出版知识服务

智慧知识服务的理念在图书馆学界被广泛研究,作为智慧图书馆研究下的重要问题,这些研究对“智慧”在“智慧知识服务”中的内涵有不同的见解。一方面,“智慧”被理解为塑造智慧型知识。例如,柯平等网认为在后知识服务时代,知识链转为了智慧链,形成 “数据一智慧”的智慧链条,并从新知识价值论、新知识资源论、新知识管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理论依据,还指出转型的驱动力是技术、需求、创新等。另一方面,“智慧” 包含智慧化的服务。例如,张晓林等[9]认为智慧知识服务要思考智慧的场景化和智能的泛在化。因此,智慧知识服务研究分成了两种思路,一种是知识的智慧化,另一种是服务的智慧化。

在智慧出版研究领域,尚未将“智慧”理念与知识服务有效结合起来,但对于智慧出版的“智慧”所涉及的关系,崔海教等[10]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提出要处理好人的智慧与机器智慧的关系、技术智慧与内容智慧的关系、智慧运用与智慧监管的关系、智慧改造与智慧创造的关系、单环智慧与全链智慧的关系,以及基础共建与成果共享的关系。这些关系对智慧出版知识服务而言,同样值得思考。

基于对现有智慧出版和智慧知识服务理念的剖析,本文认为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兼具知识的智慧化和服务的智慧化,是指在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中,以智慧社会理念,打造成熟的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生态,明确知识服务的底层逻辑,使出版流程和知识服务平台运作流程相对应,形成完备畅通、可循环反复、实时监控的服务流程,将人与

机器的智慧利用到极致。同时,智慧出版知识服务还是全链条的智慧,让出版界的知识能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个链条通向广大市场,使得出版知识服务发展达到一个小高峰。当然,这个高峰的实现需要各出版单位合力建成互惠共赢的知识服务基础设施,共享出版知识服务的成果,进而推动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系统成为智慧社会体系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业务系统,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

3.智慧社会与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的关系

(1)智慧社会是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变革创新的动力

美国社会思想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 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 “知识社会”的概念,认为未来的社会将进入知识社会。[11]与信息社会不同,知识社会内涵更广。在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的运用与创造”而非“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信息社会仅仅是实现知识社会的手段;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从而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 在我国党和政府对社会前景的前瞻性概括中,这种信息社会的变革和创新所形成的下一代社会形态即智慧社会。因此,智慧社会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将是空前的,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将成为智慧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出版知识服务须积极拥抱智慧社会建设所带来的新的知识生产、组织、分配规律和相应的制度框架等,逐渐转型升级为智慧出版知识服务,进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撑力量。

(2)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助推智慧社会建设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要大力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推动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12]这与智慧社会以技术为基础,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化、政务体系平台一体化的建设趋势不谋而合。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的建设将有效纾解社会知识传递的壁垒,让知识与人民需求之间的距离有效缩短,从而推动智慧社会建设,为未来社会形态的缔造提供出版的智慧。

二、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内涵与属性

由上可知,智慧社会建设在出版行业的重要体现之一应当是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的建设,而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建设既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智慧社会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和智慧支撑。本文从智慧社会的前景目标中发掘未来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构想,并结合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历史和建设现状,尝试将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定义为出版行业凭借最新信息通信技术和自身知识资源打造的,向社会上较为广泛的用户提供个性化、高价值、高创造性的知识服务,且具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专业化平台。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旨在推动智慧社会的知识服务能力提升,让社会智力成果服务为更广泛的人民所共享,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繁荣。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须坚持技术导向和价值导向并重,以价值导向引领技术发展;既实现知识数据处理智慧化,又达到服务用户智慧化; 既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又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既保持各自特色,又开展多方合作。 同时,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还具有公共服务普惠化、数据要素价值化、平台设施泛在化、建设主体协同化等属性。

1.公共服务普惠化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简称《规划》)将我国的公共服务分为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活服务三类,并明确到2025 年基本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13]公民的文化需求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作为智慧社会发展的产物,须重视公共服务普惠化,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共文化云建设,关注智慧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13]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符合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求,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化信息公平性和普惠性的深度發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服务公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和空间。已有知识服务平台在公共服务普惠化方面做出努力,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建设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目标定位为面向大众的公共知识服务平台,平台的内容建设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大专院校等单位大力支持,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建构起权威、准确、完整的中国国家公共知识服务体系和传播平台。平台部分内容在公共网络范围内可供民众免费访问阅读。[14]

2.数据要素价值化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对经济社会等多个社会层面产生重要影响,与农业社会的土地、劳动力要素以及工业社会的资本、技术要素一样,信息社会的数据要素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马费成等[15]认为从原

始数据向AI化数据的转化过程遵循了 DIKW (data to information to knowledge to wisdom) 模型中的“数据一信息一知识一智慧”进阶层次关系,从而逐步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在深刻挖掘数据要素价值的方式上,学界普遍认为要从数据分析、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等方面人手,挖掘数据的经济、政治、社会价值。[16] 在数据采集、分析过程中,用于大模型预训练的数据或数据集的规模越大、质量越高,模型性能就越强,大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也就会相应地发挥更大价值。因此,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在数据采集、分析、治理方面会更多地借助大模型等来实现数据转化为智慧,进而促进知识的分析、组织、生成等流程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大数据、大模型等最新的信息科技成果将为平台海量知识数据的分析、治理、安全等提供解决办法,进一步减少知识服务过程对人力的依赖,并努力从源头上保障知识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推动形成智慧的知识服务方案,并利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充分拓展数据要素价值。

3.平台设施泛在化

得益于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平台设施泛在化在智慧社会将继续扩大范围,主要表现在人与机器的高度协作、物联网体系更密集、智能技术应用更多维。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使得平台及其设施既依托于社会基础设施,实现万物互联,又融入社会整体架构,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从行动上打破出版知识服务获取的时空限制和渠道限制,增强出版知识的可触达性。

4.建设主体协同化

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主体是出版单

位,尤其是专业出版社,出版业的大多数知识富集在这些拥有较多专业资源的出版单位。 不同建设主体之间的内容资源类型、知识组织方式、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机制不同,因此,在资源丰富性、平台运营创新性、人才培养多元性等方面具有合作空间,建设主体协同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建设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还能有效降低知识生产成本,激发行业智慧创新活力,打造高质量跨平台知识服务产品,为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的全面性、完整性建设提供创新思路。

三、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路径

为了更好地顺应智慧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出版知识服务的能力,促进出版知识服务平台转型升级,本文将智慧社会和智慧出版知识服务的宏观理念作为顶层逻辑,根据智

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内涵和特点,规划未来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框架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1.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顶层逻辑

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公共服务普惠化、数据要素价值化、平台设施泛在化、建设主体协同化四大属性应当渗透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全过程。在知识服务平台顶层逻辑中,要求知识生产过程强调数据要素价值化,保障作为服务资源的数据的有效性;同时根据功能对不同知识进行分类,突出用于公共服务的知识;并适时推动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对接物理设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平台具体建设时可以根据需要和其他建设主体进行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运营方式创新等。

2.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知识服务逻辑

根据数据转化为智慧的路径,未来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知识服务逻辑应当按照 “数据汇聚—组织分析—知识生成—平台评估—运营推荐—价值实现”进行布局。数据汇聚是第一步,出版单位可以将自身资源通过数字化汇集起来,形成平台的强大资源支撑。 数据汇集后,需要对已有数据进行组织分析,通过知识抽取、知识关联等手段,形成知识图谱,使基础知识资源得以合理归类储存,以便挑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选题策划。知识生成是知识由后台转向前台的一个核心步骤,在 AIGC (Ai-generated content,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转换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GPT-4模型已经被美国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用来组织庞大的知识库。[17]我国出版界也已开始对AIGC的应用,入选2022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建设的智能制造知识服务平台,应用了較高智能程度的智能问答机器人“小清”,可以与用户聊天,回答关于智能制造的问题,帮助查找资料,还能根据用户喜好作诗、作词、绘画,未来将开发唱歌、跳舞等功能。[18] 虽然其智慧程度相较于ChatGPT仍有一定差距,但依靠出版单位强大的资源支撑,未来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有巨大发展潜力。评估阶段是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具有智能性的重要体现,正如训练大模型时会进行“监督” “激励”“强化”一样,知识服务平台的使用也需要建设方和用户两方面参与监督、激励、强化,建设方应当明确各项指标,对平台生成的知识和提供的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实现内容和服务的改进和优化。平台的价值实现需要在运营上发力,要将直接对接用户的界

面设计好,使平台由内而外拥有激发智慧的能力,进而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充分实现用户知识获取等多元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3.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构建逻辑

未来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构建逻辑是基于DIKW模型从数据向智慧的转化过程,遵循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层级架构,将数据层、技术层、管理层、应用层的智慧化纳入考虑范围,充分挖掘不同层级之间的联系,通过逐层梳理路径,打造层级丰富、结构联系紧密的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这套逻辑保留了出版流程的一些必要部分,又有效结合了智慧社会和智慧出版的相关要求。

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第一层是数据层,主要通过设置平台资源智能管理系统和智能选题策划系统,对元数据进行底层管理和初步组织,对既有的数据要素做好后台管理,同时通过大模型分析主动进行智能选题策划,主动丰富知识组织等。第二层是技术层,主要应用知识自动加工和生成技术、智能编辑校对技术等,让知识快速生成并通过人工智能审校,这一步需要AIGC的支持,对已有选题和资源进行知识内容和方案的组织生成。第三层是管理层,需要更多地依靠人力设置平台智慧运营组织机制和制定智慧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平台的运营进行评价,优化和调整运营方向,这一层除了对知识内容的测评外,还需要对平台的服务能力进行测评,若评价结果不理想,则需要回到数据层进行再审查,思考后台组织的合理性。第四层是应用层,是直接与用户接触的层面,需要通过预设个性化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平台定制化服务方案。应用层直接面向用户,其布局和规划将直接影响智慧知识

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能轻视。在四个层级前后端的支撑下,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将逐步推动出版对人类系统性知识的传承和传递达到新的阶段,通过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化的服务,实现人类对于当下发展所需知识的精准触达,从而为未来知识和智慧的更新迭代提供动力和支撑,这也是智慧平台构建的宗旨和初衷。

四、结语

智慧社会的演进呼唤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出现,出版业要想把握时代的脉搏,回答时代之问,就应当积极拥抱新兴技术,创新出版相关理念,在实践中探索“智慧”的内涵和应用场景,突出以人为本的智慧内核,让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平台更好地为人所用。 同时,出版也与其他文化事业一样,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做好对系统性、智识性知识的把关和传递,担负起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智慧社会的美好愿景[EB/OL],[2023-08-15].http:// www.cac.gov.cn/2018-12/02/c_1123794825.htm.

[2]姜華.试论出版:一种特定类型知识商品的生产与传播[J],现代出版,2022(6):82-95.

[3]汪全莉,陈瑞祥,韩育恒,等.智慧出版:内涵阐释、生成背景及应用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0(12):81-84,109.

[4]刘长明.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智能技术赋能出版融合

创新[J].出版广角,2022(6):33-36.

[5]汪玉凯.智慧社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2):62-65.

[6]贾开,张会平,汤志伟.智慧社会的概念演进、内涵构建与制度框架创新[J].电子政务,2019(4):2-8.

[7]雷斌,蓝羽石,黎茂林,等.智慧社会体系化建设总体构想与发展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23,25(3): 219-229.

[8]柯平,邹金汇.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转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1):4-17.

[9]张晓林,梁娜.知识的智慧化、智慧的场景化、智能的泛在化——探索智慧知识服务的逻辑框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3):4-18.

[10]崔海教,朱丹红.论智慧出版的六大关系[J].中国出版,2023(8):13-18.

[11]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傅振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12]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22(3):8-20.

[13]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EB/OL],[2023-08-14]. https://www.ndrc.gov.cn/i^gz/fzzlgh/gjjzxgh/202203/P 020220325303659788299.pdf.

[14]打造新时代中国的新型百科全书[EB/OL],[2023-10- 22].http://ent.people.com.cn/nl/2023/0321/cl012-32647 957.html.

[15]马费成,吴逸姝,卢慧质.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2):4-11.

[16]阳巧英,夏义堃.我国数据要素价值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图书与情报,2023(2):12-22.

[17] Open AI Customer stories [EB/OL],[2023-08-15]. https://openai.com/customer-stories.

[18]智能制造知识服务平台[EB/OL],[2023-07-24].https:// www.cimks.com/index.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Society

CHEN Yuemei1)2) 3)YANG Haiping1) 2) 3)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t socie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society and 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and puts forward that 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should be both intelligent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t service.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should be based on 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has the attributes of inclusive public service,value of data elements,ubiquity of platform facilities,and coordination of construction subject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system of the 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should be lai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eps of "data aggregatio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knowledge generation —platform evaluation —operation recommendation —value realization",and a hierarchical framework of data layer,technology layer,management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should be built to highlight the people-oriented wisdom core,to better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ra of national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intelligent society;intelligent publishing;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intelligent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Author Affiliation: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2) Institute of Publishing,Nanjing University;3) Key Laboratory of Smart Publishing and Knowledge Service,National Press and Publication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