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人不识君
——对话杭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赵志刚

2023-11-28 12:36何晓原
杭州 2023年18期
关键词:剧目红楼梦香港

主持人:何晓原 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受访人:赵志刚 杭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

赵志刚在越剧界的地位无需赘述,单单“越剧王子”四字足矣。

他的表演造诣极深,在越剧的“女儿国”中,其唱腔独树一帜,被誉为不离尹派本体的“赵氏唱腔”。除了探索新唱腔,他专注于越剧题材和演出样式的突破与扩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作为越剧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守正创新,自觉肩负起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将越剧的魅力展现到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8月初,笔者有幸与赵志刚一行同赴香港参加“中国戏曲节”,切身领略了“越剧梅花奖星光荟萃”在香港文化中心的演出盛况。越剧向来是“中国戏曲节”的重量级演出剧种,“越剧王子”在香港亦是粉丝成群。特别是经典剧目《红楼梦》上演当晚,香港文化中心的剧场座无虚席,更是吸引了林青霞、汪明荃、罗家英等明星前来观看,其中也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

何:这次的香港之行,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您在香港有这么多粉丝。从时间上看,今年也是值得纪念的一年,香港当地的演出海报中也有“越剧王子情系香江40 年”的提法,作为亲历者,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这40 年里越剧的香江往事吗?

赵:回顾1983 年,我和连玉烨跟随戚雅仙、毕春芳、朱东韵三位艺术家以及评弹界的余红仙、程希安、张正华、庄凤珠前辈第一次赴港演出。虽然已经是40 年前的事了,但当时的盛况仍历历在目。那年与我们一起演出的还有香港著名影星李司棋,她与毕春芳老师合演《打金枝》选段,“头戴珠冠压鬓齐,身穿八宝锦绣衣”,一开腔便掌声如潮。我演出的是两段“算命”选段,分别来自尹派经典剧目《何文秀》和《沙漠王子》,得到了香港观众的高度认可。

印象深刻的还有1986年,袁雪芬老师带队,范瑞娟、傅全香、金彩风、吕瑞英等多位越剧流派宗师一同为香港观众演出。我和吕瑞英老师演出了《花中君子》,和金彩风老师演出了《汉文皇后》,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之后,《红楼梦》《赵氏孤儿》《杨乃武》《曹植与甄洛》《何文秀》《蝶海情僧》等剧目都曾在香港演出。

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属越剧《红楼梦》赴港演出的故事。2001 年,交响版越剧《红楼梦》在港演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徐玉兰、王文娟流派组合的经典版本,由钱惠丽、单仰萍主演。还有一个就是尹桂芳、袁雪芬流派组合的版本,由我和方亚芬合作。尹袁合作的版本是第一次赴港演出,演出现场一票难求,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的座位全部爆满。

2023 年越剧《红楼梦》赴港演出的阵容可以说是豪华版的。徐派小生张小君饰演贾宝玉,从“进府”演至“葬花”,我则以尹派表演“金玉良缘”和“宝玉别林”两折,林黛玉由王派花旦陈晓红出演,另有四朵梅花配戏,陈飞饰演薛宝钗、谢群英饰演王熙凤、吴凤花饰演琪官、吴素英饰演紫鹃,七朵梅花汇聚,收获了满堂彩。

今年的演出日程中还特别安排了观众见面会,我和吴凤花一起做了演讲并与观众互动交流,香港观众给予越剧很高的评价,令同行的“越剧人”十分欣慰。

何:今年越剧赴港演出,是以“梅花奖星光荟萃”为题,汇集了杭州、绍兴、宁波、南京多个越剧团的11 位越剧梅花奖演员,联袂呈现《红楼梦》《珍珠塔》《梁山伯与祝英台》《何文秀》四部越剧大戏。您不仅在台上饰演了贾宝玉、方卿和何文秀,也是整个演出的策划者之一。这种剧团融合、“梅花”联手的演出模式是出于什么考虑?有推广的空间吗?

安:我在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教过不少中国学生,在中国也为很多学生上过大师课。我认为,中国学生大多十分认真、敬业,也十分好学。但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理念存在问题,他们会把自己认为的重点作为训练的终极目标—如速度、力度,以及准确性,等等,往往忽视对音色的探索,也并没有把表达内心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看待。当然这只是对群体的描述,我也遇到过很多极有音乐性的中国学生。但大体而论,中国学生把“弹快、弹准”看得比音乐性更加重要,他们需要理解帕内拉与齐科里尼教授所言的“音乐意识”。

赵:这次香港的演出可以说是越剧界的一次“天团”组合。绍兴小百花、宁波小百花、赵氏工坊作为此次演出的主力团队,我和吴凤花、陈飞、吴素英、谢群英、陈雪萍、陈晓红、张小君、蔡浙飞、张琳、李晓旭都是来自各团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也都活跃在一线,演出非常繁忙。为了这次演出,大家克服困难、全情投入。赴港前我们在宁波进行了四场预演,演出效果特别好,票房也是特别高。香港回来后,我们接到好几家单位的邀请,希望这四台赴港剧目能在内地多多演出、多多推广。

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带给观众更多有新鲜感的演出模式,“梅花奖星光荟萃”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也让观众看到了很多全新的组合方式。比如这次上演的《珍珠塔》,我和吴凤花、张琳以及两位年轻的越剧演员娄周英、韩梦莎分饰方卿,也就是说有五位“方卿”同台献艺,而且我们演唱的也不是观众熟知并认定的各自宗派——尹派的我和张琳、范派的吴凤花、娄周英、韩梦莎都反串陆派,这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一直以来,越剧的演出更多的是以剧团为单位进行,各自为政,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有各自不同的“看点”。“星光荟萃”就是把名家、明星组合在一部剧里,把“看点”汇聚起来呈现,这也是我理解的“大越剧”的理念。以前我们还尝试过越剧演唱会,比如说黄金一代越剧名小生演唱会,把各剧团的名小生汇聚一堂进行展演,当时也很轰动。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类似的演出,不仅能更大程度地满足观众需求,同时也能拉动票房,进而更有效地推广越剧文化。我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非常有力量的演出方式,是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呈现方式的升级版舞台表演。

何:可以说,“梅花奖星光荟萃”是在用最“高配”的阵容、最经典的剧目推广越剧艺术,展现中华传统戏剧的魅力。除了香港,这些年来您还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演出?越剧的海外传播现状如何?

赵:传统戏剧的海外推广是有困境与难度的,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越剧的海外推广适合采取更灵活、更简易的方式进行。2001 年,作为唯一一名中国艺术家,我参加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举办的中国、日本、印度、印尼四位艺术家组成的“亚洲戏剧的男性演员”在日本东京、福冈等地的演艺活动,把讲演、讲座、培训等学术推广活动与演出相结合,效果不错。2003 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再一次组织我们四位艺术家分别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埃及等五个国家进行了推广演出。这种把亚洲传统文化组合起来往外推广的方式值得借鉴。

我演出的片段是《何文秀·访妻》《王子复仇记·生存还是死亡、祭祷》,做讲座培训的时候,华人以及当地的演艺工作者,特别是话剧、舞蹈、戏剧等舞台艺术类工作者都会来听。我会教中国传统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五法中的基础动作,比如说让他们体会完全虚拟的门是怎么开的,完全虚拟的马是怎么骑的,也会将“天地日月夜”等戏曲中的指法教给他们……当然,我也在演出过程中向日本、印度、印尼的艺术家学习。在交流学习中,进一步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弘扬越剧艺术。

我们也曾与新加坡华乐团共同演出越剧清唱剧《红楼梦》,华乐团的艺术总监叶聪担任指挥,我出任导演,上音教授徐坚强担任作曲,越剧主胡、鼓板、琵琶等主乐器和新加坡华乐团合作演奏,宝黛钗三位越剧演员共同呈现中国戏剧,让新加坡观众既欣赏了一场音乐会,了解了《红楼梦》,了解了我们这些演员,也了解了越剧。那场演出可以说是各界融合的完美体现,服装是由新加坡一位著名的设计师设计的,用的是马来的面料,演出时由新加坡维多利亚中学生合唱团伴唱,演出效果、推广效果都出奇得好。

何:您是一位十分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这些年一直在尝试越剧的“破圈”,从网络题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历史剧《赵氏孤儿》,从现实题材《被隔离的春天》到经典名著《家》……您是如何在坚持越剧本体的前提下,进行越剧的创新实验的?

赵:越剧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剧种,到今年117 岁。她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在上海,是真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大都会的一个剧种,可以说天生就带有善于创新的基因。越剧历来善于吸收融汇,博采众长。袁雪芬老师说过,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昆曲,一个话剧。越剧从两个“奶娘”身上汲取很多的养料,如昆曲的写意、唯美,话剧的写实等。越剧一直在紧跟时代,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编、导、音、美、演全方位的包装,努力追求卓越、与时俱进。

越剧的主要演出样式是“女子越剧”,是周恩来总理提出越剧应该有男女合演。作为男女合演的代表人物,我就是1974 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的。一直以来,如何在继承女子越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男女合演的创新和发展,是越剧面临的课题。我对这个课题的思考是,要做不离越剧本体的创新。创新发展固然重要,但要是离开了本体,就不是越剧了,哪怕变得再酷再炫也没有用,也就是说,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我在实践中,既有继承尹桂芳老师演唱和表演风格的剧目,如《何文秀》《沙漠王子》《红楼梦》等,也有像《第一次亲密接触》《藜斋残梦》《家》《蝶海情僧》《赵氏孤儿》《杨乃武》等创新的剧目。在这些剧目中,既传承老师的艺术,又有我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创新发展的部分,比如《赵氏孤儿》这部历史剧,就运用了很多话剧的手段。对越剧来说,男女合演有一种独有的语汇,以不同于女子越剧的呈现方式,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题材的拓宽、剧目样式的更多选择、声腔艺术的多样性、调性的丰富,让男女合演更具鲜明的个性,男女合演和女子越剧一样受到当代观众的喜爱,和女子越剧一起成为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比如新编经典剧目《家》,已经演出二十年了,经三代越剧人传承,被热情的观众誉为男女合演现代剧目的典范。

同时,我和作曲、唱腔设计的老师们也尝试把越剧的曲调和流行歌曲、rap 等一些演艺样式进行嫁接,通过这些创作实验,让戏迷、尤其是年轻戏迷,甚至是一些还不是越剧戏迷的观众来了解、体验、近距离接触越剧,接受越剧,欣赏越剧。

何: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下一步越剧的传承发展中,该怎么来体现这个“新”字?您在越剧新一代人才的培养方面有哪些思考和实践?

赵: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越剧一直都不乏“新意”。越剧人的“创新”意识有目共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越剧人更是体会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

香港演出《红楼梦》谢幕照

我觉得越剧的发展,在题材的开拓上要下功夫,要有更多、更好、更新的、符合当代审美的、让当代观众喜欢并能接受的题材和剧目。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要在观众年轻化上面下功夫,所以演出样式也要不断探索创新。另外,还要特别注重越剧人才梯队的培养。从越剧宗师到我们这一代,实际上就有像尹小芳老师这样承上启下的一代,既传承了尹桂芳老师的经典,又带出了像我和茅威涛、王君安等这样的越剧演员,从这个意义上讲,尹小芳老师这一代对越剧的发展是功德无量的。我们这一代有很多名家现在也基本到了退休的年龄,传递好越剧传承发展的接力棒,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使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后辈上,继承好宗师的经典、名剧、名段,把各流派的好剧目、好唱段传承给下一代。

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越剧人秉承大越剧的气度和理念,去共同发展越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剧目红楼梦香港
舞台剧目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别样解读《红楼梦》
优秀剧目进校园
香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