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音乐课堂 培养学生审美意趣

2023-11-27 03:01刘勤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摘 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坚持以美育人”的理念,而培养学生审美意趣是此理念的实践方式。由此,教师进行了“依托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以“坚持以美育人”理念为指引,以现有教学问题为切入点,以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为重点,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创设多样的审美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审美意趣。文章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展示研究成果,希望为其他教师提供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教学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意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9-0072-03

审美意趣是人在审美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审美想象与意境的结合。众所周知,音乐是情感信息的承载,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重要“工具”。《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

“坚持以美育人”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要紧扣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联系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的策略着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趣。一般情况下,审美过程包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可以以这一过程为立足点,培养学生审美意趣。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现状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小学音乐教师关注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重视培养学生审美意趣[1]。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采用依序讲解的方式,重点讲述节奏、音准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尽管可以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但很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不同的侧面,探索其他教学模式,如有关注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教学模式,有关注学生理解的声势教学模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提供了便利。但是,面对多种多样的新型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不知用哪种教学模式,如何用这种教学模式,这导致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效果不佳。

此外,在艺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狠下功夫,改进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提升硬件设施水平。例如,有的学校为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师生安排合唱课、音乐活动课的专用场地。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专用场地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助力,有利于教师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审美意趣。然而,教学实践情况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很少利用专属场地,习惯于机械地引导学生学与唱[2]。

针对上述情况,在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理清音乐课程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影响,接着发挥教学智慧,依托教学场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改进传统教学不足,切实让学生掌握音乐内容,培养审美意趣。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趣的策略

(一)引入趣味材料,发现美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这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从美学角度来看,在浓厚兴趣的支撑下,学生会走进审美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多种感官作用,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其

中,发现美是学生培养审美意趣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呈现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使他们主动发现美。

例如,部分流行音乐具有旋律美、情感美、文化美。大部分小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会利用闲暇时间聆听、歌唱流行音乐,由此发现流行音乐之美,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兴趣点,挖掘极具美感的流行音乐,并将它引入音乐课堂,助力学生发现美。

以《孤勇者》为例,这首歌曲一推出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这首歌曲在歌手动人的演绎下,诠释出了孤勇者逆流而上的勇气。同时,这首歌曲是小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纽带。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们会受到激励,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体验现实生活。对此,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前三分钟,播放《孤勇者》。学生受到吸引,认真聆听,动情歌唱,受到旋律美、情感美、文化美的熏陶,切实发现音乐之美。如有学生提道:“在聆听歌曲时,我心潮澎湃,心中产生一股力量。”有學生提道:“在聆听歌曲时,我觉得整个世界变得明亮起来,自己变得有力量起来”。同时,大部分学生因此提高了音乐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握时机,组织活动,使学生继续发现音乐之美,夯实培养审美意趣的基础。之后,教师把握课前、课后时机,继续选择适宜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发现美,逐步提高音乐学习兴趣,自主感受音乐之美。

(二)创设审美情境,感受美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意境美的统一。歌词的美往往可以转化为具体场景。在体验场景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多种感官作用,感受不同的美,建立审美感知,培养审美意趣。所以,教师要以歌词为入手点,应用多样的方式创设审美情境,助力学生感受美[3]。

例如,《草原上》这首歌曲借助蓝天、太阳、马儿、羊儿四种意象,描绘了美丽的草原景象。在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象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去过草原,很难在脑海中描绘相关画面。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助力,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将学生带入直观的场景中。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歌词内容,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草原美景的视频。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作用下,进入美丽的场景,发出阵阵惊叹。在学生感受大草原之美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看到的场景。在描述时,学生提到了“蓝天高”“太阳照”“马儿跑”“羊儿叫”。基于此,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美丽的场景,帮助学生强化认知。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歌词。在诵读时,学生可以迁移情境认知,理解歌词内容,再次体会大草原之美。教师要把握时机,再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草原宣传片,并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旋律,一起吟唱。在不断体验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一次次感受大草原之美,培养热爱、歌颂大自然之情。在积极情感的支撑下,学生动情歌唱,有助于提高歌唱水平。

(三)音乐律动,欣赏美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欣赏是情感教育,即欣赏音乐是在欣赏音乐中的情感。大部分音乐中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体悟美的深刻内涵。但是,音乐中的情感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小学生感性认知水平较高。在律动的过程中,他们会发挥感知作用,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可组织律动活动,助力学生欣赏美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想象歌曲场景,感知歌曲内容。接着,教师组织系列练习活动,如发声练习活动、歌唱谱例练习活动等。学生体验多样的活动,能逐步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音阶、旋律、节奏等,尤其感受歌曲中的美好场景。立足学生的活动体验情况,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律动。

在律动之前,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音乐,呈现画面,创设出“好朋友舞会”场景。在此场景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舒展身体,编创、演绎舞蹈动作。在学生自由发挥后,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唱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后表演第一个动作;在唱“跳呀跳呀”后表演第二个动作;在唱“一二一”后表演第三个动作。在不断表演动作的过程中,学生能进入具体场景中,同时迁移课堂认知,感受小熊和洋娃娃的深厚友情。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经历,讲述自己给好朋友庆生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受到美好情感(友谊)的熏陶。

(四)角色扮演,表现美

角色扮演既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途径,又是学生表现美的途径。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在想象力的作用下,他们会编创、演绎动作,将歌词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增强表现美的能力。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促使他们迁移认知,

表现美[4]。

例如,在讲授《丰收的节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聆听、模唱、体态律动相结合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能够掌握二声部歌唱方法,体会合唱魅力。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少数民族群众载歌载舞,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立足学生活动体验情境,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迁移已有认知,想象少数民族群众庆祝丰收的场景,同时化身为少数民族群众,演绎动作,展现场景,抒发自己的美好情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大胆想象,认真编创。在编创的过程中,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在思维火花的作用下,学生的编创欲望高涨,积极想象、创造,最终各组编创出了不同的舞蹈动作。

教师要把握时机,搭建舞台,让各组轮流登台,演绎优美的舞蹈动作。大部分学生演绎的舞蹈动作极具新疆地域特色。学生通过演绎动作,能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深刻地感受少数民族群众丰收的喜悦心情,实现情感共鸣。同时,大部分学生会因此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激发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欲望。

(五)生活实践,创造美

创造美是学生从音乐课堂走向现实生活的活动。

《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音乐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审美意趣的目的是在生活中实践,用实际行动创造出美。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审美意趣培养情况,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5]。

例如,在讲授《劳动最光荣》时,教师要结合歌曲內容,创设搓、擦、绞等动作律动。学生通过体验律动活动,感受到了劳动最光荣,建立了良好的劳动认知。在家庭生活中,部分学生因家长的溺爱,很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以家庭劳动为落脚点,引导学生自己洗袜子。在洗袜子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好录像工作。学生会意识到教师在监督劳动,由此端正劳动态度,迁移课堂认知,使用适宜的方法洗袜子。部分学生在洗袜子时还快乐地唱起了《劳动最光荣》,做到了知行合一。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如此方式,与家长通力合作,引导学生体验家庭劳动活动。学生通过不断劳动,既可以强化劳动认知,建立积极的劳动情感,还可以锻炼劳动能力,用劳动创造出美,提升审美意趣[6]。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可以使学生在掌握音乐内容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趣,实现以音育美,提升发展水平;还可以切实解决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问题,增强美育效果。基于此,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以音乐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这一过程为立足点,或引入流行音乐,或创设教学情境,或开展律动活动,或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或体验生活实践,

让学生在学习、掌握音乐内容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意趣,发挥音乐学科的美育价值,增强音乐课堂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丽如.让心灵与美共栖: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入[J].名师在线,2023(4):88-90.

[2] 吴泽宇.立足音乐课堂,提升审美素养:指向审美素养培育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18):54-56.

[3] 刘瑞琪.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4] 郭学飞.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智力,2022(2):40-42.

[5] 赵颖,王志刚.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125-126.

[6] 殷雅丽.让天籁之美弥漫课堂:谈小学音乐的审美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1(19):177-178.

作者简介:刘勤(1979.11-),女,山东邹平人,

任教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邹平市小学音乐教学能手、邹平市小学音乐学科带头人、滨州市小学音乐优质课一等奖。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