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3-11-27 06:39方彩林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文化

方彩林

摘要: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将地方文化与高校劳动教育相融合,既是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因此,深入剖析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探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彰显地方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路径,便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化;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这表明国家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顺应时代,不断丰富充实、发展创新,而地方文化的融入也是高校劳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域长期发展产生的历史文明积淀,是当地人民实践生活的理论结晶和精神标识,是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和。[2]

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地方文化的发展与高校劳动教育具有互通互融性,充分发挥二者融合的价值和作用,对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地方文化提供育人资源

高校根植于地方,其教育教学的开展必然受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滋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蕴含着大量的育人资源。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深入开展劳动精神教育,丰富理论教学资源。通过就地取材,融入学生身边可观、可感而又形象、鲜活的本土故事和案例资源,形成理论教学素材,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拓展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劳动实践教育体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高校劳动教育不仅在于理论教学,更在于从具体劳动实践中获得直观的体验与感悟。特定的区域文化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具有独特的 “地域氛围”和 “亲和力”以及实施教育过程中的方便性。[3]因此,高校劳动实践教学的情境与场地选择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就地选择,不仅能增强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亲近感、便捷度,还能更接地气,使学生感悟到更多当地文化特色,体验更高获得感。

(二)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平台支撑

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本地成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地方文化,相对于中心文化而言更容易受到冲击并被边缘化。而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才能激发内在活力,顺应时代并得以延续。

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对地方文化进行充分挖掘、提炼和创新,使其符合高校劳动教育要求的同时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更好地承担起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提升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推动地方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高校立足本土,从地方文化中汲取教育营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更是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困境

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高校在探索劳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但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探索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深入分析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有助于寻求解决路径,促进二者实现深度融合。

(一)融入认知不足

部分高校对地方文化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的认知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高校对地方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没能认识到地方文化对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觀塑造的重要作用,因而对地方文化中符合劳动教育要求的育人资源缺乏必要的挖掘和转化,使其未能在劳动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二是部分高校对主动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认知不足。多数高校没有承担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助推地方文化发展,在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上多流于表面,缺乏高质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三是部分高校师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不足。由于地方文化相对于中心文化更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导致其吸引力不足,出现被冷落、边缘化的现象。这就使部分高校师生缺乏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力,而且高校部分师生来自于外省市,对当地文化较为陌生,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必然会影响地方文化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实际融入。

(二)融入环境受限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环境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覆盖范围有限。一方面,高校校园建设中有关地方文化的融入不足,没有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没有充分发挥校园环境中地方文化对师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校园课程设置中,凸显地方文化的课程内容较少,将地方文化直接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也不够健全,影响了地方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二是高校政策环境对地方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一方面,部分高校受地方经济和财政的限制,对地方文化研究的投入有限,学校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部分高校对地方文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融入;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缺少对地方文化真正感兴趣、愿意主动投入研究的专业人才,这也给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融入效果欠佳

部分高校对地方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多停留在浅层的思考上,对于如何融入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在两者融合上,地方文化与高校劳动教育多处于分裂状态,有融合的意识,但缺少完善、有效的融合方案,导致实际融入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环节,由于部分高校对地方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素材挖掘不足,教研投入有限,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一体化的课程、健全的平台,加上理论教学方式单一,导致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中地方文化体现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其育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二是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部分高校忽视了地方文化在劳动实践中融入方式的多样性和衔接度,融入方式过于简单、生硬,实践教学活动及第二课堂的开展多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走马观花,劳动体验感不佳;三是在高校教师参与地方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环节,由于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地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助推二者融合的能力有限。同时,部分高校对于教师参与融合工作的激励机制有所欠缺,导致教师缺乏主动了解和研究地方文化融入的意识,动力不足。这些融合的途径、机制、人员等方面的不健全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文化与高校劳动教育的融合效果。

三、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路径

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凸显高校劳动教育特色,需要深化育人认知、创设育人环境、整合育人资源、创新育人形式、凝聚育人力量,使二者的融合不是仅停留于观念上,而是真正落实在实践中。

(一)重视地方文化融入的价值和发展

对地方文化育人价值的认可及重视与否,是决定地方文化能否顺利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关键,也影响着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专家等要对地方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达成共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地方文化在育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各方才会积极参与、自觉支持、协同推动地方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形成育人合力,这也是保证地方文化能够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前提。这就需要各方从区域文化整体布局、学校顶层设计、教育教学引导等方面展开探索,加强沟通,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深化认知,有效达成共识。另一方面,高校及其师生要切实肩负起对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是教学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高校积极挖掘和培育优秀的地方文化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激发地方文化内在生命力,提升地方文化的吸引力,让师生真正了解并接纳地方文化,领会其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二)提供地方文化融入校园的保障

地方文化要想很好地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必不可少。这就需要从内部校园环境和外部政策环境共同着手,为二者的融合创设有利条件。一是在校园建设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通过校园建筑、文化宣传栏、展览馆等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氛围,使师生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逐步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对后续地方文化在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融入和价值发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高校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地方文化有效融入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有利的政策和奖励方案,加大对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投入,继而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三是高校要打造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负责运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对地方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并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权威有效的特色素材。

(三)开发地方文化融入的教材和课程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立足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育人资源,并将其纳入课程,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校本课程。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平台及人才队伍优势,通过组建专家队伍,积极走出去,参与到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去,筛选出符合高校劳动教育要求的育人资源,并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确定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的参与,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调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还能使校本课程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提升校本课程的使用价值。把地方文化、劳动教育与课程要求相结合,开发出符合学校教学要求、贴合学生学习实际、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精髓。

(四)拓展地方文化融入的方式和渠道

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不仅在于教学内容的丰富,还在于原有育人模式的变革。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打造线下线上、课堂课外、校内校外多渠道育人模式。一方面,高校在线下教学中,要避免采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法,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学生特点,采用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增加交流互动。多组织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自觉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提高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另一方面,高校要搭建用于地方文化传播和劳动教育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打造相关网络课程。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和视频,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多元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总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平台渠道的拓展,可以使高校劳动教育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表现更为生动,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扩大地方文化的传播力,提高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五)搭建地方文化融入基地和教研平台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和教研平台,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地方发展实际,加强劳动体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一方面,高校在以学校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凝聚多方力量,加大与地方、企业和行业的协作力度。积极鼓励师生走出去,参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通过资料整理、公益服务、实地走访等活动,切身领悟地方文化的价值,“沉浸式”体验劳动教育的意义,共同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供财力支持,加大宣传力度。这是保障高校劳动实践基地能够长期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地方文化传播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促使高校劳动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最大育人价值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高校对地方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视和育人认知、育人环境、育人资源、育人形式、育人力量的提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机制将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地方文化,有效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國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邵锦平,朱瑾,李路生.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意蕴、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20(10):119-124.

[3] 陈益华.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以广东肇庆市地方文化资源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30):74-78.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谁远谁近?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