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一只威风凛凛的银蓝色机甲熊猫正穿越三维时空遨游而来,它身上的流体未来金属“巡航者”机甲,致敬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的飞船,耳朵上的“日耀神经传输器”展示着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图腾;头侧的巡航核心控制器是一片银杏叶,手持的“创生之杖”,神似三星堆的金杖……这就是2023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吉祥物——一只充满了想象力、未来感十足的熊猫星际冒险家。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曾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一个科幻成真的过程,从飞机火箭到宇宙航空器,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从人工智能到元宇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最初都来自科学幻想。而科幻也在帮助人们的思维进一步解放,去创造更神奇的未来。
“现在的世界正以很快的速度向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想象世界靠近。”科幻作家刘慈欣说。在当下的中国,科幻早已超出了文学艺术领域,以强大的渗透力和前瞻性,与各新兴产业业态融合,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10月18日至22日,第81 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办,作为全球最受瞩目、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题活动首次落地中国。5 天里,来自全球35 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 多名嘉宾以及超两万名全球科幻迷共聚成都。
著名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真正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并在里面第一次提出科幻小说这个概念。世界科幻大会首届大会于1939年在纽约举办,从1953年第11 届世界科幻大会起,每年的大会都会揭晓以雨果·根斯巴克命名的雨果奖,“雨果奖”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风靡全球的《权力的游戏》《黑客帝国》《星球大战》《沙丘》《三体》等世界级科幻影视作品,均由“雨果奖”获奖作品改编而成。
2015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举办的第73 届世界科幻大会上,宇航员凯尔·林格伦从飘浮在地球之外350 万公里的国际空间站,通过视频连线向全球宣布: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获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成为雨果奖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幻作家。而在10月21日的2023雨果奖颁奖典礼上,“90 后”的深圳科幻作家海漄从“60 后”的刘慈欣手中接过雨果奖奖杯,他的《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世界科幻文学代表人物罗伯特·索耶等嘉宾与全球科幻迷在线上线下共同见证了中国科幻事业的传承。
如今中国,中国每年有200 篇以上的科幻作品走向海外,《三体》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全球销量在去年已达2900 万册;2022年,以《地球纪元》《第一序列》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幻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超级神基因》《超神机械师》等科幻网络文学在北美、东南亚等地区“圈粉”无数,中国科幻文化已经在世界上有了响当当的影响力。“天眼”观天、“嫦娥”探月、“夸父”逐日……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科幻作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一项伟大的发明,往往始于一个大胆的想法。人类需要幻想,需要科幻。正是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科幻,才让未来科技和技术一步步走进现实。”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市脑科学与智能康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段峰说,“科幻与科技创新是一种双螺旋关系,科幻是想象力,科技是创造力。科幻成真的关键一步,在于科技和产业,以科幻文学为起点,许多科幻的奇思妙想都已成为如今的现实,融入了最新的产业发展。”
1956年的雨果奖作品《星》中首次出现了卫星通信,1963年的划时代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里,出现了太空探索的诸多场景,以及人工智能、电子书、平板电脑的雏形,这些都在之后的多年间走进了现实。科幻不仅改变和丰富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还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想象源泉。
在中国,科幻产业上下游链条正在逐步打通,中国科幻产业正在世界“破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3 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 亿元,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科幻+”也成为产业多样化业态发展的全新助力推手。
2019年12月20日,全球首颗以科幻机构命名的卫星——“科幻世界号”AI卫星(星时代-8)成功发射,它由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研制。“科技产业与科幻产业相辅相成,科幻作品激励我们去探索人类科技发展更多的可能。”自己就是科幻迷的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COO 王珑对《中国报道》记者说,“很多年轻人因为喜欢科幻而投身科幻产业。”
Aircar “飞行汽车”能够以750 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翱翔天空;位于沙特的新未来城Neom,是一座狭长的垂直线性人工城,被两堵巨大的镜面墙所包裹,所有能源均来自太阳能、风能和氢能;埃隆·马斯克提出“火星移民计划”……世界科幻大会年度“未来之选”发布的每一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全面性的发展或研究计划,都让人们看到了探索未来科技、发展科幻产业、扩展人类文明或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在一个星舰船舱般的密闭大厅里,来自各国的科幻作家们现场见证了“中国环流三号”——新一代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的神奇,“中国环流三号”也入选了“年度科幻计划”。“《流浪地球》的地球发动机应用的就是重核聚变原理,而我们做的是难度小一些的轻核聚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科普团团长郑雪介绍说。
10月20日,世界科幻大会历史上首次产业发展峰会举行,发布了《科幻产业成都共识》、“天问”计划、《2023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等产业共识、成果,集中签约了21 个科幻项目、总投资约80 亿元。现场还发布了科幻产业机会清单,发布了项目40 个,释放38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空间。
科幻是承载人类浪漫和想象力的技术沃土,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化工业化实力的缩影。刘慈欣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他在此次世界科幻大会期间感知到了强有力的信号,中国的科幻产业将从这个新的起点起势腾飞。
《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曾表示,作为带有强烈“未来”色彩的产业,一个城市一旦与科幻结缘,代表的不是拥有了几百亿、几千亿的产业,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有未来”的城市形象。中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科幻粉丝群,科幻的力量正在给中国城市带来无穷想象和原动力,“科幻热”的持续升温,特别是“科幻+文旅”“科幻+动漫”等新兴行业兴起,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品牌打造注入更多新动能。
10月21日,高校科幻平台青年科幻实验室联合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布了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阶段性成果,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南京、重庆、广州、武汉、西安、杭州共同入选中国十大科幻城市。作为先导性产业,科幻在某种程度上引领未来发展,已经在多座中国城市中形成共识,本次世界科幻大会更是中国城市品牌提档升级的重要契机。
“从三星堆—金沙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从三国谋略到唐代诗人,从人造太阳到外骨骼机器人,从数字生命到元宇宙城市,成都是一座将中国历史、文明、科技和未来融合的独特城市,作为科幻之城有着先天优势。”科幻作家韩松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一部根据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造就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而包括《流浪地球》《三体》等在内的刘慈欣的大部分作品都发表在40多年前诞生在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上,它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启蒙了中国无数科幻迷,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大本营”,培养了中国几乎所有活跃在一线的老中青3700 多位科幻作家,更多科幻迷由此成长为科技产业的从业者,间接带动了成都乃至全国的科幻产业发展。
目前成都正在由科幻文学高地发展成为科幻产业高地。科幻文创、科幻电影、科幻游戏、科幻动漫等近年来在成都也有蓬勃发展。量子科技、6G 通信、合成生物、超级高铁、扩展现实(XR)、脑科学应用等前沿产业正在布局。《2023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成都科幻产业总营收为1276.32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9.11%。成都科幻产业以200.18 亿元的产业规模在全国科幻产业中占比近四分之一。成都郫都区在原菁蓉湖公园基础上全面升级打造了一座世界级的科幻公园。此次科幻大会的主场馆——成都科学(科幻)馆由全球知名设计团队ZAHA(扎哈)设计,银蓝色的未来科技感也让全球科幻迷印象深刻。
除了成都,其他城市也未遑多让。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科创企业,以及郑文光、吴岩、金涛等众多科幻作家,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天然有着“科幻之城”的气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的中国科幻大会,以科幻产业带动科技创新、文化示范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科技与想象力同频共振带来的创新始终是推动深圳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拥有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为代表的大量蕴含高科技基因、能为科幻内容生产和服务提供软硬件技术支持的企业,创办“科幻之城”实至名归……《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近年来,各地相继推出科幻产业扶持政策,科幻IP作品持续火爆,网络科幻影视和游戏佳作层出不穷,科幻产业群体不断扩大,“中国科幻新纪元”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