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报道》 记者 王哲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最为年轻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树立了典范模板。
新时代的如椽巨笔,不断续写出南海边的传奇,前海湾畔的一片滩涂地,正成为“特区中的特区”,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这里就是深圳前海。在改革开放45 周年的时间节点上,2023 亚太城市国际品牌论坛近日在深圳前海隆重举办,助力城市品牌生态体系构建,推动亚太地区城市品牌的提升和发展。
10月26日,2023 亚太城市国际品牌论坛在深圳开幕。图为出席论坛的部分嘉宾合影。
10月26日,2023 亚太城市国际品牌论坛在深圳开幕,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吴红波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高岸明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立足深圳沃土,以“选择与担当:亚太城市品牌发展和国际传播”为主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城市品牌建设、强化各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助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圳用改革开放如椽巨笔写就了‘春天的故事’,‘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与韧性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活标签;青岛以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悠长深厚的历史积淀让‘帆船之都’成为这座城市享誉全球的金字招牌……我们要着力发掘城市独特气质,打造差异化的城市品牌形象。”高岸明指出,城市品牌作为城市的意义表征,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魅力外显,也是城市国际话语权的坚实支撑。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历史积淀还是现代风貌、本土文化还是国际特色,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新的起点上,要进一步深化对不同城市的了解与挖掘,携手找准定位、精细描摹好城市的差异化形象,更好筑牢城市品牌建设的坚实基础。
2023 亚太城市国际品牌论坛现场。
“万家灯火的洪崖洞和地铁穿楼的李子坝使重庆被赞誉为‘8D 魔幻城市’,引来国内外无数游客到此打卡;可爱呆萌的大熊猫、璀璨神秘的三星堆、温情浪漫的烟火气推动成都打造了消费经济的样板城市,进而带动一系列产业快速发展……我们要着力做强城市文化产业,提升多元化的城市品牌价值。”高岸明表示,城市品牌建设同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提高城市品牌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新的起点上,携手立足长远、下足下深功夫,进一步将文化品质嵌入城市品牌,用文化产业反哺城市品牌,努力把“爆红”打造为“长红”,更好提升城市品牌的多元价值。
“城市是亚太故事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呈现,这里不仅有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更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样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岸明建议,着力丰富国际传播路径,以城市为依托讲好亚太故事。推动亚太地区各国城市交流互鉴,进一步塑造、提升、传播好各城市名片,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对于亚太城市群整体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高岸明总结说:“期待我们携手做深做实、做透做细城市品牌的塑造和国际传播,充分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国际表达方式,深化运用新媒体、新平台、新渠道,在全球化语境下讲好有温度、有厚度的亚太城市故事,产出更多富有创造性、互动性的城市品牌内容,进一步提升亚太城市品牌在国际上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城市整体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品牌本身就应内嵌绿色、包容、平等、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吴红波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向我们开启了一扇用交流互鉴超越隔阂冲突的窗口。城市是国家形象的名片,城市交流是国家交往的媒介,城市品牌作为城市形象塑造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双重代表,作为推动人与人、城与城、国与国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纽带,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意义非比寻常。
在当今世界名城林立的环境下,如何打造城市独特品牌,展现城市独特魅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吴红波提出了几点思考:要充分挖掘本地本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现代城市发展中,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品牌;要注重加强城市在国际舞台的展示和推介力度,通过举办国际活动、加强国际传播、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城市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文融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和谐共生、永续发展,这才是最好最亮的城市品牌;城市不仅是人们的居住之地,更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和交融之地,城市品牌国际传播,应注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提供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院长戴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云南省委宣传部传播管理处处长李新,韩国首尔市政府前市民沟通企划官、中国对外经贸大学访问教授朴真永,大观城市品牌研究院院长徐辉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精彩观点满满。
赵晋平演讲的主题是《加快构建中国城市开放性经济发展新格局》,他表示,对外开放是中国城市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跨境贸易增长为我国大城市开放性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中国城市开放性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内陆城市和沿边城市对中国开放性经济的贡献日趋增强,要从对外贸易“南高北低”格局演变中寻找拓展城市开放发展新空间,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城市开放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促进开放型经济城市品牌发展应该着力提升本地贸易服务商和特殊功能区的创新活力,推动城市经济服务化、低碳化、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赵晋平说。
“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只要能够抓住这三个维度,就有机会把城市品牌这篇文章做好。”戴斌在视频演讲中指出,随着年轻人“反向旅游”“平替旅游”的兴起和后疫情时代小众城市的逐渐“出圈”,以及大城市街区的概念开始兴起,城市品牌的发展呈现出下沉的趋势。
“在塑造城市品牌过程当中不能忽视年轻人为主导的网红现象,但我希望花更多的功夫梳理这个城市的文脉,一座优秀的城市,一定是让人能够看到文化的遗产,更能够看到城市的未来。”戴斌将城市品牌塑造过程概括为八个字:近悦远来,主客共享。
“一个好的城市形象一定能够承载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城市品牌的打造,不能只强调力度,更要强调温度。”戴斌表示,“城市品牌的发展需要有逻辑性。好的故事,好的价值观,好的情感,需要具体的人和项目去承载它,这样才能把城市的知名度带起来,把城市的温度升起来,把城市的高度支撑起来。”
李金生以《城市品牌的核心是文化》为题进行演讲,他表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响当当的城市,必须拥有优秀的文化设施,也离不开优秀的市民文化素养,需要有传承、有创新,开放文明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的市民是城市品牌最好的形象。
朴真永分享了打造“SEOUL, MY SOUL(首尔,我的灵魂)”的首尔新城市品牌的故事。他表示,城市品牌建设要以人为本,让一座城市因为温暖而被铭记和珍视。
“科技可以展现能力,但不会表现温暖。建议将深圳最广为人知的、以能力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形象进一步向以人为本延伸,这是一个可以与‘温暖’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朴真永认为,在众多的城市资产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人”。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国际大都市,在全球许多城市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危机的背景下,深圳所拥有的这一特色作为城市品牌资产是非常有价值的。
李新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省级形象的打造探索》为题,通过介绍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泸沽湖的雨过天晴这般色、朝发夕至游老挝的“澜湄快线”等,讲述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的打造历程。
品牌从“出圈”到“破圈”,何以“长红”?李新的建议是深耕地方资源、提质内容输出,利用共情叙事、引发共鸣共振,“1+N”不设限,启迪无限想象。‘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让每一个参与讨论的人都有了广阔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充分满足了大众的情绪价值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新说。
“通过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城市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吸引投资、人才和游客等资源,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徐辉认为,城市品牌是全球城市竞争下的必然需求,是基于城市定位的心智映射,是对城市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趋势的高度凝练表达,也是在统一价值主张下的包含城市形象品牌、旅游品牌、商业品牌、文化品牌、教育品牌、创新科技品牌、绿色环保品牌、营商环境品牌等在内的品牌体系构建与系统工程。
论坛期间,由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大观城市品牌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城市品牌发展联盟”。中国城市品牌发展联盟旨在促进城市品牌的发展和合作,通过联合各城市,共同推动城市品牌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本次论坛还举办了“全球城市竞争下的中国城市品牌发展”和“亚太城市品牌发展趋势与互鉴”两场圆桌会谈,国内大中城市负责人、宣传部门负责人以及亚太地区城市代表在国际化视角下,围绕城市品牌打造、营商环境、可持续发展、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围绕中国城市品牌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议题,本次论坛邀请来自国内各城市代表、专家学者,举办了闭门研讨会。
论坛期间还发布了《2023 全球最向往的中国城市》、《城市文化新经济品牌发展报告》、“亚太城市国际品牌卓越建设者榜单”、“亚太城市国际品牌卓越贡献者榜单”、“亚太城市优秀品牌活动榜单”。
亚太城市国际品牌论坛是由中国外文局亚太中心发起并广泛联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协同打造的多语种、全媒体、可持续平台,致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城市品牌”,推动中国城市“走出去”“亮起来”,将城市国际品牌擦亮做实,打造国际传播新高地、开拓国际传播新格局。
本次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传播集团)指导,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主办,大观城市品牌研究院承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协办,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相关领导、城市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各界精英人士等150 余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