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胜春
(广州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目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对风景园林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在景观设计方面,步行属于创造性实践活动之一,而且在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实践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步行在景观中的运动痕迹构建了路径,由此使景观改造的创造性过程得到充分调动。基于此,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应提高对步行与路径设计的重视程度,为人们的出行与活动提供极大的便捷,赢取人们较高的满意度,进而推动风景园林项目走向更为长远的发展之路。
首先,步行为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步行具有文化性技术和创造性实践的性质特点。在地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均对步行有着较高的关注度。而且步行在景观设计实践中也占据着一定的地位,风景园林师将步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步行来迸发灵感。对步行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进行分析,在步行和景观设计的研究方面,步行理论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凭借着张力和密集感知的步行过程,可以使步行者穿越景观时的体验得以改变。面对大尺度景观设计,设计师渴望在环境中将景观的潜力挖掘出来。
其次,步行作为跨学科的共创行动媒介。步行的出现,为民众参与讨论提供了契机,不同背景的人相互交换看法与观点,人们基于对风景开发的创造性讨论,以此来发挥出对景观建设跨学科交流的促进作用。在行走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问题,并与不同行业的人士进行意见的碰撞与交换。研究表明,这些步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转型有着较高的关注度,由此,研究人员和参与者可以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功能高度了解。总而言之,步行在激发跨学科的共同创造过程方面意义非凡,并推动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
最后,步行作为揭示痕迹和路径系统设计的手段。步行和骑行的路径系统,在创造气候适应性城市要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可以有效应对空气污染、噪声、雨洪等问题。不考虑农田、城市公园等,线性绿色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采用驾车和步行等交通方式,实现向所需空间的顺利到达。其中,城市慢行系统,与规划设计气候适应性城市之间联系紧密。作为多功能、战略性管理网络,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此来发挥出对城市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步行区这一环境大大凸显出了以人为主的理念,借助良好的步行系统,应加强“以人为本”的积极渗透,使人们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与实现,将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给人们,并使行人的滞留时间得以延长。在步行的设计方面,应保证人们与绿化景观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步行空间内自由地行走。同时,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应紧密结合美观和实用两大要素,以此来保证植物景观的完整保留。例如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绿地的布置面积不宜过大,以免对行人的正常通行造成影响,其中,向方形、条形花坛等进行设置,达到分隔人流的目的。在空间开阔的地方,绿地面积可适度扩大,通过乔木的种植以及设置花坛、花架等,使植物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而与人们的休息、观景需求相契合。
现阶段,在风景园林的步行与路径设计方面,对建筑立面的美观设计关注度较高,以此来赢取消费群体的满意度,而缺少对室外环境设计的高度重视。因此,基于整体设计的角度,应对植物景观在步行设计中的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其中,应凸显出植物层次的丰富性,将植物的生态效益凸显出来[1],将植物制氧、杀菌、遮阳等一系列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既要进行行道树的布置,也要认识到布置体闲绿地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拉近行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该设计手法,主要以乔木景观为主,分析具体的表现形式。①在较窄街道中央或两侧,可加强带状乔木树池的布置,促使条形林阴空间的形成。②在街道较宽处,罔合乔木树池的设置很有必要,实现方形绿色休闲空间的顺利构建。在步行区不同路段节点处,对植乔木树池的设置,可以将标识引导空间的作用发挥出来。例如,香樟树的种植不仅可以起到点缀环境的作用,而且步行空间的韵律感较强,同时也可以正确提示游人。③如果步行区比较宽阔,树阵的布置也比较适宜,实现城市“森林”空间的构建。通过以上的布置方式,可以使植物的内在功效发挥到极致,同时与场所对空间环境的功能要求相符。
花池式中草花占据着主导地位,该方式主要绿化步行区的有限空间资源。如果面积较小,为了实现空间分隔的目的,可对花池、花坛等绿化形式进行应用,以此来使步行区的植物景观色彩得到不断丰富化[2]。如在步行区入口处,可借助小型花草组成小花坛,形成对车辆进入一定的阻挡性作用,并达到分隔人流的目的,不断协调人行与车行空间之间的关系。
在景观设计方面,应高度尊重和理解自然,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高度明确化,并提高对人类文化的尊重程度,将景观设计的认同感提升上来,将学科的自身定位和价值观改善到最佳的地步。为了将景观环境设计水平提升上来,应对景观环境的属性进行深入分析,加强为人所用原则的积极渗透,也就是人性化设计。在设计方面,应提高对整体设计观的重视程度,基于整体视角加强环境景观设计,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各个细部的规划设计,防止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同时,应基于辩证化视角正确理解和看待“以人为本”理念,真正做到尊重自然、维护生态,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的顺利构建。
通常来说,轨道交通沿线出自于安全、隔离噪音等功能要求的影响下,需要对一定宽度的沿线绿化隔离带进行设置,例如某一线路的履带仅仅为平均60m,但这些用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可进入性差、噪声污染大等,所以形成了城市的边缘地带。但是这些用地的发展潜力较大。通过可达性调整与周围社区,可以紧密连接在一起,对绿带与周围用地的隔离状态进行改变,为居民开展多样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沿线布置步行系统,将不同的空间区块整合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融合社区公共空间、休闲设施等[3]。
以某一设计团队为例,对现有的零散绿地积极整合,加强绿色廊道的建设,贯穿城市核心电车轨道沿线,凸显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并与周边界面紧密融合在一起,同时助力于当地的居民生活。
在公园的诸多要素中,休憩设施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老年人群体,在行走或观赏游憩中,疲劳感的出现难以避免,通过对园路休憩设施间距的设置,使老年人步行中途的休憩需求得到满足与实现,进而给予老年人步行的舒适度一定的保证。通过对园路休憩设施的布置形式进行分析,沿园路边界排列等为主要的布置形式,在沿边界排列时[4],休憩设施的间距应设置在合理范围内;而半围合的座椅空间,桌凳配套的休憩设施非常适合,在提供休憩空间的同时,促进老年人社交及小群体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有靠背的座椅,对于老年人而言,具有着较高的使用舒适度,进而非常适用于城市公园。
基于TOD 开发模式可知,对住宅与商业服务设施同步于步行范围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于城市和社区级别的TOD 开发模式,通过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要求确保公共绿地的创建应符合可达性、高质量的要求,使绿地发展与公共生活聚集地融为一体,为更好地落实宜居城市建设目标提供极大的便捷;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有助于舒适步行、骑行环境的建设,同时将TOD 开发模式的可达性彰显出来。
在绿色慢行系统设计方面,慢行系统作为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引导居民,而且有助于步行与公交、骑行与公交的相互结合,防止城市交通拥挤现象的出现,有效控制尾气排放,并将环境污染的控制水平提升上来,进而使宜居城市化环境得以顺利构建。因此,慢行系统,可以充分展现出TOD 开发模式中“步行友好”的原则。通过自行车租赁系统与轨道交通的结合,慢行系统将会更加深刻地影响TOD 开发模式。
在前现代时期,步行交通模式主导的传统城市内,步行空间具有一定的致密性与连续性特点,而机动车的使用,导致这种连续性出现了一定的断裂现象。基于此,出自于考虑步行路径不得不穿越主干道时,设计师通过不露声色渐变方式的应用,以此来实现顺利转换高程,简单的设置市政化的过街天桥并不可取。同时,步行空间连贯的界面处理[5],在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的设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一公园位于轻轨终点站的末端,该公园长度为360 多米,被设计为一个连续的墙体,其多重形态凸显,坐凳、岩洞和剧场为其主要表现,进而使公园的功能变得更为多元化。
适度改造沿线区块中的公共绿地和部分附属用地,为步行空间网络的建设助力,通过与大规模的拆建模式进行对比,其可以使街道和站点地区的步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进而赋予城市建成区全新的生命力。该方式与TOD 模式的填入式开发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针对于传统公共绿地路网系统,对公园使用者的关注度较高,没有高度重视路人与潜在的穿越式交通[6]。通过对城市步行体系的引用,将分散化的公共绿地整合在一起,因为公共绿地和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作用较强,可以使消极的公园边界得到消除,将公园入口的可识别性展现出来,同时满足公园路线的便捷性需求,进而做到穿越式交通。
在该模式中,公共设施与空间的可达性、便捷性必须要践行到位。TOD 开发模式的公园,作为公共空间之一,具有小规模、可达性高等特点,可以使公园和商业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做到有机交互。针对于社区公园,通过休闲空间规划,以此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原则贯彻下去,同时助力于社区活动的开展。同时,TOD开发模式对土地混合利用也具有一定的要求,进而使得公园服务群体的多样化特点显著,且公园功能的多元化也比较强。而在公共绿地的作用下,可以为人群交际创造有利条件,使生活范围内的社会联系变得更为强化,从而实现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充分释放。因此,在绿色系统规划设计方面,通过TOD 开发模式,应对城市周边范围的生态空间加以严格控制,同时合理布局中心区域公共绿地。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风景园林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加强步行与路径设计为重中之重,城市公园园路,对于公园体力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城市公园步行空间的规划设计,不仅有助于友好型步行环境的建设,而且也可以促进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满足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现实需求。其中,在具体建设与设计方面,应加强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积极渗透,将植物的景观美学与生态学相互整合,构建优美、舒适的步行环境,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述论点只是作者结合风景园林中的步行与路径设计的一些体会和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更多相关专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