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锋
(中共鹤壁市委党校,河南 鹤壁 458030)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大运河文化是以大运河为地理横轴,在历史的时空内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历史积淀,表现为历史遗存和符号语言。作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浚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迎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实践孕育出一方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不同地域的具体生产方式产生了原始的文化内涵,随着漕运的发展,大运河作为文化交往的重要媒介,推动各种地域文化的边际不断延伸,内容不断丰富,文化的交集程度不断扩大,文化同质性不断增强。比如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地域文化对浚县地域文化影响颇深,清朝嘉庆年间浚县知县熊象阶编撰的《浚县志》中就有记载县城老百姓家家吃馄饨的习俗,类似于当时秀州(今天浙江嘉兴)人的饮食习惯,说明当时南北饮食文化的融合和扩散。这些都说明浚县地域文化极大地受到大运河其他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表明当时文化的传播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浚县民风朴实,与接受齐鲁大地儒家文化也有着密切联系。如此等,说明大运河文化和大运河沿途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交融。
在地域文化传统性向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中,尤其是随着不同地域人员流动性和交互性增强,地域文化呈现同质化和差异化两个看似悖论的特征。不同地域文化互相借鉴,吸收创新的速度加快,反过来讲,越是这样的速度加快,不同地域的人们挖掘、固化和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的投入也会更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更加浓郁,其他地域文化本土化也在扩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和浚县地域文化呈现一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世界各国,但凡运河发展曾经辉煌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倾力挖掘、保护、弘扬运河文化。同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当地在整体性保护运河区建筑遗存的基础上,还大力加强生态建设,颁布相应法律进行保护利用。英国庞蒂斯沃特水道桥及运河所在的雷克瑟姆镇议会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指导小组,组建由运河所有者、沿线郡议会、专业保护机构组成的保护“复合体”,他们签署协议,明确职责分工,同时把运河利益攸关方考虑进去,共同履行保护义务。他们还加强对运河河道和工程结构的常态化检测,在对工程点进行检测时,一旦需要对遗存点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修复的时候,他们会考虑杜绝使用不恰当材料,比如使用石灰砂浆取代水泥等材料。在遗存保护过程中,充分动员当地群众,提升相关遗存群众的参与度。
国内大运河杭州段、苏州段和沧州段保护利用也十分规范科学。加强综合治理,对于运河区私搭乱建、垃圾污染等行为坚决纠正,通过水系疏浚、湿地修复、驳岸改造等举措,建起生态文化公园。苏州开展运河沿线文化街区修缮,突出文化街区特色,杜绝大拆大建,拆真造假等行为,确保古香古色。沧州加强大运河遗产点的保护和环境整治、运河水系的污染物清理、运河两岸原有附着物的保护和修缮,同时对沧州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坚持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和乡村振兴带“五带同建”,大运河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古往今来,人类择水而居,文化伴水而生。一座城因水而生、或因水而得名,水也因城而延伸、或因城而赋予文化气息。贯通祖国南北的大运河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便生产生活的一条人工河,也是承载人类文化并进行文化交往的一条流动的文化河。在大运河流经之处,拥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兼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古城,浚县古城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国家支持浚县大运河核心区的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浚县纳入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在空间布局上,浚县属于五大片区之一隋唐大运河北片区。2018 年10 月,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将浚县古城列入国内十大样板运河古城,入选《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9)》;2019 年12 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在积极创建5A级景区;2020 年初,被评为全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河南省电视剧拍摄基地。依托独有的古庙会,成功举办了15 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
第二,多样类型的大运河遗产。大运河浚县段全长71 公里,占全省有水河段267 米的26.1%,并仍发挥防洪灌溉和生态景观作用。沿线拥有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水工设施、运河城镇等种类最为齐全的类型,且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北方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
现有大运河遗产涵盖了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三个大类,孕育了浚县古城、浮丘山古建筑群、黎阳仓遗址、枋城堰遗址等恢弘壮丽的文化景观,衍生出正月古庙会、民间社火、泥咕咕、大平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浚县数千年厚重的文化历史历程与人文精华,被河南省列入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境内有名胜古迹300 多处,拥有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和黎阳仓遗址2 项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总数的6.1%,占河南省总数的28.1%。列入《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规划(2012—2030)》有7 项遗产,遗产完整性好,原真性强。沿线分布着大伾山石刻、黎阳故城遗址、大运河、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碧霞宫等5 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7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 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浚县正月古庙会等4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文物古迹,至今仍让许多专家和学者着迷。沿线黎阳故城、浚县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不仅是探寻中华文明的重要轴线,更是多种遗产类型聚集的典型地区。
第三,运河沿线的文化名城。浚县地处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地区,1994 年1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河南省8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是唯一一座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紧邻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是典型的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县级城市。古城东携大伾山、南揽浮丘山、西挽大运河(卫河),形成“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古城格局,城内布局以文治阁为中心,共有4 条主街,8 条小街,36 条小巷,街区结构布局、古城墙保存完好,是明清时期北方县城建筑的典范。浚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18 项,其中国家级4 项、省级10 项、市级42 项、县级62 项。浚县是民俗繁盛之地,其特色鲜明、斑斓多姿,见证了浚县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和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浚县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浚县是儒商子贡故里。子贡是孔门十二哲、七十二贤之一,被后世尊为“华夏儒商始祖”。浚县是王阳明思想起源地,被专家誉为“圣贤人生辉煌事功启航地”。
第四,仓济安国的粮仓文化。“仓廪实、天下安”。大国粮仓,于民始饱腹安身之本,于国始安邦天下之基。平时兼济天下,战时保障军需,粮仓历来居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商纣设钜桥仓,汉代袁绍建仓城屯积粮秣,隋唐国仓黎阳仓,明清存留仓、常平仓,新中国第一批国建粮仓北街土圆粮仓,浚县3000 年粮仓史的延续,在粮仓史上实属罕见。追溯漕粮及其仓储的历史,充分投射出农业和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政权稳定的重要性。2014 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作为大运河遗产区的黎阳仓遗址,一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根据考古发掘,黎阳仓遗址占地近八万平方米,现有遗存为152座仓窖,还包括仓城的城墙、城壕、漕渠、水系、建筑基址、疑似码头等。随着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考古的不断推进,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展示于世人面前。
第一,文化挖掘和实景化还有不足。浚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可用于升级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但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升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道德框架公约》第7 条第2 款指出:“旅游政策和活动应尊重艺术、考古和文化遗产,并应保护这些遗产并传给后代;应特别注意保护纪念碑、考古和历史遗址,以及升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必须广泛开放并可供旅游参观。”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思考和商榷,就是简单地把文化旅游理解为看看历史文化古迹,一些地方也突出用物理的方式来体现文化,大规模修建古城、建城墙、古居、古街等,而忽视或弱化了文化旅游的核心在于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文化升华,游客场景式融入文化现象的机会较少,互动交流少,亲身体验少,使得文化旅游的现场感、体验感不尽人意。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文化要素并做到实景化。浚县的历史文化传说非常多,但基本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的论文之中,没有实现有形化、场景化,有的内涵挖掘不够、开发不足,体验感、参与感不强。旅游线路不清晰,资源配置分散,互动性、互补性不够,特色不鲜明,资源利用率低,缺少龙头带动,山水资源、文化资源利用率低。
第二,现代生活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挑战不容小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是农耕社会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由此创造出的现代文化的迭代更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优秀传统文化形态的保护和传承任务变得困难和艰巨。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的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现代人用现代信息文化和思维回看过去农耕社会实践之上的文化符号和元素,总有很多隔离感和残缺内容。毕竟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逐步消亡,比如殡葬文化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殡葬制度的改革而变得更加难以传承。现代世纪宏伟工程也弱化和矮化了古代杰出工程的文化形象,比如现代粮仓的规模和先进程度,会让游客对古代粮仓的地位和作用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快速演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变得非常困难。
第三,文旅融合的外延不断延伸。一方面,在系统观念下,文旅融合不止于文旅,一种全新的广视角的旅游形式已经出现,它从整体上看待生态,景观,民俗,文化遗产和当地生活方式。同时,游客对乡村旅游、工业遗存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健康旅游等主题旅游的需求不断上升。比如,浚县旅游商品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休闲娱乐设施缺乏,游客喜爱的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民俗体验、演艺活动等供给不足,尚无法充分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大价值,距形成完整产业链还有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多种体验。因此,要实现高质量、融合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推动文化、科技和旅游的融合,加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和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应用。
以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等相关产业为载体,着力培育“千年运河”“中国庙会”“天下粮仓”等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将大运河浚县段建成运河民俗文化传承区、运河城镇繁荣集聚区、田园运河发展示范区。
选择泥咕咕作为浚县IP 形象,广泛植入各个领域,提高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儒商文化的知名度。充分挖掘本地“老字号”手作工坊非遗民俗展示、特色美食等传统业态,入驻运良石雕展示馆、“泥猴张”泥塑体验馆、浚县子馍八大碗、西路大平调等,形成具有浚县古城地方特色的旅游商业业态。借力“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提升,以“老家河南,浚县过年”为主题,持续打响春节庙会品牌。融入屯子裴庄红色教育、善堂乡村休闲庄园、新镇—屯子运河休闲观光等特色项目,为全域旅游提供基础。组建专业表演团队,编创文艺节目,推进民俗表演常态化。加快建设大运河浚县段国家文化公园,融合黎阳仓,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
组建大运河(永济渠)研究中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基地,开展中国庙会论坛、大伾山论坛、子贡文化论坛等活动,通过历史学、考古学、遗产保护学、民俗学、地质学、旅游学等学科,兼顾专家研究和民间研究,深入挖掘浚县大运河文化,提升价值含量。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按照“政企分开”原则,强化“双龙”理念,即引进龙头运营企业,打造龙头文旅精品。加大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通过招募旅游达人,制作形式丰富的旅游宣传用品,提升旅游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