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办好民生事

2023-11-26 03:52董万成
党员干部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谋划百姓民生

□ 董万成

习近平总书记2023 年9 月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抓紧谋划,提前行动,把吃、喝、住、行、就业、教育、医疗防疫等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大小事情考虑得更细致、更周全一些,不留一丝纰漏。”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做好群众生产生活的事当作天大的事来对待,时刻谋划于“细”、牵挂于“心”、付诸于“行”、追求于“精”,一丝不苟办好民生事,倾情倾力赢得百姓赞。

谋划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科学严谨、细致入微的精神反映出对待事物的态度,既是强力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方法,更是保障工作完美收官的关键所在。做任何事情,只有深度精细谋划、多思万全之策、多想周密之举,方能万无一失、善作善成、决战决胜。基层的大事小情,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基层党委、政府要着眼长远细谋划,紧握中央发展导向、紧跟上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科学擘画、精细绘制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发展愿景”“施工图纸”,蹄疾步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努力让群众见到远期效益。要立足当下细考量,聚焦当前老百姓反映最强烈、期盼最迫切的现实事、关心事、琐碎事,加强对上级惠民政策和服务基层方法的学习,转化为精准办好民生实事的有效举措,以更加务实高效的作风加速实施,努力让群众当下得到实惠。

牵挂于“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考察,都深入基层体民情、身体力行作表率,他走进老百姓家中拉家常、聊生计,详细询问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收入高不高、住得舒适不舒适、孩子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朴实话语温暖人心,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万家忧乐记心头。党员干部要学习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走向基层、走近群众,与群众同围一张桌子、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心贴心地交谈拉呱、嘘寒问暖,拉近距离、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要经常走进弱势群体、困难家庭、鳏寡孤独,竭尽所能予以帮扶,有时哪怕是一声贴心问候、一个暖心之举,也会让其深切体会到党员干部牵冷暖、挂安危、记民忧的真挚情感。

付诸于“行”。马克思有句名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反对空谈阔论,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基层的工作最直接、最具体,每项任务、每件事情,都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若光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不去付诸实践,终将一事无成。只有起而行之、真抓实干,把百姓热切期盼变为生动现实,方能赢得民心民意。真抓实干就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对决策的事项、定下的事情,党员干部要模范带头做榜样,扑下身子、甩开膀子、铆劲发力,一项一项抓、一件一件干,事事不落空、见成效。真抓实干就要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冲劲,无论是压力再大的强村富民,还是困难再多的急难险重,抑或是问题再棘手的矛盾纠纷,都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拼上去、豁出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和毅力,解决难题、完成重任、推动发展。

追求于“精”。追求卓越、塑造精品是圆满干好工作、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效果。民生实事关乎基层社会稳定、关乎百姓切身利益,不能有任何马虎应付和麻痹松懈心态,必须着眼百姓需求、树立精品意识、全力以赴抓好,下足“绣花”功夫,做实“塑优”文章,确保做则必成、做到极致。要有“精雕细琢出精品”的工匠精神,对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等民生工程,不搞花架子、不贪大求洋、不盲目蛮干,严把质量、严格监督、打造样板,切实建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放心工程。要有“勇于创新争一流”的探索精神,围绕制约基层发展的瓶颈要素,在遵守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大胆摸索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要奋力争先,赛着干、抢着干,求实绩、创佳绩,用倾情倾力付出、点点滴滴业绩造福群众、赢得赞许。

猜你喜欢
谋划百姓民生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强化责任勇担当 统筹谋划抓落实
百姓记着你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汇聚心声 谋划未来
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