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岑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外来医疗器械是指医院通过医疗器械公司租赁等途径获得并使用的医疗器械,通常造价高昂且使用频率低[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医疗器械用于医院手术,但因其流动性强,接收、清洗、包装的过程监管极其困难,而这些环节的质量控制又是影响灭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管理难度大,极易造成清洗消毒不规范、器械损坏及遗失等问题[2]。因此如何对外来医疗器械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消毒供应中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专科化分类管理是指消毒供应中心根据临床科室的不同,利用不同途径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从而提高对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加强对医疗器械的处理质量[3]。本研究对外来医疗器械实行专科化分类管理,并观察其应用效果,为消毒供应中心提供借鉴。
将2022 年1 月至3 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常规分类管理的311 件外来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22 年4 月至7 月采取专科化分类管理的417 件外来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护士共23 名,男性8 名,女性15 名,年龄25~36 岁,平均(28.65±4.21)岁;外来医疗器械普外科68 件,神经外科62 件,妇科53 件,儿科47 件,泌尿外科24 件,五官科24 件,胸外科67 件,骨科72 件。对照组护士共20 名,男性6 名,女性14 名,年龄25~36 岁,平均(28.43±4.18)岁;外来医疗器械普外科61 件,神经外科41 件,妇科32 件,儿科34 件,泌尿外科21 件,五官科23 件,胸外科43 件,骨科56 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
纳入标准:通过租赁途径获得的外来医疗器械;产品使用维护资料完整的外来医疗器械;使用次数≥3 次。排除标准:通过试用途径获得的外来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公司要求回收进行消毒的外来医疗器械。
观察组外来医疗器械实施专科化分类管理。(1)建立专科小组:由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长担任组长,对护士进行外来医疗器械的识别、分类、管理等方面的考核和培训,12 名工作5 年以上的护士负责对外来医疗器械进行识别、分类、清洗、灭菌、包装等环节的操作。(2)专科分类:在外来医疗器械到达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时,由器械公司配送专员清点并填写外来医疗器械清单(包括日期、生产公司、器械名称、件数),并将医疗器械说明书交予护士,护士与器械公司配送专员同时进行核查和清点数量、质量、是否存在损伤等问题。若有问题,及时与器械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和护士长沟通;若无问题,则对各科室外来医疗器械贴上不同颜色的胶条(红色代表普外科,黄色代表神经外科,粉红色代表妇科,绿色代表儿科,蓝色代表泌尿外科,紫色代表五官科,白色代表胸外科,棕色代表骨科),并在胶条上签名。(3)清洗:护士在去污区严格遵照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医疗器械说明书,对外来医疗器械进行拆卸清洗烘烤,根据器械公司配送专员填写的医疗器械清单与每件外来医疗器械的彩色胶条再次对器械进行核查、清点;若器械数量、质量未出现异常,核查、清点的护士在胶条上签名,随后进入包装与灭菌区。(4)包装与灭菌:护士包装时应按照器械上的彩色胶条对外来医疗器械进行分类包装,包装完毕后在外包装上贴上各科室对应的彩色胶条并签名,最后根据胶条的颜色放入灭菌区进行灭菌处理。(5)发放:灭菌处理完毕后,由专员将外来医疗器械放入消毒供应中心发放室,并在彩色胶条上签名、灭菌时间、日期,此过程中除专员外,其余人员不得与外来医疗器械有任何接触,以免造成污染;灭菌专员将外来医疗器械放入发放室后,发放室内护士需根据外包装上的彩色胶条与填写的外来医疗器械清单进行核查与清点,核查无误后在胶条上签署姓名并按照胶条颜色将器械置于发放室内各科室的固定位置,最后由专人发放,发放时交接护士需根据胶条颜色核查,无误后方可在彩色胶条和清单上签名,发放完毕后需将彩色胶条和清单交予护士长和器械公司相关人员进行记录。
对照组外来医疗器械实施常规分类管理,除未使用彩色胶条外,其余环节同观察组。
(1)外来器械管理过程不规范情况:比较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的核查入科、分类管理、清洗检查、检查包装、检测灭菌、临床发放6 个方面的不规范件数;将质量不合格、器械损坏、发放不及时、器械丢失等情况认定为不规范事项[4]。(2)外来医疗器械合格率[5]:器械表面、关节、缝隙等无水渍或血渍,并经杰力试纸检测,试纸未变色,则为清洗合格;生物学检测后,器械的细菌菌落总数<5 cfu/m2,则为消毒合格;器械包装完好、无破损,则为包装合格;将生物指示剂置于器械包装内,器械灭菌后在恒温培养箱中将生物指示剂培养48 h,培养液呈现淡紫色,则为灭菌合格。(3)外来医疗器械回收和分类时间:比较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的回收和分类时间。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核查入科、分类管理、清洗检查、检查包装、监测灭菌、临床发放6 个方面的不规范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过程不规范情况[件(%)]
观察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外来医疗器械回收时间和分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外来医疗器械回收时间和分类时间比较(min,±s)
表3 两组外来医疗器械回收时间和分类时间比较(min,±s)
组别 件数 回收时间 分类时间观察组 417 58.73±3.48 41.28±4.98对照组 311 60.47±3.65 43.76±5.04 t 6.535 6.613 P<0.001 <0.001
外来医疗器械是医院向医疗器械公司租借用于紧急或择期手术,且使用完毕后需归还供应商的器械类型[6]。有研究指出,医院通过租赁外来医疗器械开展手术,虽能有效减少医院开支,但外来医疗器械多为精密型器械,清洗难度较高[7],且由于其经常在不同医院间流通使用,无形中提高了医院感染风险[8]。而外来医疗器械又是手术等环节的重要协助工具,其清洁度、消毒灭菌是否合格是影响诊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外来医疗器械管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使用后感染风险增加[9],因此外来医疗器械的处理急需采取科学的分类管理模式[10]。专科化分类管理是根据不同科室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以提高对医疗器械的分类速度和清洗效率,进而提高对医疗器械的处理效果[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核查入科、分类管理、清洗检查、检查包装、监测灭菌、临床发放管理过程中不规范情况少于对照组,提示专科化分类管理能有效减少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过程不规范的情况。其原因为,一方面护士利用彩色胶条对外来医疗器械进行专科分类,快速核查和清点各科室的外来医疗器械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及时发现外来医疗器械的丢失、损坏等异常情况并进行快速、及时、有效的处理,减少了质量不合格、器械损害、发放不及时、器械丢失等不规范情况的发生,促进了管理过程的规范[12];另一方面,护士在分类、清洗、包装、发放等环节中,须在彩色胶条上签名,便于出现问题时进行人员追踪,及时对发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并发现管理环节的缺陷和不足,提高管理规范程度。要求在彩色胶条上签名能有效提高护士对外来医疗器械核查、清点的重视程度,减少不规范操作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专科化分类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来医疗器械合格率。其原因为,护士在消毒供应室去污区清洗完毕后,根据胶条颜色核查和清点对应科室的外来医疗器械,核查清洗合格后在彩色胶条上签名,并在包装环节再次检查外来医疗器械清洗合格情况,包装完毕后需由灭菌专员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外包装上是否有彩色胶条、彩色胶条上每道环节的护士姓名是否完整。若出现异常,需返回对应环节,进行二次处理。当前环节护士处理和检查完毕后在彩色胶条上签名,再由下一环节护士对前一环节的处理进行检查,即每个环节由2 名护士进行双重检查,互相监督,从而达到提高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合格率的目的[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外来医疗器械回收时间和分类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专科化分类管理能有效减少外来医疗器械的回收时间和分类时间,提高回收、分类效率。其原因为,接到外来医疗器械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核查,并与器械公司配送专员进行核查和清点,在此过程中利用彩色胶条对外来医疗器械进行快速分类及可视化处理,能够缩短护士清洗、包装、灭菌、发放等环节中逐条核对清单的时间,有效缩短了器械分类时间[14]。回收外来医疗器械时,回收专员可在科室回收时通过胶条颜色判断科室,根据胶条上的签名判断该外来医疗器械各环节处理是否合格,以及使用过程中是否发生损坏;将外来医疗器械回收至消毒供应室污物区时,护士可根据胶条颜色进行快速分类回收,从而有效缩短了总体回收时间。
综上所述,专科化分类管理能有效规范外来医疗器械管理流程,减少外来医疗器械回收和分类时间,进而提高外来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