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珂韵 (三亚学院 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自贸港建设是新时期海南省深化对外开放、激发经济活力的重大决策,其主要目标是营造满足自由贸易和投资的营商环境,高质量的物流产业是发展自贸港的内在要求,能为进出口和国内消费提供必要的物资运输条件。在新契机下,海南省应根据自由贸易港的规划方向,优化现有的物流制度、策略、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海南自贸港建设旨在将海南省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重点面向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进行对外贸易,以21世纪中叶为重要时间节点,其发展规划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如图1所示。从外在表现来看,自贸港建设质量的核心评价指标为贸易自由度和投资自由度,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多个配套性的评价要素,包括人员往来、资金流动、运输往来及数据安全等。随着自贸港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其建设质量的评价维度将会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图1 海南自贸港建设目标
建设自由贸易港作为促进贸易发展的有效途径,必然会带来较强的物资运输需求,并且这一趋势会随着自贸港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显著。当前,自贸港对物流业高水平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分别为物流运输政策、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水平。在政策层面自贸港需要制定高度自由、便利、开放的运输管理制度和措施,为物资流通创造优势。在基础设施方面,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物流仓储设施、运输设备(如货轮、货运汽车)等设施应紧跟自贸港的建设步伐,满足其发展需求[1]。在服务保障措施方面,船舶登临检查制度、运输设备采购融资制度、通关管理制度等应该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2.1.1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2.1.1.1 机场现状
海南省现有7个机场,包括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海口美兰机场、琼海博鳌国际机场3个大型机场,剩余4个机场分别位于三沙市永兴岛、永暑岛、美济岛、渚碧岛,航空物流主要依靠3个大型机场。海口美兰机场占地面积最大,达11.4平方公里,但其仅位列全国第10,且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货运机位数量占比偏低,货邮服务能力较弱。
2.1.1.2 港口现状
船舶大型化是全球远洋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故对港口的靠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万吨级及以上的深水泊位。海南省拥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其港口数量众多,大型港口包括海口港、三亚港、洋浦港等,制约其海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型集装箱的船泊位偏少。
2.1.1.3 公路和铁路现状
在铁路运输方面,截至2022年底,海南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为65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 397公里,在全国的排名都非常靠后。鉴于各省份的陆域面积差异较大,路网密度可反映其实际发展水平。以高速公路密度为例,海南省高速公路的密度为3.95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广东省、江苏省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2.1.2 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物流基础设施除了各种交通条件外,还包括物流用地、仓储系统、口岸设施、进境监管场地、信息化设施等。《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印发时间为2020年,在此之前,海南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还有较多的“欠账”,制约了物流业的高水平发展,具体表现为物流网络体系不健全、专业仓储(如冷链仓储)设施建设滞后、口岸设施信息化水平偏低等[2]。
物流产业的运行质量体现在物流成本、物流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物流总额及航线连接度等方面。海南自贸港建设起步较晚,积蓄“势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其物流产业的发展质量仍在中低位运行,急需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远洋运输航线和国际航空运输航线的连接度不足,全省物流营商环境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3]。另外,从各种物流方式物资运输量的占比来看,公路运输占主要地位,远高于空运和海运,说明物流产业结构不合理。
海南省总面积为3.54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 027.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6 818.22亿元(全国排名第28位),经济体量相对较小,物资进口和出口需求也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持续性增长。2022年全国民用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显示,国内部分货运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海南省两个主要货运机场的航班货邮吞吐量与排名前三的机场相去甚远,反映了经济规模不足对物流产业体量的制约。
表1 全国部分机场航班货邮吞吐量数据
海南自贸港建设强调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而交通条件和物流运输条件是开展贸易活动、吸引内外部投资的先决因素,只有建设高水平的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才能实现自贸港与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3.1.1.1 航空运输设施建设重点
随着自贸港建设趋于完成,海南省与其他国家、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将日益频繁,航空运输作为重要的物流方式,成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机场兼具客运和货运两大功能,目前表现出了客运吃紧、货运不足的情况。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为目标,机场建设的重点是增加货运机位、设置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建设口岸检验检疫配套设施[4]。实际上,海南省的主要机场均制定了中长期的扩建提升计划,以海口美兰机场为例,其二期工程即将投运,预计到2025年机场的年货邮吞吐量将提升至40万吨。
海南省作为岛屿,在海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海运具有体量大、运输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发展大宗商品贸易。针对海南省大型集装箱泊位数量不足的问题,应根据自贸港的建设需求,循序渐进地补齐短板,分批次、分阶段建设深水泊位,满足大型船舶停靠所需的技术条件[5]。近年来,在自贸港建设政策的带动下,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建设工程快速推进,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洋浦港于2022年启动了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和航道扩能工程,完工后可同时停泊4艘20万吨级和3艘15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船。
3.1.1.3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在物流产业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海南省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过去难以大规模构建路网体系,导致路网密度偏低。海南省在最新的公路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快速、干线、基础三张网,重点打造“丰”字型+环线综合运输通道,实现全岛3小时通达,为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1.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3.1.2.1 打造现代化的物流枢纽集群
物流枢纽集群在特定地理空间内整合了市场主体、物流园区、物流仓储系统等,形成了集聚效应,由供应链、运输体系、存储体系、管理体系等组成。现代化的物流枢纽集群能实现物流分片管理,能为全省各区域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海南省根据发展需求规划设计了七大物流枢纽集群,包括海口物流枢纽集群、洋浦物流枢纽集群等。
3.1.2.2 布局物流园、物流站点、运输线、航线
以物流枢纽为主要节点,在整个物流体系中还需合理布局中转站、末端站点、地面运输线路、海运航线及空运航线等。以末端站点为例,为了强化物流配送能力,应该重点完善区域性的物流分拨中心和寄递网点,尤其要改善乡镇、农村的配送体系,以提高其末端配送能力。
海南自贸港是国内第一个自由贸易港,相关制度措施、发展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为后续发展积累经验。自贸港的建设方案对物流运输策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色谱柱:ZORBAX Eclispse SB-C18(250 mm×4.6 mm,5µm);流动相: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8 min,15%A→20%A;8~25 min,20%A→23%A;25~40 min,23%A→30%A;40→50 min,30%A→32%A;50~68 min,32%A→35%A;68~75 min,35%A→45%A;75~80 min,45%A→60%A;80~85 min,60%A→15%A);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5µL。
3.2.1 采取开放的船舶运输策略
自贸港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其港口需停泊和管理大量的外籍船舶,这一过程中存在船籍登记、登船检验、物资检疫等要求。然而传统的管理程序较为繁琐,增加了船舶的滞留时间,无法提高港口的物流效率,不利于实现自贸港所追求的贸易自由便利的目标。因此,在新的发展契机下,自贸港应建立更加开放的船舶运输管理策略、制度以及模式,简化船籍登记、物资检验检疫的流程,针对外籍船舶可设立专门的登记中心,全面提高船舶进港、出港的效率[6]。
3.2.2 实施开放的航空运输策略
在航空运输管理中,航权决定了外籍承运人的过境权和运输业务权,体现了外籍航空运输人员及相关设备的过境权限。航权分为八种,即从第一航权到第八航权,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大部分外籍航空承运人拥有第一航权(领空飞越权)和第二航权(技术降落权),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可探索开放更多的航权。以对等开放为基本前提,推动与其他国家互相开放第三航权(目的地下客权)、第四航权(目的地上客权),甚至增加更多航权,制定开放的、适当宽松的航空运输策略,进一步提升海南省各大机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航线连接度,提高航空运输效率。
3.3.1 持续改善物流营商环境
物流发展质量与物流营商环境存在直接关联,世界银行针对物流绩效提出了六大评价指标,包括海关清关效率及其他边境机构的办事效率、跟踪国际货物运输的能力、货物运输抵达目的地的时效性、安排国际货物运输的便利性和负担能力等,相关指标统称为物流绩效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海南自贸港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对标国际评价体系,按照相关指标全面提升自贸港各个物流系统的营商环境,增强其服务能力。
3.3.2 构建物流服务保障体系
物流高质量发展需要多个层面的服务保障能力,在技术层面应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工具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物流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在不同物流方式的协调配合中,应加快推广多式联运,有效整合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运输方式,充分发挥海南省在物流运输方面的资源优势。因此,海南省应该为新型物流模式的推广应用建设保障机制。
海南省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相对较小,自身的物流需求也较低,针对这一客观情况,应大力发展物流枢纽经济,将海南自贸港打造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枢纽和中转站,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使其成为国际供应链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点。
3.4.1 发力跨境电商产业,建设跨境电商物流中心
跨境电商是产生物流需求的重要源头,也是自贸港开展对外贸易的有效途径。海南省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布局跨境电商产业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应该在产业扶持、物流配套设计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7]。部分港口已进入相关的试点阶段,例如洋浦港的自贸港先行示范区以备货模式为重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备货仓储系统(BBC),提高了国外客户对中国物资的需求量,也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3.4.2 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物流配送体系
国内内陆省份在物资进出口方面面临成本高、运力不足、效率偏低等问题,在此情况下,海南自贸港的港口资源成为了其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时也需要大型化、专业化的港口。因此,海南省可依托港口优势,建立国际物流配送体系,作为国内外商品的中转枢纽,为本省的物流产业创造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目标,为了营造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的商业环境,海南省应该强化其物流产业、增强服务能力、形成高质量的物流发展路径。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省内经济规模小、物流需求薄弱、产业运行质量偏低等。具体的优化措施包括改善机场、港口、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现代化的物流枢纽集群,布局物流园、物流站点、运输线和航线,建立开放性的物流运输策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