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科研人才职业发展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

2023-11-24 18:30张玉生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19期
关键词:人才

□张玉生 田 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教育、科技、人才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承担着重大使命。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是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进步的基础。为充分激发高校青年科研人才的创新潜能和活力,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聚焦高校青年科研人才职业发展问题,分析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青年科研人才基本现状

(一)高学历化趋势明显

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种学习晋升的机会越来越多,公民的平均学历水平不断提升,高学历人群也快速增加。高校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谋求自身的发展,着力提高科研水平,各高校强化待遇保障,不断吸引博士等国内外高学历人才就职。另外,高校也是接收高学历人才的主要阵地,博士毕业就业单位首先以科研单位为主,博士毕业生在高等院校就业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高达45.55%。目前,各高校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尤其“双一流”建设高校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且很多有海外著名大学留学、进修经历,科研队伍的高学历化趋势明显。

(二)高学历青年科研人才成为一线科研生力军

青年科研人才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充满创新活力,思维和创新力受条条框框限制少,是科研成长的黄金时期。近年来,科技发展更新迭代速度加快,青年人更容易走在科学前沿。2023 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的19 个青年集体中,科研创新团队占一半以上,科学工作者后浪推前浪,越来越多青年人挑起科研大梁。中国科协创新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 年我国39 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到78.39%。《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发布青年逐渐成为科研主力。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4.6 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 岁,青年科研人才的主力军地位实际上更加突出。

(三)青年科研人才职业发展压力普遍较大

高校青年科研人才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期,教学、科研以及事务性工作任务繁重,作为最富朝气的科研有生力量,他们在职业上面临科研起步难、获得的科研支撑资源少、科研成果少等诸多难题。考核评价周期短,科研人才短期内就要达到考核标准的压力大。在生活上面临收入普遍偏低、住房、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等诸多压力。面临的这些难题和压力,有的能转变为促进成长的动力,有的成为阻碍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解决青年科研人才压力较大的问题,尤其是负面压力,应该成为高校管理者重点关注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重要方面。

(四)青年科研人才获得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较少

青年科研人才在进入高校之初,大多以“配角”的角色在学校某个团队中开展科研工作,难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和团队,即使有也要面对实验室空间有限和研究生少难以开展正常的科研活动等诸多问题。再加上难以获得充足而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撑,导致难以聚焦科研方向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转而追逐热点做“快餐式”研究,这也是另一个突出问题。

二、高校青年科研人才职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科研经验不足,团队意识薄弱

青年科研人才尽管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但实践经验仍然不足。多数青年科研人才在取得硕(博)士学位后入职,尽管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但大都是导师安排好的科研课题。青年科研人才初期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科研基础薄弱,对科研领域认识浅显,外加没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带领,导致缺乏开展科研的动力,对科研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失衡的问题,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不愿积极主动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才的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不能组建有效稳定的科研团队,即便组建了科研团队,也是“任务型”团队,往往是为了申报项目而临时组成的,缺乏长久的合作,造成青年科研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科研条件不佳,创新环境缺乏

青年科研人才独立负责的科研工作面临较多难题,缺乏所必需的固定科研实验场所、实验仪器设备等,外加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个人成长空间受限等,使部分青年科研人才失去了对科研的热情,科研的潜力和创造力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对于没有论文和项目的青年科研人才,高校很难给予人、财、物的支持。所处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条件不佳是影响青年科研人才工作积极性发挥的关键因素。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8.2%的人认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受限问题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部分高校缺乏创新激励机制,青年科研人才取得科研成果与获得的收益回报不匹配,无法激发他们创新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不会轻易开展创新性研究,容易出现思维僵化、懒散拖沓的现象,甚至出现“混日子”的消极现象,不利于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

(三)资源分配不均,获取资源困难

青年科研人才作为最有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在获取科研资源和信息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成为青年科研人才发展的阻碍。在科研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青年科研人才面临高竞争压力,同时面临科研经费等资源获取能力弱、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由于青年科研人才自身的水平和实力、所在的团队条件差异,其获取科研资源机会并不容易,较难申请到相应的科研项目,获得的基金比例低,科研启动经费获取困难。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看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的申请数量快速增长,而资助率却逐渐降低,申请项目的过程中竞争异常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科研人才获取科技资源的难度。

(四)科研管理繁琐,时间耗费明显

青年科研人才承担项目,由于缺少团队的支持,许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部分高校项目管理流程繁琐,占用大量科研时间和精力。青年科研人才要负责项目申请、汇报以及结题,还有一些项目额外增加了中期检查、绩效考核等,加上原有的汇报、结题流程和财务报销及审计检查,致使青年科研人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管理科研的工作上,本可以花在科研本身工作上的时间减少。青年科研人才所拥有的研究生名额较少,这些工作流程都需要自己去学习和摸索,被这些项目的管理流程浪费了时间。此外,为了管理部门的项目检查要求,需要准备各种项目材料进行汇报填表,这些工作需要青年科研人才来完成。青年科研人才面临较多的事务性工作,影响青年科研人才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中。

(五)追求短期成果,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近年来,高校科技评价体制一直在完善。2018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科学设置评价周期,遵循科研人员的成长规律等意见。之后,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破四唯”专项行动。如何科学地评价和考核科研人员,有许多学者和高校做了很多研究和实践,但仍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不科学、不合理的各种科研评价和考核指标尤其成为束缚青年科研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障碍,许多年轻科研人员为了应对评价和考核指标“科研”,而忽视了科研本身的创新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扭曲了评价和考核的本质。

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产出成果的周期较长。在高校内部的年终考核与科研周期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青年科研人才在科研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短平快”科研致使科学研究的质量不够高。科研产出尤其高水平产出需要时间长,而年度考核周期短,这一矛盾使年度考核无法真正反映青年科研人才的水平和能力。在各种考核压力下,为了完成规定的科研指标任务,青年科研人才主要考虑以完成科研任务为目标,忽视了科研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忽视了科研产出的规律和质量。有的人为了尽快出成果,甚至不惜作弊造假等,为了获得荣誉对研究成果进行过度包装。急功近利的思想在青年科研人才中并不鲜见,严重阻碍了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

(六)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有限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教学任务明显增加。很多高校教学量规定过高,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就安排给青年科研人才。青年科研人才在满足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量,致使其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备课,没有过多的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另外,青年科研人才处于就职初期,通常还面临学历继续深造、教学技能提升、科研领域选择等难题,就当前的收入而言,其工资收入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同时,青年科研人才还面对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般会造成科研成就、教学提升与生活改善不能兼得的现象。

三、高校青年科研人才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在评价制度和体系上为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创造轻松的环境,从而促进其职业发展。科技资源适当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统筹规划、合理分配科研资源,适当增加青年科研人才的科研任务,实现科研资源最优化配置。在评估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时,评价制度要科学合理,具有宽容性。科研评价制度更关心科研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使青年科研人才心无旁骛地专心科研,对科研考核指标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给予更有效的激励,这样才能积极促进青年科研人才的科研创新积极性。

(二)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高校要为青年科研人才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应做好顶层设计,整体筹谋,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工资收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保障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为青年科研人才提升硬设施和优化软环境,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理顺服务流程,保障“放管服”政策落地实施。为科研人才不再被繁重的项目管理任务、经费日常报销事务等捆住手脚,高校可以考虑多方出资聘任科研助理为青年科研人才“减负”,科研助理能够帮他们进行科研本身以外的工作,从而使得青年科研人才能潜心进行科学研究。

(三)搭建交流创新平台,促进信息传播共享

搭建不同领域的青年交流创新平台,让青年科研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引导他们扩展视野、融通发展、共同协作,激发科研内在活力。加强领域协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整合高校优势资源,遴选建设若干重点支持青年创新团队,推动相关学科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科技创新能力跃升。提供专业的信息化服务,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好的科研交流环境。高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标准、统一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机构内青年科研人才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加强各项科研领域资源数据信息共享,促进科研团队创新力的整体提高,从而打造高效的科研创新队伍。

(四)提升科研组织水平

要发挥好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并带动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在团队内部做好对青年科研人才的传帮带工作,组织和指导他们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与学术能力。不断提升青年科研人才的创新思维,定期举办前沿战略论坛,邀请本领域内的专家对发展态势、学科交叉前沿等进行专题辅导。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组织培育一批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推进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五)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保障青年科研人才生活的基本需要,全力辅助青年科研人才发展。虽然各地已经对于青年科研人才生活的基本需要给予了保障,但是面对现实中的困难,部分青年科研人才往往会放弃科研道路,选择其他收入较高的职业。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家人就医等是青年科研人才的刚性需求,可以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现实需要,针对青年科研人才的特征、类别,给予差异化的保障与支持,充分满足青年科研人才的生活基本需要,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