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矿床深部矿体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2023-11-23 11:13高亚林贺耀文赵宏斌
铜业工程 2023年5期
关键词:基性岩含矿金川

高亚林, 何 敏, 贺耀文, 李 辉, 赵宏斌, 周 涛

(1. 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 金昌 737100; 2.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金昌 737100)

金川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以下简称金川矿床)是中国最大的岩浆型铜镍(钴)多金属共伴生矿床, 也是世界第三大同类型矿床。金川矿床自1959 年被发现以来,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全方位探索, 就金川矿床的成矿背景、 岩浆源区、 岩浆演化、 成矿构造与岩浆运移动力学、 铜镍钴矿物富集机理和迁移规律、 找矿潜力等方面开展研究。如, 汤中立等[1]基于金川矿床勘查实践提出“小岩体成大矿”成矿规律和“幔源岩浆深部融离-多期脉动贯入”成矿模式; 宋谢炎等[2]提出“巨量幔源岩浆源是各类金属富集和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重要条件”和“金川矿床富集来自深部东、西部两个岩浆房”, 且提出Ⅰ、 Ⅲ矿区岩体与Ⅱ、Ⅳ矿区岩体不属同一岩带, Ⅰ矿区的南东段主岩带可能隐伏于大理岩透镜体另一侧深部的找矿新思路。

自2020 年以来, 金川公司每年对自产矿石原料的需求达1100~1200 万t, 资源耗竭速度进一步加快; 与此同时, 现有矿体因持续开采由厚变薄、逐步趋于尖灭部位, 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提高金川矿山资源保障能力迫在眉睫, 深部找矿压力陡增[3]。

由于缺乏对金川矿床深部矿体赋存规律、 矿床深边部断裂构造性质及分布特征、 构造对深部矿体改造和赋矿空间影响程度及控矿条件的研究[4], 以及含矿超基性岩体在深部与成矿期构造、成矿后构造的关系不明; 同时, 受地下采矿工程和施工场所限制, 常规找矿方法在矿山井下无法应用或应用效果不好, 缺乏适用于金川矿区深部地质找矿的综合方法和有效手段。此外, 对矿区外围地质研究程度和勘查控制程度较低, 运用找矿方法手段单一。因此, 金川矿床一直没有发现很有潜力的找矿区。

本文基于近年来地质勘探的研究成果和深部各类地质体三维空间模型的构建, 总结了金川矿床各主矿体深部最新赋存特征和矿体成因, 通过研究深部构造变化以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采用矿体变化、 构造与物化探等综合信息来预测矿体, 分析了金川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潜力, 为金川矿床找矿开阔了视野。

1 地质概况

金川矿床位于龙首山隆起构造线由东西走向变为北西走向的转折部位, 其构造特点是褶皱形态简单, 是一向南西40°倾斜的单斜构造[5]; 区域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 不少断层经多次复活, 性质复杂[6-8]。 断裂构造是矿床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断裂也是金川矿区的主要构造形式, 且断层纵横交错, 对含矿超基性岩体及各种中酸性-基性脉岩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9]。金川矿区构造运动强烈, 断裂系统主要分为三组: 1)北西向断层, 以F1、 F2为主, 该组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早期具有张扭性性质, 晚期则转变为压扭性性质; 2)北东东向断层, 以F8、 F16-1和F23为代表; 3)北东向张性断层, 以F17为代表。

金川矿区含矿超基性岩沿北西向断裂与围岩走向呈5°~10°交角侵入白家嘴子组第一段蛇纹大理岩和第二段条痕-均质混合岩, 其中近矿化地段透闪石化和透辉石化广泛, 是较好的找矿标志[10]。岩体走向NW 50°~60°, 倾向SW, 倾角为60°~70°,岩体长6.5 km, 宽20~500 m, 延伸达1000 m; 岩体被北东东向压扭性断层错段, 从西向东依次为Ⅲ,Ⅰ, Ⅱ, Ⅳ4个矿区, 见图1。

图1 金川铜镍矿床(a)地质构造简图和(b)地质及岩体分布简图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diagram of (a) Jinchuan Cu-Ni deposit; (b) Stratum and rock mass distribution diagram

2 矿体特征

金川矿床的矿体形态与含矿超基性岩体形态相似, 通常赋存于含矿超基性岩体中下部至底部(图2)。

图2 金川矿床岩体和矿体模型图(a)富矿体模型(红色); (b)富矿体和贫矿体(紫色)模; (c)贫矿体和岩体(黄色)模型; (d)富矿体、 贫矿体和岩体模型Fig.2 Model of rock-bodies and ore-bodies in Jinchuan deposit(m)(a) Model of rich ore-bodies (red);(b) Model of rich ore-bodies and poor ore-bodies(purple);(c) Model of poor ore-bodies and rock-bodies (yellow); (d) Model of rich ore-bodies, poor ore-bodies and rock-bodies

2.1 Ⅲ-1号矿体

Ⅲ-1 号矿体为Ⅲ矿区(现龙首矿西二采区)的主要矿体, 分布于超基性岩体中上部的二辉橄榄岩、 含辉橄榄岩和下部二辉橄榄岩岩相中。矿体上部均被第四系覆盖, 覆盖层厚20~50 m, 覆盖层之下为氧化矿石, 其厚约50 m。其中在Ⅲ4 行上(为整行线勘探线, 下同), 该矿体混合带最为发育, 深达234 m。

矿体分布于Ⅲ3+25(为半行线勘探线)约14 行间, 走向330°~350°, 倾向南西, 倾角一般为50°~70°, 1580 m 以上倾角较缓, 1580 m 以下逐渐变陡, 倾角可达60°~70°。矿体总长近600 m, 矿体最厚处达180 m(Ⅲ4 行), 在Ⅲ6 行厚度为75~125 m,在Ⅲ10 行厚度为42 m, 最窄处仅10 余米(Ⅲ8 行),平均厚度50 余米, 厚度变化系数为76.17%; 地表约1430 水平以贫矿为主, 在1430~740 水平逐渐出现富矿(见图3)。

图3 Ⅲ-1号矿体形态模型(a)俯视图; (b) 侧视图; (c)正视图; (d)最新矿体正视图(图中红色为富矿体、 浅黄色为贫矿体)Fig.3 Morphology model of Ⅲ-1 orebody(m)(a) Top view; (b) Side view; (c) Front view; (d) Latest front view of Ⅲ-1 orebody (red represents rich orebody,light yellow represents poor orebody)

2.2 Ⅰ-24号矿体

Ⅰ-24 号矿体为Ⅰ矿区(现龙首矿中采区)主要矿体, 也是金川矿床第三大矿体, 属熔离-贯入型硫化镍矿体, 分布于Ⅰ8~34 行的二辉橄榄岩和含辉橄榄岩及纯橄榄岩中。

近地表为似层状连续的氧化带, 主要分布在Ⅰ8~14 行和Ⅰ16~20 行, 氧化矿体向SW 倾斜, 倾角达70°以上, 向下延伸达30 m, 向下过渡为原生矿。原生硫化矿分布于Ⅰ8~32 行, 走向NW30°~40°, 长1100~1300 m, 呈巨大的似层状矿体, 宽10~200 m, 倾向SW, 倾角60°~85°; 局部有直立或反倾现象。富矿以海绵状富矿为主, 在Ⅰ10, Ⅰ12, Ⅰ14, Ⅰ16, Ⅰ22, Ⅰ24 等勘探行线较为厚大, 在Ⅰ18 和Ⅰ20 行较薄, 形成互相连接的东西两个大透镜体, 海绵状富矿石的空间形态明显受超基性岩体底部形态的控制, 在Ⅰ19~20 行之间被断层错断, 错距较小。矿体向下延伸1300 水平逐渐增厚, 1300水平以下逐渐变薄至尖灭: 尖灭点最浅为Ⅰ8 行向下延伸100 多米尖灭; Ⅰ24 行为最深尖灭点在900 水平, 矿体延伸达800 余米。另外,1160~1100 水平矿体产状在Ⅰ26 行附近发生扭转:在1100 水平以下变得不连续, 在1040 水平以下逐渐分为Ⅰ26~30行和Ⅰ21~25行两个矿段, Ⅰ26~30行矿段于1040 水平附近尖灭, Ⅰ21~25 行矿段于900水平尖灭(图4)。

图4 1100, 1040, 980和920 水平的Ⅰ-24 号矿体断面图(红色为富矿、 紫色为贫矿)Fig.4 Cross section of Ⅰ-24 orebody at levels 1100, 1040,980 and 920 from top to bottom(red represents rich orebody, purple represents poor orebody)

2.3 Ⅱ-1号矿体

Ⅱ-1 号矿体为Ⅱ矿区主要矿体之一, 也是金川矿床最大和最富的矿体, 分布于Ⅰ矿区8 行~Ⅱ矿区29 行间的岩体深部, 全长1700 m, 平均厚度98 m, 其中富矿体长约1350 m, 平均厚度达70 m。1100水平是矿体最为厚大的部位, 在Ⅰ7行的矿体厚度达70 m, 在Ⅱ2 行的厚度仅0.3 m。矿体在Ⅱ23 行附近被隐伏断层FC错开, 错距较小; 在Ⅰ4 行附近被断层F16-1错开, 错距达10 m。

矿体形态为一巨大板状体, 产状与含矿超基性岩体底盘产状基本一致, 倾向南西, 倾角30°~75°, 矿体上尖灭端倾角较缓, 向北西侧伏。矿体沿走向膨缩变化明显, 在倾斜方向上分枝现象常见于东端, 其余各剖面主要呈“透镜状”。最新勘探结果揭露, 该矿体在Ⅰ矿区5行呈柱状向下延伸最深, 倾斜长度达1100 m, 在420水平仍未尖灭。

2.4 Ⅱ-2号矿体

Ⅱ-2 号矿体为金川矿床第二大矿体, 赋存于二辉橄榄岩、 斜长二辉橄榄岩下盘。分布于Ⅱ30~56 行直至Ⅳ6 行, 全长1590 m, 平均厚度17.8 m,其中富矿长905 m, 厚41.7 m。矿体上部尖灭于1495 水平, 下部尖灭于950 水平左右。矿体呈“不规则漏斗”状, 形态比Ⅱ-1 号矿体复杂, 产状随岩体底板起伏而变化, 倾角25°~65°, 由西向东逐渐变缓。在Ⅱ39~40行之间矿体被F17断层错断, 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发生100多米位移, 在断层南东盘(上盘)矿体下降, 断层以东矿体向西倾斜。

在F17断层附近1250~1050 水平范围的Ⅱ-2 号矿体中间或上下盘位置出现多个较大规模的致密块状特富矿体(镍品位在3%以上, 一般达5%~6%), 其周边伴生穿插矿体的辉绿岩脉。

2.5 Ⅳ-1号矿体

Ⅳ-1 号矿体主要赋存于斜长二辉橄榄岩、 斜长含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下盘, 分布在Ⅳ10~26行间岩体底盘下凹地段, 沿走向长858 m, 最大斜深640 m(Ⅳ14行), 矿体厚度2~94 m(Ⅳ20行), 平均矿体厚度62 m。矿体全部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上覆盖层厚达63~138 m, 呈透镜状, 走向北西、 倾向南西, 倾角较缓约39~45°。矿体以贫矿为主(镍品位在0.3%~1.0%之间), 但最新勘查资料揭露, 在Ⅳ20行矿体中间出现厚1~3 m的致密块状特富矿。

3 矿体成因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的形成与超基性岩浆密切相关。由于其所处华北古陆西南缘, 先后经历多期较大规模的构造运动, 压应力与张应力频繁交替变化[10]。在这些脉动型构造运动作用下, 含矿矿浆从深部高压压缩区向上部低压扩容区迁移(见图5), 在应力降低并有一定储矿空间下析出成矿[11]; 之后各类含矿岩浆沿着前期岩体下盘或其与围岩接触破碎带(即所谓岩浆通道), 脉动上侵形成现有金川矿床[12]。

图5 岩浆运动示意图(箭头为流动方向)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magma movement(arrow indicates flow direction)

在岩浆早期, 由于熔离作用和重力分异作用,金属硫化物富集形成星点状、 细脉状矿石, 其产出和含矿岩相一致。在岩浆期, 富集金属硫化物的岩浆沿先期通道位置不断贯入前期岩体, 形成岩体下盘深部的主矿体, 矿石结构主要为大脉状、 海绵陨铁状; 在岩浆晚期, 更加富集金属硫化物的矿浆沿构造裂隙再次贯入, 形成晚期贯入型致密块状特富矿体; 在岩浆期后, 由于热液交代作用, 含矿热液活动形成细脉状、 稠密浸染状等交代型矿石。当两个接触岩(矿)体的物性条件相差较大时, 易形成突变界线, 如矿体与围岩之间、 贫富矿体与致密块状特富矿之间存在分明界线; 相差较小时, 贫矿体与富矿体之间通常形成渐变“过渡”界线[13-14]。

4 找矿潜力分析

通过断裂系统研究发现, 在含镍超基性岩侵入体形成之前, 矿区经受了来自北东-南西向的强压力, 出现了北西向的逆断层[15]。同时, 在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应力差影响下产生了强剪切应力, 形成了北东向和近南北向的平推断层, 两者在受力过程中由于不均衡, 使北东东向平推断裂转化为压扭型断裂, 而近南北向断裂转化为张扭性断裂, 接着相伴产生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相垂直的正断裂, 其发育程度差, 属于第三序次应力场的产物[16]。上述分析是基于对矿区主要构造和断裂性质的系统研究而得出的, 分析结果反映了金川矿床影响最大、 受力最强的构造运动应力场[17]。

构造、 应力解析对矿床深部找矿十分重要, 通常矿体及断裂大量存在雁列、 斜列构造形式。根据金川铜镍矿床不同中段平面地质图、 纵投影图、勘探线剖面图特征分析, 提出金川矿区赋矿岩体为北西向左行斜列排布[图6(a)], 其中不同矿区结合部存在断续隐伏小岩体, 矿体深部延伸具有斜列、 波状尖灭再现趋势, 由此建立找矿模型[图6(b)]。

图6 深部隐伏矿体预测图(a)水平斜列成矿预测模式; (b)垂向斜列成矿预测模式Fig.6 Prediction map of deep concealed ore-bodies(a) Horizontal oblique mineralization prediction model;(b) Vertical oblique mineralization prediction model

基于上述对金川矿床各主矿体深部赋存特征的认识和对断裂构造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 提出“研究矿体(富矿)深部延伸变化判断含矿岩浆侵位方向, 预测岩浆通道位置”, “研究断裂构造和成矿作用关系, 构造与物化探信息结合来预测潜在矿体位置”, “断裂构造是形成金川矿床重要因素,各类含矿岩浆在脉动型构造运动作用下上侵形成现有金川矿床”等思路, 并在三维模型软件中, 综合分析了深部构造变化、 矿体赋存规律、 物化探信息等[18-20], 由此推断在金川矿区深部及周边有多个成矿潜力区。

4.1 在矿体深部延伸方向找矿

4.1.1 Ⅰ矿区Ⅰ-24 号矿体上盘Ⅰ23~Ⅰ26+33行深部成矿潜力区

近期在龙首矿Ⅰ23 行、 Ⅰ24 行和Ⅰ26+33行860水平以下原Ⅰ-24号主矿体上盘深部又出现新的岩(矿)体(图7), 其超基性岩体可能在大理岩或大理岩与混合岩接触带分布, 且在局部超基性岩体中亦有一定规模的矿体存在。在该超基性岩带Ⅰ23行和Ⅰ26 行, 分别揭露到18 m 厚(富矿厚约10 m)和24.3 m 厚(富矿厚约8.3 m)的矿体, 根据矿体和岩体的厚度、 岩相初步判断, 深部矿体有一定找矿潜力。

图7 龙首矿中采区1100 水平以下(a)岩矿体模型图和(b)800 水平地质平面图(a)图中蓝色为Ⅰ-24号岩矿体, 黄色为上盘超基性岩体; (b)图中蓝色为上盘超基性岩体, 红色为矿体Fig.7 (a) Rock-body and orebody model below level 1100 and (b) geological plan at level 800 in the middle mining-area of Longshou Mine(a) blue is Ⅰ-24 ore body, yellow is hanging wall ultrabasic rock body;(b) blue is hanging wall ultrabasic rock body, and red is ore body

4.1.2 Ⅲ矿区4~12行深部成矿潜力区

近期研究认为Ⅲ-1 号矿体深部逐渐演变为深部熔离贯入型, 赋矿岩体的基性程度和Ni, Cu 元素富集程度比先期上侵的岩浆增高很多, 根据富矿形态表明岩浆为上侵运动方向[图8(a)], 且西二采区Ni/Cu 比值从上部的1.23 到深部增高至1.65, 亦可指明今后深部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位置。另外, CKⅢ06-1 钻孔揭露出619.72~621.15 m处为特富矿, 而该位置处于Ⅲ矿区10~11行主矿体上盘深部[图8(b)], 多个钻孔揭露出在Ⅲ矿区4~7行的Ⅲ-1 号矿体比地勘时更加厚大, 达到100~257 m, 且继续向下延伸, 这些均表明: Ⅲ矿区主矿体上盘的深部有多期岩浆活动, 有较大找矿潜力。

图8 Ⅲ-1号矿体(a)纵投影图和(b)侧投影图(粉色体和黄色体为贫矿, 红色体为富矿, 蓝色体为新发现矿体, 蓝线为水平标高, 绿线为钻孔轨迹)Fig.8 (a) Longitudinal projection and (b) lateral projection of Ⅲ-1 ore-body(pink body and yellow body represent poor orebody, red body is rich orebody, blue line is horizontal elevation, and green line is drilling trajectory)

4.2 沿主要断裂构造两侧找矿

4.2.1 Ⅲ~Ⅰ矿区F8断层深部成矿潜力区

F8断层位于Ⅲ~Ⅰ矿区交界部位, 为一平推逆断层, 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延伸, 倾向近东西, 倾角约78°~86°, 断层破碎带宽度15~34 m。该断层及周边在地勘时期和矿山生产时期勘探程度均较低。

近期研究表明, 在近地表至1220 水平, 含矿超基性岩体和矿体, 与F8断层紧邻, 但在1340~1220水平附近, 该断层产状由缓变陡(73°→86°)的部位, 岩(矿)体与F8断层开始分开(图9), 超基性岩体继续向下延伸, 由于地勘钻孔未能进一步钻探, 其深部产状和延伸情况不清。由于F8断层错动, 使得原始含矿超基性岩体西段向南西位移约800 m, 形成了目前Ⅰ, Ⅲ矿区主矿体赋存格局。因此, 有必要开展理论研究和工程验证, 对Ⅲ~Ⅰ矿区F8断层两侧的含矿超基性岩体潜力进行专项研究。

图9 Ⅰ矿区(a)Ⅰ32 行剖面图和(b)X=5600剖面图Fig.9 (a) Section Ⅰ32 and (b) section X=5600 of mining area I(m)

4.2.2 Ⅰ矿区5行与F16-1断层深部成矿潜力区

F16-1断层位于Ⅰ矿区3~6 行, 北西向展布, 倾向南南西, 倾角80°左右, 属压扭性左推仰冲断层, Ⅱ-1(岩)矿体西延部分在Ⅰ4 行附近被该断层错开。晚期该断层再次活动, 对岩(矿)体进行破坏, 主要表现为挤压性质。在1280~1040水平开采过程中揭露出Ⅰ矿区4~5行F16-1断层附近有大规模花岗斑岩存在, 其颜色呈黄褐色-灰褐色, 为斑状结构、 碎裂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 石英、 钾长石、 黑云母, 偶可见黑云母。

近期I-K5-5 钻孔揭露出Ⅱ-1 号矿体在Ⅰ5 行420水平仍未尖灭(图10), 目前为金川矿床深部矿体控制最深处。该处矿体紧贴F16-1断层呈类柱状体, 与Ⅰ-11 号盲矿体相似, 表明该处可能为Ⅱ-1号矿体深部岩浆通道, 这个判断还需进一步验证。

图10 Ⅱ-1号矿体西延部分垂(a)直投影图和(b)纵投影图(粉色体为Ⅱ-1号矿体, 绿色体为F16-1断层, 蓝色线为勘探线和水平标高, 绿色线为钻孔轨迹)Fig.10 (a) Vertical projection and (b) vertical projection of the western extension of Ⅱ-1 ore-body(pink body represents Ⅱ-1 ore-body, green body is F16-1 fault, blue line is exploration line and horizontaltal elevation, and green line is drilling trajectory)

4.2.3 Ⅳ矿区18~30行深部成矿潜力区

研究发现Ⅳ-1 号矿体与Ⅳ-26 号矿体产状赋存形态不一致。Ⅳ-1 号矿体向南西侧伏, 而Ⅳ-26 号矿体分布于Ⅳ矿区18~22行, 向南东侧伏, 紧贴F62断层(图11), 根据其形态和矿体延伸方向判断, 其含矿岩浆可能来自F62断层深部或者被F62断层切断。这表明在Ⅳ-1 号矿体上盘的18~30 行深部值得进一步找矿。

图11 Ⅳ-1 号矿体、 Ⅳ-26 号矿体的(a)侧投影图和(b)纵投影图(黄色为Ⅳ-1号矿体, 红色为Ⅳ-26号矿体, 绿色为F62断层, 蓝线为勘探线和水平标高)Fig.11 (a) Longitudinal projection and (b) lateral projection of Ⅳ-1 ore-body and Ⅳ-26 ore-body(yellow body represents Ⅳ-1 ore-body, red body is Ⅳ-26 ore-body, green body is F62 fault,blue line is exploration line and horizontal elevation)

4.3 构造与物化探信息相结合预测找矿

4.3.1 Ⅰ矿区8~14行F16断层两侧深部成矿潜力区

在F16断层下盘新发现矿体[21], 其与Ⅰ-11 号盲矿体相邻(见图12), 矿石铜品位相对较高, 具有岩浆后期特征(与Ⅰ-11号盲矿体相似), 而Ⅰ-11号盲矿体赋存于Ⅰ9+30~12+25行1340~1040水平范围内。

图12 Ⅰ矿区11~14 行F16 断层下盘新发现矿体模型Fig.12 Newly discovered ore-body model in the footwall of F16 fault in Line 11~14 of mining area Ⅰ(m)

Ⅰ矿区8~14 行F16断层发生转折变化, 且与Fa断层相接, 构造复杂, 属控制薄弱部位; 在F16断层下盘揭露出超基性岩体, 以及与超基性岩相关的橄榄石、 辉石蚀变产生的较大规模的蛇纹石、 绿泥石、 透辉石等矿物[5], 且超基性岩体继续向下延伸, 附近有与金川矿体成矿密切相关的大理岩, 另外, 前期瞬变磁异常为双峰特征, 异常形态为宽缓正异常。

以上分析表明, 在Ⅰ矿区8~14 行F16断层下盘的构造发生较大扭曲变化处容易形成矿体上侵就位的空间, 构造活动时可提供上侵的动力。新找到矿体与Ⅰ-11 行盲矿体关系需要查明, 含矿超基性岩体仍然向下延伸, 有必要开展工作来进一步查明。

4.3.2 F62断层以东与F1断层以南外围成矿潜力区

根据前期东湾M15 磁异常验证结果和金川矿床区域构造资料[1,10], 研究发现: 在Ⅳ矿区(F62断层)以东, 区域大断裂F1在该处发生转折或者被北东东向平推断层(如F8断层)错断; 受限于印支期的张裂正断层和燕山期北东向张裂断层、 东西向张裂综合效应, 区域F1断裂与潮水盆地走向一致[9,12], 亦表明F1断裂在此处发生较大变化。这些结果均表明F1断裂有可能被错断(见图13), 其位置可能移至北东部, 且错断距离会很大。例如, 由于F8断层错动, Ⅰ~Ⅲ矿区达800 余米, 根据近期对F1断裂追踪结果表明, 在Ⅳ矿区位置F1断裂已经向北东偏移。这些证据表明F1断裂被错断距离超过1000 m。

图13 金川矿床及外围剩余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的关系(蓝色线框为航磁异常及其编号)Fig.1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gravity anomaly and aeromagnetic magnetic anomaly in Jinchuan deposit and its peripheral areas(blue box shows the aviation magnetic anomaly and its number)

今后, 若在Ⅳ矿区(F62断层)以东找矿, 还需研究该处构造格架位置、 产状、 形态及其深部展布状况等。同时, 需分析诸如HT-4、 M15等异常特征以及深部地层与岩相等信息, 综合判断异常中心位置, 做到有的放矢, 并通过多个钻探组合来提高找矿成功率。

5 结论及建议

通过建模软件来分析金川矿床主矿体和构造的深部变化规律, 总结主矿体深部赋存特征, 从深部断裂构造变化, 以及断裂构造与成矿作用两方面同时开展深部找矿潜力预测, 为金川矿床深部找矿勘查指明了方向。具体结论如下:

1)金川矿床深部矿体赋存空间与含矿超基性岩体紧密相关, 其赋存形态与含矿超基性岩体形态相似, 通常赋存于含矿超基性岩体中下部至底部。

2)断裂构造是金川矿床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可通过“研究矿体(富矿)深部延伸变化判断含矿岩浆侵位方向, 预测岩浆通道位置” “研究断裂构造和成矿作用关系, 构造与物化探信息结合来预测潜在矿体位置”的找矿思路, 以及“花岗斑岩脉或辉绿岩脉常与深部隐伏富矿体或致密块状特富矿体密切相关”的地质认识, 来建立金川矿床深部找矿预测模型, 实施深部找矿预测。

3)采用深部构造变化、 矿体赋存规律及物探等综合信息预测方法, 分析了金川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潜力, 认为在Ⅰ矿区Ⅰ-24 号矿体上盘、Ⅰ8~14 行F16断层两侧深部、 Ⅰ5 行与F16-1断层深部、 Ⅲ~Ⅰ矿区F8断层深部、 Ⅲ矿区4~12 行深部、Ⅳ矿区18~30行深部、 F62断层以东与F1断层以南等范围仍具很大找矿潜力。

猜你喜欢
基性岩含矿金川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书法篇
大河金川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金川雪梨膏 止咳化痰好处多
吉林省通化县四棚甸子地区铜镍成矿条件浅析
新疆卡特巴阿苏金矿床含矿岩石及围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简析
河北省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含矿建造划分
西准噶尔乌尔禾早二叠世中基性岩墙群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