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成都

2023-11-23 19:16陈威敬
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40期
关键词:刘慈欣科幻成都

陈威敬

成都科幻馆。本文图/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

2023年10月18日晚,随着见证历史的“法槌”敲响,第81届也即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在位于成都郫都区的成都科幻馆正式开幕。在长达84年的历史中,这场科幻界大盛事时隔16年后第二次来到亚洲。

此次大会的主题为“共生纪元”。在中国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看来,科幻小说中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生活在尘埃之上,“科幻文学是最能够引起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国家的人们共鸣的一种题材,因为里边所描写的梦想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描写的噩梦、危机也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噩梦和危机,所以它确实是一座连接起全世界不同文化的桥梁。”

中国“首秀”,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或地区,超1200名嘉宾参会,囊括国际知名科幻作家、科幻产业大咖、科幻机构领域组织代表,更有科幻技术与前沿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专家学者莅临。在这个全球“幻迷”瞩目的聚会,中国科幻作家海漄凭小说《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科幻大会首届产业发展峰会于大会期间召开。《科幻产业成都共识》、“天问”计划、《2023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等重磅产业共识、成果正式发布。以大会为契机,中国科幻与世界交流的窗口进一步打开。“此次峰会最大的突破就在于不仅探讨文学,更去探讨以科幻文学IP为引领的产业链条,包括影视、游戏、文创、甚至科幻旅游等等。”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专职主席、成都市科幻协会副会长梁效兰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成都作为中国“科幻之都”,目前正在全力迈向世界科幻名城。这也是这座拥有4500年文明史的魅力之城想要展示的新名片。

时间回到2021年12月18日,当成都击败法国尼斯、美国孟菲斯、加拿大温尼伯,成功“申幻”的消息传回,那是许多“幻迷”梦想成真的时刻。

长期以来,世界科幻大会多于欧美国家举办。2007年,大会首次进入亚洲,在日本横滨举办,距今已16年。

成都为“申幻”专门成立了主体机构——成都市科幻协会。成都市科幻协会是全国首家市级科幻协会。梁效兰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申幻”之路出现了很多周折,但一方面得益于协会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世界科幻协会成员中有很多人,非常希望让世界科幻大会走到不同的国家和城市,推广科幻精神,“这种奔赴是双向的”。

在中国科幻圈,有一句话很流行:“成都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科幻世界》杂志的风行,科幻文学在成都兴起热潮。但很长一段时间,科幻文化在国内并未真正打开市场。

2015年,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该奖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刘慈欣因此被誉为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

以《三体》为代表的科幻文学,最初连载于《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坦言,当时他并未预料到《三体》的市场反响。连载取得成功后,《三体》才单独成书。

在刘慈欣看来,很多年前,中国科幻很大一部分的作者、作品都是从成都走向全国的,“成都在1991年就办过一次国际性科幻会议,现在世界规模最大的世界科幻大会来到成都,我认为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2023雨果奖评选委员会负责人戴夫·麦卡蒂曾经表示,一座具备“申幻”条件的城市,要有粉丝基础,要有科幻氛围,能让世界各地的科幻迷感觉到大家有相同的期待。

那么,在国内,成都“科幻之都”的评价当之无愧。

2019年11月22日,在第五届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上,根据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科幻指数报告》,成都总分超过北京、深圳,位列第一,成为2019“中国最科幻城市”。这座城市有国内最权威的科幻期刊,有国内科幻界最权威的三大奖项:银河奖、华语星云奖和未来科幻大师奖。

在与刘慈欣、何夕、韩松并称为中国科幻界“四大天王”的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看来,想争这个中国“科幻之都”名头的城市不少,比如北京、深圳,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成都的优势是均衡全面的,包括《科幻世界》、广泛的科幻迷群体、力量雄厚的科幻协会,以及一些专业从事科幻产业的公司,成都是全国最具潜力的科幻城市之一。

更多的“幻迷”,認为成都的科幻基因可以追溯到其雄厚的历史底蕴。从诠释巴蜀文化、三重宇宙观的三星堆神树,到表达古人飞天梦想的金沙太阳神鸟,再到西汉大儒扬雄发起的宇宙起源之问,数千年古蜀文明蕴含着浓厚的幻想文化色彩,科幻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事实上,成都对于科幻产业早有布局和探索,在2010年就完成了全国首个科幻产业发展研究课题,提出“中国科幻城”建设规划。

多位科幻作家在大会期间也提到,成都是一个非常多元的城市,不仅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更有现代化的一面。

借世界科幻大会契机,成都科幻馆落成正式亮相。湖畔夕照,在场馆中穿行,犹如“星际旅行”的奇幻体验。刘慈欣则给出了更科幻的评价,“在晚上,场馆就像降落在湖畔的外星飞船”。

这一极具科幻感的建筑,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杰作,名为“星云”方案——以一颗恒星为中心不断膨胀的星云,不规则多边形建筑,如同“太阳光芒”,呈放射状向不同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最长约208米,南北方向最长约251米。

科幻馆上方,提取古蜀文化中神秘古蜀之眼(金箔面具),融入“星云”屋顶造型,结合结构上的“大跨度、大悬挑、不规则、多变化”,打造古蜀、科学与科幻融合的“自由、扩散、无界”未来建筑形象。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吉祥物“科梦”。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开幕式上,演员们表演节目《揽星》。

顶尖场馆奉上高格活动。为期5天的世界科幻大会圍绕“共生纪元”主题,开展包括开闭幕式、雨果奖评选、主题展、主题沙龙、事务会议等大会主体活动,和全民共享“科幻季”“城市游”等文化活动。

据介绍,此次大会举行了2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沙龙,涵盖“科幻与文学”“科幻与艺术”“科幻与影视”“科幻与游戏动漫”“科幻与学术”“科幻与科技”“科幻与未来”“科幻与产业”等多个领域,为全球幻迷提供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平台。

除科幻文学大家和影视大咖外,还有近百名科幻技术与前沿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专家学者莅临本次大会,包括在科学与科幻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的物理学家、太空专家、德国畅销科幻作家布兰登·莫里斯,中国科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继,中国科学家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三体》科学顾问魏红祥等。

大会的重头戏,莫过于有着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颁奖典礼。这是有史以来非英语会员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

备受关注的本届雨果奖奖杯底座在18日的开幕式上揭晓——一只从时空虫洞探出头来的熊猫,呆萌可爱、懵懂好奇,仰望着火箭向未来招手。这是中国文化元素第一次出现在雨果奖奖杯底座上。

10月21日晚,最受瞩目的“最佳长篇小说”颁给了美国科幻作家T.金费舍(T. Kingfisher)的作品《荨麻和骨头(Nettle & Bone)》。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中国科幻力量在今年的雨果奖中表现抢眼。科幻作家海漄的小说《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科幻艺术家赵恩哲获“最佳职业艺术家”;科幻粉丝杂志《零重力报》获“最佳粉丝杂志”。此外,尼日利亚裔、波兰裔作家的身影也出现获奖名单中。

当晚为“最佳短中篇小说”荣誉颁奖的嘉宾,正是2015年凭借《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的中国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60后”的刘慈欣将奖杯交到“90后”的海漄手中。

海漄在颁奖后的采访中表示,成都是他的精神故乡。“像我们这一批科幻迷、科幻作者,可能都是从成都的科幻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成都对我来说一直就是一个很向往的地方。”

10月21日晚,科幻作家海漄的小说《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刘慈欣为他颁奖。

据官方资料,海漄于2022年发表的《时空画师》,灵感来自于《千里江山图》作者、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人生经历。小说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以及“当时”的朝野权力斗争故事,将最近几年很热的“在故宫修文物”的话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科幻相结合。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虽然雨果奖的规则中并不排斥其他语言的作品提名或得奖,但实践中,比如《三体》,也是在翻译成英文之后才得以获奖。

据悉,本届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尊重规则的基础之上,向世界科幻协会工作人员肯定非英文作品的提名。今年是第一次有中文作品进入提名。

近年来,中国科幻长篇小说的海外“能见度”越来越高,刘慈欣的《三体》在全球的销量截至去年达到了2900万册,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介绍,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00篇以上的科幻作品被输出到海外。

《科幻世界》主编拉兹则表示,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期待着从中国的科幻作品中,了解中国人的未来观、世界观。

“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已扑面而来。”刘慈欣曾如此形容科技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巨变。

在刘慈欣看来,科技的发展并没有消磨人们对未来的好奇心,反而使人们对未来更向往更好奇了,“因为科技让我们现在的时代充满未来感”。

早在100多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便开始有了恢弘的科学幻想。我国最早倡导科幻小说的两位作家,正是鲁迅与梁启超。那时,科幻小说被认为具有“开民智”的启蒙意义。

随着近年来科技领域的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相信,那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可能会实现。当我们谈论科幻,一定会谈论到科学。如今,科幻也被视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途径。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中国科幻界“四大天王”之一的何夕看来,科幻的底层逻辑是科技。当下,科幻有可能担负更崇高的历史使命。

“如今我国正处于第三次科幻文化的浪潮之中,在这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受着科幻文化的熏陶,他们的科学素养、科技眼光、对科幻的热爱,对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一定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他表示。

刘慈欣也对科幻的现实意义予以高度期待,“一位历史学家说过,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创建文明、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能用想象力创造出我们现实中所没有的世界”。

2019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热搜中破天荒出现了一系列物理学名词——“核聚变”“太阳氢闪”“洛希极限”……在科幻电影的热度之下,科学的冷知识也跟着受到更多关注。

多位科普工作者谈到,科幻,尤其是基于科学的“硬科幻”,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火种”。

今年9月,2023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科幻季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举行。启动仪式以科普为钥,启科幻之门,设置了科幻启迪想象、科幻照进现实、科幻筑梦未来三大篇章。

官方资料显示,成都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从2018年的10.5%提升到2022年的15.9%,全市18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此次大会期间,与“科幻教育”相关的沙龙同样备受关注。《中国新闻周刊》在现场注意到,许多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组织或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成都科幻馆。

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了877.5亿元。

但在吴岩看来,这仍不算一个很大的盘子,不过却是一个值得乐观的产业,因为“增长速度快,平均一年就会增长一百多亿,哪怕是中间几年有着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

此次大会期间,世界科幻大会首届产业发展峰会盛大召开,可以视为是对“乐观”的印证。在会上,《科幻产业成都共识》、“天问”计划、《2023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等重磅产业共识、成果正式发布。

作为峰会最受关注的环节,科幻产业项目集中签约,21个签约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从产业形态上来看,既有能打造科幻电影、科幻公园、科幻沉浸式体验等成熟业态的头部公司,也有瞄准情景剧、游戏、元宇宙等新业态新赛道,进军场景消费的新力量,甚至布局了不少的科幻IP开发孵化项目、科幻文创基金等产业要素服务平台。此外,最新的“成都科幻产业机会清单”释放出40个重大机遇,涵盖了成都本地科幻产业领域最为重要的载体及市场主体,总投资额约为380亿元。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现场发布了《2023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成都积极推动科幻创意生态构建,科幻赋能和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式提升,在文学、游戏、影视、衍生品、文旅、装备制造六大重点领域表现抢眼。陈玲指出,成都科幻产业总体呈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六大重点领域竞相发展。

据她介绍,2018年至2022年,成都科幻产业总营收为1276.32亿元,年均增长率19.11%,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成都科幻产业营收200.18亿元,占全国22.81%,同比增长13.32%,高于全国5.77%的增速,稳居中国城市科幻产业发展第一方阵。

据了解,往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一些小型沙龙中也会探讨产业相关的问题,但像本次大會这样大规模、系统性地讨论,甚至形成产业的共识,还是首次。此次峰会最大的突破就在于不仅探讨文学,更去探讨以科幻文学IP为引领的产业链条,包括影视、游戏、文创甚至科幻旅游等等。

10月22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闭幕式上的地球光影特效。

本·亚洛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闭幕式现场。

此次产业发展峰会吸引了500余名科幻界的专家、作家、学者、行业从业者参会,既有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洛,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荣誉主宾、科幻作家刘慈欣等科幻“大咖”,也有意大利知名独立出版人弗朗西斯科·沃尔索、全球顶级视觉特效团队维塔工作室创始人理查德·泰勒等科幻产业中的国际知名专家和领军人物。

“因为时代和产业的发展,让昨天的想象在今天能够以更多更现代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这也让我自己对科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刘慈欣在峰会上说。

何夕则表示,曾几何时大家都是用爱发电,“虽然说用爱发电很环保,但是它的产能是有限的,而现在我们通过这种产业化的方式,社会各界的资源进入科幻领域,关注科幻,我想未来科幻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光明。”

本·亚洛也对这股热潮予以高度评价,“如果你看到新的电影,你会发现它可能其中就有科幻的元素,如果你看到一个全新的电视剧的评分持续上升,也可能这个也是科幻的电视剧,如果你在纽约时代的畅销榜上面看到最佳畅销书,它可能也是一本新的科幻小说。”

谈到“天问”计划,据梁效兰介绍,本·亚洛、戴夫·麦卡蒂在第一次看到“天问”计划后,就表现出了兴趣,希望该计划能成为世界科幻大会的一部分。她解释称,天问的名称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成都市科幻协会与中国作协达成一致,推出天问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按照产业的逻辑来设计这个计划,除鼓励新锐、青年作家创作之外,影视、游戏等等都会被纳入天问奖的规划之中,该奖项到时会在成都长久落地。同时举行一系列跟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活动,并在世界科幻大会上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探讨等。”

多位专家在峰会上表示,科幻产业有着极具想象力的产业体量。大家一致认为,科幻产业的风口已经到来了,企业、资本都在争相聚集,产业主体的活力正在加速迸发。相信,接下来科幻产业会呈井喷式发展。

猜你喜欢
刘慈欣科幻成都
刘慈欣素描头像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