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国,王晓博,潘其鹏,张昌盛,王文举,乔杨,朱卉敏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微创外科,河南郑州 450016]
Kümmell 病(Kümmell's disease,KD) 最早是1985年由德国外科医生Hermann Kümmell 提出的,故而命名[1]。KD 又称椎体缺血性骨坏死或迟发性椎体塌陷,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 的迟发并发症,主要特征为轻微外伤后导致胸腰部椎体疼痛,经数月乃至数年的无症状期后,在无外伤史的情况下同一部位再次出现疼痛,且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逐渐发展成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2]。其典型的非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是椎体内真空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即椎体内形成了囊腔[3]。KD 的患病人群以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为主,好发部位与OVCF 好发部位相同,即胸腰椎交界节段椎体,其发生率占OVCF 患者的7%~37%,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该数据将持续保持较高水平[4,5]。
Steel 根据MRI 及临床症状的不同表现,将KD分为3 期:I 期,椎体高度压缩<20%,且没有邻近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I 期,椎体高度压缩≥20%,合并邻近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此期易发生继发性骨折;III期,出现椎体后方破裂,并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6]。I 期和II 期的KD 目前在临床上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然而,PVP 手术经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主要是骨水泥移位和伤椎再次塌陷[7]。因此,为了增强伤椎整体骨质,防止椎体再次塌陷,并稳定骨水泥防止其发生移位,本课题组根据以往大量手术经验,总结了一种穿刺和注射骨水泥的方法——囊壁穿刺法,即经皮单侧椎弓根经囊壁穿刺椎体成形术。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经皮单侧椎弓根经囊壁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I、II 期KD 的临床疗效,对该手术方法进行评价,以期减少PVP 手术的并发症,并对该技术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纳入标准:(1)KD 诊断明确;(2)根据Steel等提出的KD 分期为I 或II 期;(3)年龄60~90 岁;(4)单个椎体病变,责任椎体为T10~L3;(5)采用经皮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6)骨密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T 值≤-2.5。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脊柱疾病,如脊柱畸形或强直性脊柱炎;(2)脊柱原发肿瘤或转移瘤、脊柱结核、脊柱感染等导致的病理性骨折;(3)既往有脊柱手术史;(4)病历资料不完整或失访患者。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在本科行PVP 术治疗的KD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 例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本研究,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 例行经皮单侧椎弓根经囊壁穿刺椎体成形术(囊壁组),26 例行经皮单侧椎弓根囊内穿刺椎体成形术(囊内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分型和伤椎部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名医师进行操作,术前均进行精准的CT 测量。患者均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使脊柱处于过伸状态,透视定位病椎平面,进行局部麻醉后,于病椎左侧进行穿刺,透视确认位置良好。
囊壁组:将穿刺针经过椎弓根通道指向椎体内裂隙上壁或下壁处刺入,依次更换工作套管。调制骨水泥呈黏稠状,在骨水泥拉丝后期,经通道将骨水泥缓慢注入椎体内。观察骨水泥弥散状态,达到较好效果后,在骨水泥硬化前将套筒取出,并行无菌敷料包扎。囊壁穿刺法有3 种穿刺方法,分别为:近囊壁穿刺、囊内至囊外穿刺和囊外至囊内穿刺。根据囊变区在椎体内的位置以及与椎弓根的关系,来选择不同的囊壁穿刺法。近囊壁穿刺法是直接将针头穿刺到囊变区上壁或下壁区域;囊内至囊外穿刺是将针头先穿刺到囊变区,再继续进针穿刺出对侧囊壁到椎体骨上;囊外至囊内穿刺是囊变区比较远,先将针头穿刺到椎体骨内,以穿刺到较多骨质为宜,再继续进针穿刺到囊内。
囊内组:操作同囊壁穿刺法。不同点在于,以最近的距离将穿刺针经过椎弓根通道穿刺到椎体裂隙内,穿刺通道经过的松质骨较少。
术后处理:两组患者的术后处理方法相同。卧床24 h 后佩戴腰背部护具下地活动,同时给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并进行适量的腰背部功能锻炼。无特殊情况下,术后第3 d 办理出院。
记录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首次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早期并发症。采用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学检查,测量脊柱后凸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中线高度。记录患者术后伤椎再次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时间点单因素方差分析;资料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6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透视见囊壁组发生骨水泥渗漏5 例,其中椎旁渗漏4 例,椎间盘渗漏1 例;囊内组发生骨水泥渗漏4 例,其中椎旁渗漏3 例,椎间盘渗漏1 例,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或脊髓受压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渗漏率、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壁组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多于囊内组(P<0.05)。术后疼痛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创面均愈合良好,无创面延迟愈合、伤口感染、血肿等情况发生。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患者均获随访12~24 个月,平均(17.4±2.4)个月。随访过程中,囊壁组无椎体再次骨折,而囊内组2例(7.7%)出现再次骨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2 例均再次行PVP 手术后腰痛症状缓解。两组患者随访结果见表3,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随访资料(±s)与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ollow-up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两组患者随访资料(±s)与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ollow-up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指标完全负重活动时间(d)腰痛VAS 评分(分)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P 值ODI 评分(%)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P 值囊壁组(n=30)5.8±0.7囊内组(n=26)5.7±0.7 P 值0.808 7.1±0.7 2.9±0.9 1.1±0.7<0.001 0.516 0.560 0.428 7.0±0.9 2.8±0.8 1.3±0.9<0.001 65.6±4.5 31.0±6.3 22.9±4.1<0.001 64.9±4.2 29.7±5.4 24.2±4.3<0.001 0.542 0.436 0.286
末次随访时,囊壁组30 例患者均可正常行走,无跛行;26 例患者均无疼痛症状,4 例活动时有轻微腰痛;27 例患者弯腰活动正常,3 例轻度受限。囊内组26 例患者中,25 例可正常行走,1 例有跛行表现;23 例无疼痛症状,3 例活动时有轻微腰痛;24例患者弯腰活动正常,2 例轻度受限。
两组影像测量结果见表4。两组患者术后3 d 及末次随访时,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和中线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囊内组伤椎前缘高度末次随访比术后3 d 时显著减小(P<0.05)。两组患者术前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和中线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及末次随访时,囊壁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囊内组(P<0.05)。典型病例见图1、2。
图1 患者,女,66 岁,L1椎体Kümmell 病。1a:术前CT 矢状位影像提示L1椎体内可见“裂隙征”;1b~1d:术中囊壁穿刺法操作透视图,可见骨水泥填充于上、下囊壁,向囊内弥散;1e:末次随访时侧位DR 提示骨水泥未发生明显移位,椎体高度维持良好。Figure 1.A 66-year-old female with Kümmell's disease of L1 vertebra.1a:Preoperative sagittal CT images indicated "fissure sign" of L1.1b~1d: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ic view of cyst-wall puncture,bone cement was filled in the upper and lower cyst walls,dispersed into the cyst.1e:At the last follow-up,the lateral DR image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displacement of bone cement and the vertebral height was well maintained.
图2 患者,男,74 岁,L2 椎体Kümmell 病。2a:术前CT 矢状位影像提示L2 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内可见“裂隙征”;2b~2d:术中囊内穿刺法操作透视图,可见骨水泥逐渐填充于囊内,椎体高度有适当增高;2e:末次随访时侧位DR 提示骨水泥未发生明显移位,椎体高度维持尚可。Figure 2.A 74-year-old male with Kümmell's disease of L2 vertebra.2a:Preoperative sagittal CT images showed compression fracture of L2 vertebra with "fissure sign".2b~2d:The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ic view of intracystic puncture showed that the bone cement was gradually filled in the cyst and the vertebral height was increased appropriately.2e:At the last follow-up,the lateral DR image Indicated that the bone cement had not shift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vertebral height was maintained properly.
表4 两组患者影像资料与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imaging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目前,I 期和II 期的KD 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KP)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均较理想[8~10]。据文献报道,PKP 与PVP 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缓解疼痛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11,12];而PVP 比PKP 更省时、更经济,适合有较低骨水泥渗漏风险的I 期和II 期的KD 患者[13]。因为PKP 手术球囊扩张后,会进一步破坏椎骨的完整性、增加裂缝的数量,可能会增加骨水泥渗漏的风险[14],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椎体严重压缩但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III 期KD 患者,更推荐PVP 手术治疗[15]。针对各种原因抗拒手术或者身体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抗骨质疏松和功能锻炼的综合替代疗法,部分KD 患者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16]。相比之下,单侧穿刺的PVP 手术更省时、更经济,被认为是更具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17,18]。
常规的PVP 手术是将穿刺针刺入到囊内,通过注射骨水泥将囊内进行填充,但是该手术方法经常出现一些并发症:(1)囊壁硬化带阻挡骨水泥分布,致囊内外刚度差过大,远期囊外骨质易发生再骨折,约3.2%的PVP 患者术后会出现椎体再次塌陷[19];(2)骨水泥与周围囊壁不具有生物相容性,粘合不牢固,在长期生物力学作用下,骨水泥整体移位入周围骨质内或腹膜后等,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0]。因此,骨水泥分布不均和发生移位是PVP 术后的常见问题。使骨水泥在椎体内进行较合理的分布,可以减少骨水泥发生移位的风险。Qin 等[21]通过PVP 两次骨水泥连续注射方法,先用高黏度的骨水泥填充囊内,再用拉丝初期的低黏度骨水泥缓慢注射,以覆盖之前的骨水泥团块,同时适当渗入到周围骨小梁中,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手术经验,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骨水泥分布特点是:(1)囊内充填饱满不留死角,使得骨水泥充满囊变区,形成没有“漏洞”的稳固结构;(2)同时灌注进囊外的骨组织中,与周围骨小梁充分密切接触,形成“左右逢源、前呼后拥、顶天立地”之势;(3)囊内外骨水泥呈“铆钉样”一体结构,使囊内的骨水泥比较稳固地扎根在椎体内,这样不易发生移位。骨水泥发生移位在既往文献中比较常见,唐永超等[22]通过采用PVP 治疗32 例无神经症状的KD 患者,随访2年后发现,8例患者的骨水泥团块周围出现了透亮带,6 例发生了移位或碎裂。良好的穿刺技巧可以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本团队在进行实际手术操作中发现,囊内穿刺法仅容易填充囊变区,受囊变区的限制,周围骨质不易得到骨水泥的渗入;而远囊壁穿刺的方法,仅少量骨水泥能进入到囊变区,不容易将骨水泥完全填充囊变区,故而提出了“囊壁穿刺法”,可兼顾囊变区和囊外区域,实现“精准打击”。注射水泥要将囊内完全充填,不留死角,囊外骨质内要有良好的水泥分布,并与囊内水泥连接。
本研究结果显示,囊壁穿刺法比囊内穿刺法术中透视次数多,但前者骨水泥注入量比后者多,骨水泥分布的区域更均匀;两种穿刺方法的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较好地改善疼痛症状和功能恢复,纠正椎体压缩变形和脊柱后凸畸形,但纠正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并且囊内穿刺组随访期间有2 例发生伤椎再骨折,说明囊壁穿刺法能更好地保持椎体术后形态的稳定,可能与囊壁组骨水泥注入量更多和分布更均匀有关。
综上所述,经皮单侧椎弓根经囊壁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I、II 期KD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并且远期效果较稳定。本研究为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临床结论尚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