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菌草又叫“幸福草”,在培育食用菌、药用菌和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真正被人重视和利用,得益于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林占熺。
图1 林占熺(图/《新京报》)
1968年,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毕业,3年后来到福建三明的真菌研究所专门研究食用菌的培育和生产。那时,林占熺就发现,蘑菇种得越多,消耗的木材就越多,造成的毁林事件就越多,“菌林矛盾”日益突出。忧心忡忡的他开始琢磨“林木栽培香菇”的替代方案。
1983年,林占熺前往闽西考察,汀江上游一带的荒凉情景令他震惊。生态恶化和贫穷落后两大难题纠缠不休,保护森林资源、“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想法在林占熺的脑海中愈发强烈。
怀着这一想法,40岁的林占熺毅然放弃行政工作来到福州,向福建农学院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立实验室,并借来仪器、设备,专门研究“以草代木”培育食用菌的技术。
林占熺首先要突破的是选择能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种。经过一番综合观察、论证,最终林占熺将芒萁确定为代木的首选。1986年的一天晚上,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的香菇在试验瓶中诞生了。“当时,我热泪盈眶。”林占熺说。
经过不懈努力,林占熺最终培养出45种菌草植物,能满足55种食用菌的栽培需求,菌草技术终于诞生了!
1997年5月,林占熺被委派带队前往宁夏扶贫。他和工作队员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来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推广菌草技术。那时彭阳县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林占熺担心其影响食用菌生长,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为了方便夜晚起来查看菇棚的温度变化,他和工作队员不怕困难,住在了菇棚里。
半年后,林占熺用作物秸秆栽培香菇、平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但当地农民大多半信半疑。林占熺选了27个示范户,手把手教他们种蘑菇,这些农户当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
翌年,林占熺又带着技术员来到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永宁县闽宁村。这里规划建设中的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正等着他指点迷津。
在林占熺的率先垂范下,团队不住宾馆,而是进村驻户,住菇棚,一对一进行指导。闽宁村第一次种植菌草,亩产鲜草十二吨。
在国内获得良好反响后,1995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将菌草技术作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培训项目。
1996年,林占熺团队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推广菌草技术。那时当地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技术推广困难重重。但林占熺没有退却,他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利用当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带动当地人脱贫致富。
图2 林占熺介绍菌草技术与产业(图/央广网)
巴布亚新几内亚经验成为样板,菌草又乘风破浪到达卢旺达、南非、莱索托、斐济等国。截至2019年9月,菌草技术外援项目已为107个国家培训学员7951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南非、厄立特里亚等13个国家建起了菌草技术培训示范中心和基地。
如今,林占熺仍活跃在田间地头,一方面竭力通过菌草技术促进各地的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切实提高各地的农业产值;另一方面通过菌草技术改变当地土壤沙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困境,身体力行地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调统一。
名师点拨
林占熺,一腔赤诚,满怀忠心,身怀济天下苍生之志,舍小我,顾大我,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不畏风霜雨雪。他从中国实际出发,脚踏大地,解决“菌林矛盾”——“以草代木培菌菇”。
写作中,本篇素材可借鉴的地方有:
1.拼搏奋进的精神
林占熺怀揣梦想,对未来不设限,顶住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命精神,昼夜耕耘,致力于研究菌草技术。
2.胸怀天下的精神
林占熺不以闽宁为限,足迹遍布老少边区,让一丛丛菌草绽放,将丰收的幸福和喜悦传递到了祖国各处。他以“赤心系乡土,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仅为祖国人民的脱贫付出努力,更为世界人民脱贫作出巨大贡献。
—— 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 高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