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坤华 敖元富 黎春秀 曹乾大(四川省富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前,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依然是国家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手段,基层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管理作为强制免疫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采取有效措施,筑牢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管理的根基,才能更好地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1.疫苗仓储运输及管理不规范。一些地方在重大动物疾病强制性免疫疫苗的疫苗运送和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影响了强制免疫工作的推进。一是冷链车辆保障不够。除发达地区和交通便利地区之外,仅少数的县(市、区)级动物防疫主管部门配备了疫苗运送专用冷藏车。二是疫苗转运不规范。通常做法是由生产商直接通过冷藏车运送疫苗至县(市、区)疫苗管理机构仓库统一保管,随后再通知各乡镇(街道)自行领取,在到乡镇级的过程中普遍做不到全程冷链运输,转运不规范导致疫苗质量下降。三是基层冷链系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由于动物防疫疫苗等物资没有设置专人管理或专管人员业务水平不足,导致冷链系统管理不规范,容易造成疫苗失效。
2.疫苗有效利用率较低。目前较多地区对于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的有效利用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是上报需求与实际免疫量出现偏差。个别地方在统计上报强制免疫疫苗需求量计划未通过实际调查、精准摸排,以上年度养殖存栏量估算,造成上报计划与实际需求量偏差较大,直接影响疫苗利用率和群体免疫质量。二是存在过量领取和浪费现象。强制免疫疫苗是政府采购、免费提供,不少养殖场户及其防疫人员在领取疫苗时会抱有“宁多勿少”的错误思想,未及时用完导致冗余疫苗过期,造成资源浪费。三是部分疫苗生产、采购规格不合理。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采取大剂量包装,采购了大剂量包装的制品就意味着包装一旦拆开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内使用完,否则就会失效,造成疫苗浪费。
3.疫苗使用操作不规范。疫苗注射的规范性与否直接影响到疫苗的实际免疫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地方的村级防疫人员和养殖户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动物疫苗的性质、注意事项等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保障疫苗注射的规范性。比如,免疫时过量注射疫苗,部分养殖户片面的认为注射多倍剂量的动物疫苗可以使防疫效果倍增,于是采取高剂量注射动物疫苗,反而容易造成局部炎症,并且加大了动物疫病毒株传播的可能性。另外,接种剂量不足的问题也较突出,一些防疫员因操作不规范,免疫时注射剂量不足,一些养殖户因为担心接种疫苗会引发副作用而私自减少疫苗接种量等,最终导致免疫达不到预期效果,无法建立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
1.加强疫苗仓储运输及防疫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全过程冷链系统设施建设。在县(市、区)配置专用车辆,有条件的配齐至乡镇一级,通过专用车辆运送动物疫苗,保障疫苗冷链配送需求。修缮和改扩建疫苗储藏冷库,配足储存疫苗所需的冰箱、冷藏柜等设备,确保能满足疫苗储存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疫苗冷链温度监测、监控系统,配置自动报警、冷库温度自动调节及自动打印温度等设施设备,配备应急电源。将冷链系统日常运转维持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保障冷链系统正常有序运行。村级防疫人员足额配备便携式冷藏箱、冷藏包并适时更新,加装冰袋,必要时配备小型专用冰箱,便于防疫员储存和使用疫苗。二是提升疫苗管理队伍从业能力。做好动物疫病防控人才储备,优化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加强思想建设,统一提高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让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疫苗管理环节的至关重要性。对仓库管理员、疫苗专管及疫苗使用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培训,使其熟悉掌握疫苗性质、保存运输和使用注意事项,不断提升业务工作能力。三是加强村级防疫队伍建设。充分保障村级防疫队伍工作所需经费,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酌情提高村级防疫员福利待遇。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增长机制,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保障工作条件,充分调动村级防疫员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疫苗免疫注射过程中的使用效率。加强培训力度,让村级防疫员牢记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掌握相关禁忌事项及应急处理措施。四是加强动物防疫队伍监管。制定监管措施和考核办法,督促防疫员履职尽责、严格规范保管和注射疫苗,杜绝动物防疫工作中“打空针”“走过场”等行为。五是建立废弃疫苗及空瓶回收制度。根据下发疫苗数量,足量回收疫苗空瓶及废弃疫苗,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防止废弃疫苗、空瓶随意处置现象发生。
2.健全动物疫苗监管体系。动物疫苗等物资管理安全责任重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部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着力围绕提高使用效率,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疫情,研究建立更完善的动物疫苗管理体系,推进全流程全链条精准监管,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一是加强对生产商、销售商的监管。严格考核疫苗生产商资质,规范疫苗审批签发管理流程,提高技术标准和抽检要求,每批疫苗的生产、检验、包装等应准确、详实记录,实行无缝监控、监管,全过程遏制企业违规行为。可探索引入优质的第三方监管机构,扩大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媒体和公众等社会主体参与兽用药品安全监管的覆盖面,加大动物疫苗生产监管,健全检验监管机构基础设施,配置专业人员,对动物疫苗产品上市前后开展全过程周期的跟踪检查。二是加强对运输、保管环节的监管。完善常态化督导措施,督促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是否依职责履行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动物疫苗专人专管、专库专管,重点检查冷链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全过程温度是否符合要求。一般灭活疫苗储运时温度应该保持在2~8℃,冻干苗贮存环境的温度则应降到零下18℃以下。三是加强申报、领用、回收处理环节监管。健全重大动物强制免疫计划上报监管制度,督促基层动物疫病防控部门提前谋划,充分开展需求调查,确保制定的重大动物强制免疫计划与辖区内畜禽实际饲养量和疫苗需求量相匹配。严格规范疫苗领用程序,发放人员要根据使用计划按照“先短期后长期”“同批次先入先出”程序发放(特殊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拨),领取人员必须配置相应的冷藏设备,同时督促建立真实、完整的台账资料,签字盖章确认后留档备查。切实抓好过期疫苗、空瓶回收处理工作,制定过期疫苗、空瓶回收管理办法,设立专项经费,将回收处理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督查检查,落实奖惩制度。
3.完善动物疫苗供货商售后服务体系。做好动物疫苗产品售后服务是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责。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疫苗生产、销售企业建立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引导生产、销售企业树立全心全意为养殖场户服务的意识,把动物疫苗售后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企业要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对接,派遣专业技术人员配合指导相关部门运输、管理、使用疫苗,可组织乡镇防疫员、养殖场户人员开展疫苗管理和免疫技术培训,对疫苗使用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回访,及时帮助养殖场户解决实际问题。支持疫苗生产企业建立健全废弃疫苗、空瓶回收处理体系,形成从疫苗生产到疫苗废弃物回收全过程闭环。相关部门对回收工作要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健全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对在废弃疫苗回收处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倾斜,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推广,推动疫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疫苗空瓶资源化利用。
4.积极推进“先打后补”。先打后补的一大优势是养殖业主可要求供货商将生物制品直接采用冷链运送到场,避免了县(市、区)至乡镇(街道)再到场这之间疫苗运输、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积极推动“先打后补”,大力引导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自行采购动物疫苗,由驻场兽医技术人员按规定程序对饲养的畜禽自行开展免疫,同时鼓励养殖场通过第三方服务主体免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免疫,是今后免疫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充分运用和依靠“牧运通”“智慧动监”等网络信息系统推动实现工作网络化,简化申请和审核手续,将免疫畜禽存栏、免疫注射、疫苗管理等工作落实落细。通过相关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标准发放政府补贴,最终实现规模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自主申报、在线审核、直补到户”目标,进一步提高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动物疫苗的管理和使用效率,提升免疫质量。
在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过程中,动物疫苗作为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生物制品,是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前提条件,更是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必要保障。动物疫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较为明显的时效性,在疫苗生产、配送和保管等流程上对生物安全条件有着很高要求,如果在动物疫苗生产、储存、领用和废弃苗回收处置等任何环节上出现问题,均可能导致畜禽群体免疫效果下降,进而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造成较大威胁,甚至引发动物疫情和生物安全事故,对从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畜牧业生产发展造成严重危害。采取加强疫苗运输及保管能力建设、健全动物疫苗监管体系、完善动物疫苗供货商售后服务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先打后补”等有力举措,推动基层强制免疫疫苗的规范储存和高效利用,进一步确保免疫质量、提高免疫效果、提升社会效益,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贡献防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