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数据深挖,评估将为学科建设提供更明确的方向,管理更有的放矢。
“提供一流的科研平台、创新的学术氛围,一同从优秀走向卓越。”
时至现今,两年有余,一则《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博士后”支持计划全球招募公告》仍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官网新闻频道置顶。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23年9月中旬的一天,走在医院初秋的院区甬道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一院”)副院长于家傲告诉本刊记者,无论是规模化发展阶段,还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学科建设始终是医院发展之魂,人才始终是学科做强的根本。而做强学科的宗旨,则是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患者的诊疗福祉。
“学科攻坚永远在路上。”在于家傲看来,医院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医院上下持续破除阻力,负重前行。他介绍,近年来,与共和国同龄的吉大一院管理团队矢志学科建设,大力推动学科诊疗能力跃升。在此过程中,更早关注到学科发展与医院管理体系创新、亚专科建设,以及医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密切关系。
“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建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规划体系和学科管理体系。”于家傲表示,打造相关体系的前提是,掌握学科技术的成熟程度,人员梯队是否完善,学科规模、基础研究的厚度,以及周边资源的配备和相似学科的布局。
他举例,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30余年间,多数医院的心内科发展,仍处于冠脉介入技术突破这一周期,医院的优质资源汇聚于技术,以冠脉手术例数和介入床位数等为宣传手段,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而当下,这一学科应进入多学科融合、多项技术相匹配、诊疗过程涵盖早期急救和后期康复的新阶段,实行多学科串联的综合诊疗新模式。
“如果说各医院之间有比拼的话,最后拼的就是诊疗模式。”于家傲介绍,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要“仰视”,也要“俯视”:抬头,可看到学科群,再仰视,看到的是医院整体的发展规划;俯视,则将看到亚专科建设和人才梯队的培养。
为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吉大一院于2022年3月确立了“学科特区”建设战略。主要思路是,从学科原点出发,对学科现状进行分析,进行阶段定位,不断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2022年8月24日,医院印发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学科特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其中指出,为加强“十四五”时期医院临床学科建设,突破临床关键性诊治技术瓶颈,提高疾病诊治能力和水平,提升学科学术地位,增强医院全国影响力,促进医院科学、可持续、高水平发展,医院决定设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学科特区建设项目,打造标志性的疾病诊疗团队,建立起相互支撑的战略性学科群发展体系,形成全国知名的学科品牌。
项目将采取分层次建设、全过程管理、动态资助的方式进行。根据各学科发展情况,不定期遴选建设项目,即成熟一个学科,建设一个项目,根据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布局等特点,设定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潜力学科三个层次,对各层次在人才梯队、关键性创新技术开展、临床基础研究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项目建设周期为4年,定期考核。
其中,高峰学科,旨在打造系列疾病诊治水平全国领先的学科/学科群;高原学科,旨在塑造重大疾病诊治水平国内一流、东北区域领先的临床学科;潜力学科提升目标,旨在形成关键性技术突破,有区域诊疗特色,有望成为高峰、高原学科项目的临床学科。
以何确定以上“学科特区”?
“第一步,就是进行学科评估。”于家傲强调,近年来,很多医院在做学科规划时会习惯性地避重就轻,或强调学科规模,或强调基础研究,“走老路”;而吉大一院的战略,则是先评估,为每个学科做周期性、清晰的定位,赋予学科明确的任务。
学科评估的意义几何?于家傲表示,评估可将以往对学科的主观印象和“模糊”的成果,转变为清晰的数据;在数据支撑下,学科发展方向也将更为明确,管理更加有的放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举可同时改变部分学科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或盲目陶醉,或妄自菲薄的心态,确定自身明确的位置。
基于评价结果,医院进行医疗资源更合理分配,对病种、手术和学科的结构化调整过程,也会更为顺畅。
早于学科特区《管理办法》出炉,医院在2022年年初便启动了学科评估工作。在于家傲看来,这一工作将为学科特区遴选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各科室的工作规划与发展提供抓手。
评估工作的基础,是抽取包括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和满意度4大维度在内的绩效国考监测多项指标,总分设定为400分。
“这一评估的模式和抓手设定是否因地制宜,是否科学有效至关重要。”于家傲表示,在进行学科评估架构的最初,难点在于设定参数:既要保证参数客观,也不能“大而全”。因为如果指标太多,会让执行者无所适从。
最终,参数设定为44个;其所涉及的角度和内容,分为以下数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因为这是“红线”;第二层次对应“国考”要求和医保改革要求,须有利于科室持续保持精益运营;第三层次目标在于推进学科往深处走,实现亚专业进一步细分;第四层次要求科室梳理标志性、系统性成果,因为这是目标也是“垫脚石”,可助推科室工作聚焦,形成拳头,保有后续力量;最终,是倡导各学科创建自己的平台,树立标志性人物,“头狼”代表团队水平,也代表团队整体实力。
在吉大一院副院长于家傲看来,系统、全面、科学的学科评估是“学科特区”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致力于学科诊疗能力和区域影响力提升,医院管理团队矢志开展“学科特区”建设项目。(左一为吉大一院党委书记吕国悦,右一为院长刘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家傲强调,处于哪一平台代表学科站在哪一层次看待问题,也代表学科评分和等级如何浮动。
忆及一年多之前的学科评估过程,很多细节于家傲历历在目。最初的难点在于数据萃取。在纷繁的完成数据抓取,各科室分数汇总上来之后,一项艰难的工作必须完成:事关行风建设、科室运营、亚专业建设、学科成果、平台建设、人才称号等六大维度之间的数据难以比较。
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学科优势和客观定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医院第一时间更新了后台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了“二次加权”和权重赋予,最终出具学科完整的“体检报告”。
这场大型学科评估,历时4月有余,面向全院72个学科,肿瘤血液、普外中心、神经专科、整复学科群、骨科学科群、妇产学科群、心胸腹学科群、儿科学科群、急诊重症泌尿和全科医学10大学科群,“point-to-point”,来自本院和国内多家龙头医院的相关学科专家参与“诊断”,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先后开展了10场学科评估总结大会,每场用时4个小时。会上,评估专委会成员直击痛点,以数据说话,以案例证明,最终实现了与目标学科共同制定发展规划,签订科室及科主任目标责任书的既定任务。
“近两年间,‘学科特区’规划并执行过程中,医务部和多个行政科室,以及临床一线紧密协同,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于家傲强调,从最初每个科员负责一个学科群,到当下,每个参与工程的行政科室人员,均已成为相应学科建设的专家。每个人曾经提供的客观数据,已经、正在,并将持续为医院学科建设“添柴加薪”。
“在进行学科评估过程中,医院设置了‘联络员’和科室运营助理,其提供的‘第三方’客观数据,是此轮改革成功的基础。”令于家傲欣慰的是,10场“学科评估总结会”上,与会各学科成员均认可医院提交的数据和推举案例,先后立下“军令状”。
“立足优势,全面考量。”于家傲表示,有了评估数据,“学科特区”的确定有了扎实的基础。横纵向比较之下,医院为全国领先、国内一流、区域知名学科的发展做了新的“预算”:高峰学科千万、高原学科300万,多个培育学科赋予百万元以上支持。
“优势学科评估和学科群评估相辅相成。”于家傲告诉记者,时至2023年9月,“十四五”后半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吉大一院坚定书写“一横一竖”,已创建神经专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普外科中心、骨科中心、妇产科中心和罕见病中心等多个诊疗中心。
“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再分配,这是医院学科特区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于家傲表示,学科特区项目,也将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赋能,在医院调节收入结构,实现精细化成本管控,提升医疗、医技、科研和行政合力等方面给予蓬勃动力。
“如果对6大维度和44个指标的理解仍然不够深,那只要记得项目会引燃年轻人对技术的热情,对学科体系建设有巨大帮助就可以了。”于家傲总结,医院未来的发展,要以“为黄金一代在黄金年龄争取黄金的舞台”为基线,着重强调青年医生培养。亚专业建设,也要从青年专业领军人物抓起。
时至2023年年中,医院签约“高峰”的已包括神经医学等学科,“高原”学科涵盖消化内科和内分泌科,普外科和泌尿科等则纳入“潜力学科”。
“高水平学科建设,永无止境。”强化临床质量的切实性和可持续性管控、调整收入结构、调整病种结构,以及学科人才梯队的三层次建设,仍是于家傲和吉大一院管理团队在接下来“十四五”攻坚期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