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竞宇
(南京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近几年,因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出现企业经营受阻、就业市场活力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等现实问题,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况下,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更让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为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依然艰巨。面对挑战,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确保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成为所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并做出积极应对的时代命题。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总量。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1 158万人[1],创下了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就业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加。相较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社会提供给符合大学生心理预期的岗位量依然不够充足。同时,很多企业采取压缩运营成本、缩减开支、减少用人需求等方式应对经济困难。很多企业在用人需求上选择减招甚至不招,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去向选择时,其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发生了转变。部分毕业生受此前疫情影响,未能充分开展社会实践,缺少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感受以及对就业行情的深入了解。同时,毕业生普遍存在自身目标不明确、就业方向不清晰的情况——考研、考公或找工作,每个方向都想尝试,却无法专注落实计划,这些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慢就业、懒就业等情况,甚至还有部分毕业生计划通过升学“逃避”就业现实。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的就业形态日益丰富,毕业生面对求职有了更多的选择。当下毕业生已逐渐卸掉“毕业即要工作”的生存包袱,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下,他们的就业紧迫性不足。由此,就业周期的拉长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阻碍。
受大环境影响,近几届毕业生并不能完整有序地开展各类校园活动,无法充分通过实践实习增强社会认知。面对社会与校园在生存环境、角色定位及生活压力上的差异,部分学生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较短时间内要求他们适应校园外的求职生活和生存环境,这对部分毕业生而言是有压力的。遗憾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持续下行的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得到很大改善,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加毕业生择业时的心理负担。在新形势下,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预期和企业实际反馈难以匹配,求职周期过程被拉长,简历遭拒或“石沉大海”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求职碰壁,毕业生不仅倍感沮丧,“求职窗口”的逐步错过,更会加重其心理负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定对于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几年,面对国际局势动荡、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局面,国内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稳定有序,这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部署。如在“六稳六保”任务中,首要任务即稳就业,保居民就业[2]。可以看出,就业稳定向好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安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1 000多万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的青年劳动力,对市场发展和经济复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之能够被社会和市场有序消化,实现毕业生多渠道、多元化充分就业,会进一步推动市场和企业的信心提升,为全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可以说,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业育人必然成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当代大学生有才干、有志气、有本领、有抱负,如何让这一群体在工作岗位上充分施展拳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需要做好在校期间的就业育人工作。因此,保障并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大学作为步入社会前系统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学生立大志、明大德、增才干、强心智的关键时期。作为时代新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在校期间努力提升专业知识,积极提高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点,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尽管当下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多策并举的政策支持下,就业岗位的供给是有充足保障的。高校毕业生只有认清现实情况,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勇敢投身到人生新挑战的岗位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为今后人生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党和政府多次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新形势下逐渐复苏的社会生产,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局要靠各方协同积极应对。首先,政府部门应牵头做好就业工作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制定或调整相关政策,坚决落实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稳定就业大局;其次,通过稳定岗位供给规模,扩展就业渠道空间,统筹用人单位和高校形成三方合力,共促高校毕业生就业[3];再次,通过支持产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企业在用人、运营、生产上的信心和底气,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工作机会;最后,应将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作为业绩考核和政策落实效果的重要考评指标,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在落实就业优先的战略目标下,积极主动地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好稳就业、促就业工作。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体,要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角度认识“就业优先战略”。高校应强化政治站位,扎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领导要深入一线开展充分调研,了解各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规模、就业需求及现状,谋划就业战略布局。为加强组织领导力,高校可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自身校情的多级联动机制,共同绘筑就业育人“同心圆”。笔者所在高校的创新做法是开展“三进三知”党员干部联系班级专题实践活动[4],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班级“第二班主任”开展工作,与对应班级建立起“校—院—班—宿舍—个人”五级联动机制,通过“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做到“知思想、知学习、知生活”。在此过程中,做到党政主抓、部门协同、校园联动、全员参与,保证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顺畅与密切交流,进而实现就业工作和指导的精准性与时效性。此外,高校应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领导带队深入走访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双方深入了解,共同搭建高校毕业生输送的人才桥梁。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开展、就业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的搭建和健全,这是全力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在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目标模糊、就业方向多元的背景下,高校学工队伍要牵头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台账的记录更新,明确划分毕业生不同就业类型和就业需求,制订“一生一策”的工作方案。建立长效谈话交流机制,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个人需求,通过面对面指导咨询、点对点帮扶、针对性推荐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跟进学生就业情况,提高岗位落实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就业帮扶效果。同时,应充分发挥辅导员、系主任、班主任、论文指导教师、党员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力量,明确各自的分工责任,群策群力开展好就业帮扶和指导服务工作。学校要在分类指导上下功夫,针对性开展考公培训、考研动员与指导、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精细化推进就业帮扶工作。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提道:“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5]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应本着重点群体、重点关注、重点服务的原则,为困难学生设置相应就业指导帮扶措施。借助学工处、校团委等多方力量,滴灌式开展精细化帮扶,确保困难学生就业需求有回应、就业指导能推进、就业帮扶见实效。
在新形势下,如何缓解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除了依靠政策做好引导调控外,高校作为就业育人主阵地,应统筹好各方资源,共同汇集合力,实现大学生“就好业”。利用校园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和校园招聘活动,扩大企业进校招聘规模,建立分类清晰、需求明确、可靠真实的企业信息资源库,为开展校园招聘、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提供充足的资源储备和专业支持。重视校友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加强与校友的密切联系互动,在落实高质量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校友促进作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访企拓岗”机会。校友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为毕业生带去更多真实可靠、录用意向度高的工作岗位,更为高校毕业生的稳就业工作注入一剂“强心针”。此外,要注重家庭成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关键角色。家长要结合社会现状和学生个人目标制定的情况,对不同的就业方向给予客观分析,帮助学生落实好就业。家校应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共同做好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破局,需要学生个人的积极行动。在校生应主动走进社会,提高政治意识,提升对时事要闻的关注度和敏感性。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现状,才能看清自身定位,明确个人奋斗目标,为投身新时代建设做好准备。借助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学生应主动认清就业形势和现实情况,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求变求新的信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过程中,学生要客观、理性看待竞争问题,提高适应调节能力,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为自己争取较好的发展机会或平台。同时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主动走出校园,走上实习岗位,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6]。面对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大学生在参与专业课程学习时,要注重了解并掌握与自身专业相适应的行业、企业的发展形势和运营情况,主动将服务经济发展和适配市场需要作为自身不断提高的方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专业知识储备足、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社会多方力量合力施策、积极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7]诚然,毕业生巨大的人数总量、多元灵活的就业需求客观上带来了就业压力的增加,但从长远看,如此多的就业需求将为市场发展注入蓬勃的活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决心、更加科学的政策措施和更加团结的工作意识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