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光喜
宋徽宗以自己独创的“ 瘦金体”亲书钱文,使得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在浩瀚的宋钱版式中独树一帜,分外耀眼。
从宋徽宗一朝钱币铸造发展演变的过程看,徽宗铸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铸币,为旧式钱币向徽宗钱币的过渡期。如圣宋元宝、部分崇宁重宝等,形制多为阔缘,缘郭平夷,铸造不甚精整;二是中期铸币,为徽宗铸币的顶峰期。铸造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钱文为徽宗亲书,在“钱纲验样法”的管控下精工铸造;三是晚期铸币,为传统铸币的复兴期。
这一时期恢复以小平钱为主的对子钱铸造,兼铸折二钱,停铸当十大钱,以政和、重和以及宣和钱币为主。
这三个阶段构成了完整的徽宗钱币体系,每个发展阶段均有其鲜明特征,弄明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顺利跨进徽宗钱币的门庭。本文主要讨论大观通宝分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图1 崇宁通宝“美制广穿”与大观通宝“崇宁式”的形制对比
先从大观通宝铸造的历程说起。大观元年(110 7年)正月初七,蔡京复相,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蔡京上任伊始,便迫不及待地推行当十大钱的货币政策,徽宗朝的第二种当十大钱应运而生,这便是大观通宝当十大钱。大观元年“三月甲午,御笔:‘比因改元更铸大观通宝钱,与崇宁通宝兼行”(《皇宋通鉴长编记事本末》卷一六三·当十钱)。与崇宁钱不同,大观钱不仅铸造当十大钱,而且铸造了小平钱、当二钱和当三钱,以及夹锡铁钱。《皇宋十朝纲要》卷一七载:“(大观元年三月)甲寅,止令京畿铸当十大钱,余路并铸小平钱。”可见,大观通宝当十大钱与小平钱几乎是同时开始铸造的。大观三年(1109年)六月,蔡京因其亲信胡师文谄奉大臣、妄乱变更之罪名而再次罢相。《皇宋十朝纲要》卷一七载:“ 大观四年正月癸卯,诏罢改铸当十钱,止铸小平钱。”可以说,徽宗当十大钱几乎是伴随着蔡京的起落而铸停的,这恐怕也是中国古代铸钱史中的奇观了。
尽管宋代的史料中记载了一些铸钱监,但仅寥寥数语且语焉不详,我们无法将繁杂多变的宋钱版式与铸钱监去一一对应,那么,宋钱最好的归类方法只能是绚丽多姿的书法特征了。在宋徽宗大观钱币不同折值的基础上,我们以钱文书法特征来剖析大观钱币体系,并由此归类、排序和命名,从而达到徽宗钱币体系梳理的认知高度。通过实物比对、史料挖掘、铸造验证,我们力图撬开徽宗铸币之冰山一角,从而获取徽宗钱币铸造的认知深度。
大观通宝延续了崇宁通宝的铸行方法,徽宗御书钱文,形制赤仄乌背,不铸对子钱,唯折值多种多样,有别于崇宁钱(图1)。或许因为铸造监管更加严格,大观钱所见的版式比崇宁钱要少很多,但这并不会妨碍大观钱币体系的多姿多彩。
宋徽宗时期的各种铸币均有其各自的钱币版式架构体系,但以往的钱谱在大观钱的梳理方面或因篇幅、或因体例等原因,似乎显得不甚清晰。“崇观”两种钱币尽管是不同年号时期的产品,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异,但它们的铸造管理办法應该大致相同,即均在“ 钱纲验样法”的严格管控下铸造。大观通宝大多由当时的中央钱监“崇宁监”颁发母样,地方诸钱监依样铸造。尽管一些地方钱监也有自行开模的行为,但它们只是构成大观钱币体系的旁支而已,这与崇宁钱币的铸造如出一辙,因此两者的体系构成也应大致相同。可惜,我们在旧谱中没有找到构成大观钱币体系基本脉络的正字类,这让我们百思不解:大观钱究竟有没有正字?
大观小平中常见之旧谱所称“狭宝宽字”的版式,即外谱所称“ 折十手”,钱文书法法度谨严,铸造制式精整,其制式正是“崇宁监”铸币的特征;而另一个非常多见的旧谱所称“狭宝狭穿”版式,钱文与“ 折十手”极为近似,且难以分辨,但铸造工艺水平却与“折十手”相去甚远,而其存世量远远多于“ 折十手”。这一现象与崇宁通宝中“美制”与正字的关系何其相似,我们有必要拿二者来一作比较。通过对大观小平铜钱体系的全面比对,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的“折十手”就是大观小平钱的“美制”,而“ 狭宝狭穿”就是“正字”,二者是构成大观钱币体系主干类别“正字类”的基础版式。同时,我们发现大观小平“折十手”的钱文特征、形制特征与折十大钱也存在着某种联系,否则人们就不会称其为“折十手”了。所以,我们推测铸造精整的“ 折十手”应为“崇宁监”的铸币,而“正字”及其形制变化的所谓亚版,如“阔缘”“细缘”等等应为各地方钱监的依样铸币。诸如“斜通”“小观”等类别的各种版式则可能是地方钱监自行开模铸币的代表,如是大观钱币体系也渐渐清晰起来。
我们大着胆子开始着手编撰大观钱谱,将铜、铁两种材质的官铸行用大观钱一并予以收录,并在此基础上将大观钱铜、铁两套体系进行重新梳理。这是一次大而全的尝试,在编撰宋钱谱系方面尚属首次。
下文将按铜、铁两种材质的钱币分别表述大观通宝的分类体系。
铜钱体系
大观通宝铜钱体系由当十钱、当三钱、当二钱和小平钱组成,而版式存世最多者是小平钱,且版式分类显而易见。当十钱、当三钱虽然版式稀少,但仍可清晰地区分版式分类。按树状脉络梳理大观钱币体系,如果以我们推定的“崇宁监”铸币之正字“美制”为起点,那么组成大观钱币体系树状脉络的主干就是正字类;而其他类别就是树状脉络的分支。
徽宗首铸新的年号钱,钱文书法多见端庄规矩,布局周正,铸造精整。只有这样,方显新纪年开局之气象。那么大观钱中有没有符合这个特征的版式呢?显然,我们推定的大观钱的最早铸币“昂通”版式,即“崇宁式”当十钱(也称“ 旧式当十钱”)基本符合上述特征。同时在不同当值的大观铜钱中,均能找到类似“崇宁式”钱文书法特征的版式,如标准当十钱的“大字”、当三钱的“正字俯宝”、小平钱的“正字美制”等等,这些版式均为不同当值钱币的本体(图2)。
由于现存大观小平钱版式较多,类别体系清晰,这里我们着重以小平铜钱来阐述分类体系。小平钱的铸造大抵有中央钱监即“崇宁监”颁样铸币和地方钱监自行开模铸币两种。本谱认定的中央钱监铸币或颁样铸币的有:“ 正字类”“ 长字类”“ 俯大类”“小观类”“ 大字类”“ 纤字类”等等。
我们进一步推定小平钱“正字类”的本体为“正字美制”,此版式极具“瘦金体”钱文之中正规范,且铸造精整,充分体现出“赤仄乌背,笔划分明”的工艺特征。而“正字类”中其他版式的钱文几乎与本体“正字美制”的钱文结字极为近似,但铸造精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另外还有钱体形制上缘郭比例的变化以及钱文布局的变化,这或许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地方钱监依“省样”铸币的特色,所谓“虽形稍异而神尤似也”。
“长字类”属于正字类的衍生,其文字特点甚至保留了比正字类钱文更多的楷书特征,尤其大字横笔较瘦金体粗壮,竖撇起笔出头较长,显得文字整体比例竖向加长,故以长字命名此类别。此类别所列版式均较为少见,铸造质量不精,文字模与夹锡铁钱的“长通类”较为相似。
“ 俯大类”是大观钱小平体系里最常见的一类,根据存世量推算,铸造量可能占到大观小平铸造总量的四分之三,文字的书写已经较正字体系更接近瘦金体的结构模式,尤其是“ 俯大类”所有版式的大字结构明显左低右高,而且大字横笔在结构中轴线明显左短右长,印衬出大字“俯”的特征尤为突出。
图2 “崇宁式”当十钱与“美制”小平钱的钱文对比
图3 “纤字类”大观小平钱中还发现了一类铸造精良的标本,明显大于常见的同版别子钱。
图4 “纤字类”存在铜、铁两种钱币。
由于铸造量相对较大,小平钱“俯大类”已经成为大观小平钱最常见的版式,这个体系里出现了阔缘、厚肉、小样、大样、隔轮等亚版铸造特征的变化,铸造质量参差不齐,尤其以存世量最大的“俯大降通”表现为最,同版子钱中出现了规格级差达到一毫米以上的大小差别。从“俯大降通”存世量的相对总数占有比例推断,宋代钱币铸造量最大的“江、池、饶、建”四大钱监在铸造大观通宝小平时期应该基本上以铸造此版为主。
“小观类”是一个文字明显向着瘦金体细劲特征演化的体系,其文字用笔保留了俯大体系的书写习惯,如“通”字用部左笔写作了悬针收尾,而非如正字体系这一笔是写作大頓笔收尾。且“小观类”的文字笔画相较正字类书写更为劲挺,由于笔划明显变细,导致捺笔转折处更为突出,间架表现出更强烈的瘦金体向心收缩结构特征。由于共性明显,“小观类”的三个版式是最早被归类的体系之一,整个小观体系的铸造资料都比较稳定,三个版别文字在整个钱体上的布局以及钱体的外缘内郭宽窄几乎一致,甚至背部特征都如同模所出。
“ 大字类”因文字宽阔舒展而得名,与“纤字类”同属于小平版式里最具瘦金体书法美感的两个类别。“大字类”平均铸造质量之精美亦冠绝于其他版式,其中“大字昂通”与“大字宽观”可谓小平版式中的并蒂莲,为广大泉友所珍爱。
“纤字类”也是为大家所熟悉的门类,其文字笔划遒劲有力、结架稳重、出锋犀利。可以说,至此类,钱文已经进化为标准的书写型瘦金体,匠气尽去。大观通宝钱文中一共包含有两个捺笔,至“纤字类”版式,这两个捺笔已经写成了两头尖中间粗的柳叶状,尤以“纤字退大”和“纤字退大昂宝”两个版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纤字”本体中还发现了一类铸造精良的标本,明显大于常见的同版别子钱,这类标本直径可以达到2 5 . 8毫米以上,尤其是厚度可以达到1. 8毫米,从钱体修整程度观察,这类标本并没有出现母钱类的单独精加工特征,但铸造技术明显高于一般子钱的铸造质量,外缘略宽但并不明显,可以认为这是一批高质量的铸造批次。本谱所录“纤字”本体样钱,其直径达2 7毫米,是目前发现的大观小平钱数据的最大记录,超出“纤字”基础直径两毫米,而且这个数据并不是个别出现的孤例,已有多个样本验证了这个批次样钱的惊人数据,和罕见版式“大宝”一样具有短期铸造的遗传特征(图3)。
“纤字类”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存在铜、铁两种钱币,且钱文书法风格如出一辙(图4),我们将在铁钱体系中具体讲解铜、铁版式的对应关系。独立版式中收录的珍稀版式“大宝”,不仅版式稀罕,而且铸造精美,加之辨识度极高,为泉友所珍爱。
小平钱中还有一些类别是由地方钱监自行开模的铸币,如“斜通类”“广草类”以及绝大多数独立版式等。
“斜通类”钱文书写是小平体系里最为奇异的,这个类别中出现了较大的铸造级差,尤其是“斜通小样”和“斜通狭穿小样”的平均铸造规格均突破了小平钱2 4毫米直径的底限,大观通宝小平钱各版式平均直径多在25毫米左右,而“斜通小样”的直径是最小级别。“斜通类”的铸造美感极不稳定,经常出现短笔、流铜、斜开穿的现象,其中“斜通狭穿”较本体系中其他版式相对精整,尤其是这一版式的背郭出现了细微的梯背,以至于背郭四角出现了微小的类“四决”特征。“狭通类”夸张奇异的钱文书法风格,以及极不稳定的铸造质量,大概均是地方钱监自行开模的突出特征。
“广草类”是较为常见的一个版别,其文字宽阔,书写笔划僵硬;其同模变体“广草阔大”曾经被认为是安南李朝早期仿铸的宋钱版式,后来近几年陆续发现了多枚此版的细缘新品,铸造资料和精度远高于安南仿铸宋钱,完全没有安南钱币大阔缘和减笔的特征,属于旧谱未录的珍稀版式。
大观小平钱中还包括了一批特征比较独立的版式,其中“长通”和“仰通”文字风格偏于“正字类”或者“俯大类”,但书写结构怪异,都属于罕见版式;“阔大”属于不太常见的版式,大多标本资料较大,接近2 6 毫米,但铸造质量常出现移范漏铜的现象;“小头通广穿”属于罕见的版式,钱文书法距“瘦金体”相差甚远,只是运笔方式具有“瘦金体”的特征。需特别指出的是,“阔大”与“小头通广穿”虽然是两个文字迥异的独立版式,但目前所见两个版别的所有标本均使用白铜铸造,与大观钱常用的青铜铜质颜色完全不同,铜质的特殊成为这两个独立版式有趣的共性。
图5 “俯头通类”的“降通”母钱、子钱的对比
图6 “纤字”本体与“纤字退大”钱文书法的对比
图7 铁钱体系与铜钱体系中的“纤字类”对比
夹锡铁钱体系
按照《九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六“崇宁二年五月”条载:“夹锡钱始于(崇宁)二年,河东运判洪中孚言:‘二虏以中国钱铁为兵器,若杂以铅锡,则脆不可用。请改铸夹锡当二铁钱。诏从之。寻又命陕西转运许天启铸夹锡当二及当十大钱。”由此可知夹锡铁钱最早铸于河东,随后陕西也开铸。而最初行用夹锡铁钱的地区也是河东与陕西,全国推行夹锡铁钱则是崇宁四年(11 0 5 年)的事。多种史籍均有记载,且录《皇宋十朝纲要》卷一六有关内容如下:“(崇宁四年闰二月)甲申,置陕西、河北、京西路、江东、西路十三钱监铸当二夹锡钱。”大观元年,随着蔡京的复相,夹锡铁钱再次大规模铸行。
大观通宝夹锡铁钱体系大致由当五钱、当二钱和小平钱组成,《长编记事本末·一三六卷·当十钱》清晰记载了当五钱的存在,只是存世罕见。小平钱版式存世稀少难以归类,但从钱文书体看,大致可分为瘦金体钱文与行书钱文。瘦金体钱文类又可以根据形制特征分为“狭穿”和“广穿”两个分类,仅此而已。
大观年间,夹锡铁钱主行的依然是当二钱,这也是大观当二铁钱版式较多的主要原因。本谱共梳理出14个类别,其中版式较多的类别有“ 正字类”“ 大字类”“小字类”“纤字类”“俯头通类”“宽头宝类”等等。
“正字类”依然是组成当二铁钱体系的主干,其钱文特征与铜钱“正字类”极为神似。“正字类”的版式变化多为字形笔画的变异,而阔缘、细缘、小样等形制变化的亚版比较少见。
“大字类”的钱文变化比较小,钱文布局多为隔轮的变化,此类铸造精整,存世的铁母也较多见。
“俯头通类”也是一个铸造精整的类别,钱文特征突出,而变化多为“大”字的变化(图5)。
“纤字类”共收录版式6式,结字舒展,笔画纤细。在钱文布局变化中,大字变化最为突出,除大字横画的长短变化外,大字布局依次渐退。更为有趣的是“纤字”本体与铜钱小平之“纤字”本体的钱文书法特征高度一致,而“纤字退大”与铜钱小平之“纤字退大”的钱文書法风格如出一辙(图6、7),从而印证了铜钱小平“ 纤字类”的归类合理性。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部分钱监或铸钱院不仅铸造了铜钱,同时也铸造了夹锡铁钱。其他类别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还需要指出的是,参与铸造夹锡铁钱的钱监,不仅仅只有当时边疆地区的陕西路、河东路、河北路以及一直以铁钱铸行的四川地区。京畿与江南等地的钱监也多有参与。因此,大观铁钱版式繁杂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