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3-11-21 19:48:34李铭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情绪文本课文

李铭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汉字,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来积累经验,体会语言文字规律特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从上述表述中可见,语文教学不仅限于知识能力传授,更深层次要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所谓“爱屋及乌”,当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这个科目,自然会对其中文言句式、思维方法深入探究,自然会形成良好语文学习素养习惯。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情感观渗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主动学习热情?本文以统编教材为例,结合实践,谈几点个人粗浅认知。

一、情感观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探究

情感观是指人們对某种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观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个人意向等存在协调一致性关系,是态度在生理上复杂但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及体验。研究证明:情绪情感对人们从事某件事情的结果有必然且重要影响作用。19世纪末“情绪外周说”认为:人类情绪的发生先由神经系统发起,再到中枢神经传递,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左右人类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人的态度与行为。研究发现:人类情感有着明确的进化途径,从最初的情绪再到情感直至情操,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加强对情感的认知与研究,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教学问题,剖析学生学习情绪情感,增强教学实践针对性,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水平。就小学语文而言,在实践中渗透语文情感观教学,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全面提升语言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形成。

二、情感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情绪情感存在多种发生机制,由不同模式所操控,具有多元化激发体系。即便如此,去掉个性化成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梳理出它们的共性,并将其归纳为如下两大类,以指导我们教学工作。第一类是“以境生情”,即通过学习情境等外界客观刺激,促发学生对语文学习正向期待与投入,取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积极情感;第二类为“以情生情”,即通过某种情绪情感带动,激发学生情感参与,由此促发语文学习兴趣,促使良好情感生成。以下,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一)以境生情——启发语文学习兴趣

以境生情是通过教学环境营设,刺激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正向期待,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语文学习探究逐渐深入。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如下情境构建来诱发学生语文情感,激励学生课堂参与,促进教学高效进行。

1.以文致境,激发情感共鸣

语文作为母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双重特征。教材所遴选的文本除了具有语义功能外,其中所描绘的对象也各具情态、鲜活生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有限,人生阅历不多,仅从文本层面进行教学,很难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深入理解。传统教学常将学生放在听众席位,学生因置身事外而与文本隔离,很难体味文本中情绪情感意境,造成理解欠缺,浮于文本表面,无法深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巧设探究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距离,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环境中深入探究、感受品味,从而激发内在情感,促发语文兴趣生成。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课文中“盘古”为了天地成形所做的努力,特别设定了如下教学情境:针对文本中“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等学习内容,邀请学生走到讲台前,模拟盘古姿势进行现场表演。表演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边表演边联想盘古开天时的神情、姿态,从亲身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辛苦,深入人物情绪情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人物情怀,加深对“盘古开天地”时艰辛付出情感领悟,自觉形成对坚持不懈品德修养的内在深化。以体验感受为情境,促使学生由“读”向“感”过渡,通过全身心参与,将深藏于文本深处的思想情感发掘出来,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情感感悟高度投射到文本探究当中,记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通透,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2.以读入境,引导情感体验

诵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较多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教师会要求学生通过大声朗诵、出声阅读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中的音律、节奏变化,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传统诵读教学不同,本文所谈论的情感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教师在深入文本、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前提下,借助“场景模拟”方式来创设诵读情境,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对文本情感内涵深刻领悟。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教学为例。课文从“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开篇,到“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结尾,描写了小朋友寻找春天的急迫心情,以及在寻找春天过程中感悟到的春天美景,体现了投身自然体验春天的喜悦心情。本课重点是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如下途径建构诵读情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梳理诵读情感。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共同梳理课文不同段落诵读情感。如第一自然段体现的是“期盼的心情”,第二自然段体现的是“急迫的心情”;第三自然段体现的是“害羞焦急心情”等等。其次,结合情感诵读。如在第一自然段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期盼”情感,在第二自然段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急迫”心情等等。再次,情感抽查。教师从课文中任意挑选其中某一自然段,抽查学生情感诵读情况,以全面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领悟。最后,情感迁移。教师结合学生语言能力,选择同类型文本。如朱自清《春》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邀请学生自行设定阅读情感,然后展开情感诵读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觉将从教材中领悟到的情感进行迁移,实现对相同类型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感悟,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

3.以图示境,促进情感对话

小学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但形象具体思维发达,结合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征,从形象化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并非空穴来风,它与学习认知存在紧密关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借助教材中的图形图像等素材,再现文本情境,将教材内容具象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认知,增强文本体验,涵养审美,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情感领悟。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课文《燕子》教学为例。根据文本内容,教材在编设时巧妙在课本上用彩色画笔精致描绘出燕子、春柳、稻田、湖水、圆晕、电线、村庄等鲜活图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彩绘画面,展开形象化教学。当学生们读到燕子具有“乌黑的羽毛”、“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等特征时,可随时比对教材中的插画内容,立刻在大脑中生成对燕子形象的具体认知,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但,教材所绘制的画面是静止的,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却是灵动与鲜活的。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书中图画,在大脑中建构起燕子是如何“斜飛于天空”的,是如何发出“叽的一声”的、是如何从稻田飞到高柳的等等。在画面的友好提醒下,学生紧接着动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借助画面,有助于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投入度,有助于教学行为高聚合性,促成师生同频同步,大大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如此,学生在画面提醒下会更加深入文本,展开细致探究,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与文本情境深入对话,全面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与热爱。

(二)以情生情——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情绪情感的产生既与个体主观化选择有关,也与外界因素影响有着必然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是促发人类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人的情绪情感并非孤立存在的,很容易在他人的影响下产生相应情绪反应,促成情绪情感交融关联。回到教学实践,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情感情绪激发,也需要借助外力(外界情绪情感)来影响学生对学习看法,促成学生个体情绪情感的正向转化,从而提升语文学习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灵活高效的“以情生情”情境营造,来帮助学生调节语文学习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参与度,促进语文教学不断走向深入。

1.营造竞争性情境,深化语文学习情感

针对个人情感的教学引导,应建立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化情感感悟基础之上。如同新课标所言: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氛围营造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发表对所学内容的个人看法及观点,并通过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性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内心求胜的积极情感因素,在强烈的个性化自主探究中将语文学习引向深入。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白鹭》教学为例。在课文导入时,教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阅读全文然后回答: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白鹭是一首精美的诗”?看谁说的又多又准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内在的学习斗志被充分点燃,为了能在同班同学中表现出自己更快更好的形象,学生们全身心投入课文探究当中。五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十分钟后,全班所有同学都举起手来。教师补充道:如果前面同学说过了某个观点,后面的同学就不要再重复。这就更增加了学生举手抢先回答的积极性。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看法。有学生认为:“色素的配合”“身段大小”体现了“白鹭是一首精美的诗”。教师顺势引导:“色素”指的是什么?色素是怎样配合的?白鹭身段的大小是怎样体现出“适宜”的?学生闻后,赶忙回到文本,继续探究领悟,……。竞争性教学情境的营设有助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促进文本情感深切领悟,将语文学习导向深入。

2.创设合作性氛围,促进情感相互鼓励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情绪情感生成更易受到周围人影响。因此,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情绪情感体验的同时,也需要引入合作互助学习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构架其情感之间正向传导的互助机制。如在课文《西门豹治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分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剧本化改编,并结合剧本人物的需要展开分角色表演,体现小组学习对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激励,促进文本学习走向深入;又如在合作性学习主题《轻叩诗歌大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互助,此举不仅有助于完成单元教学任务中“了解现代诗歌特点”“体会诗歌表达情感”等要素学习任务,更可增加学生之间积极情感传递,形成对语文学习内向强大动力。再如,在习作主题《我的拿手好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你的拿手好戏是怎么练成的”“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内容后写”“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等进行合作学习导入,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组讨论,倡导互相分享互相学习。此举不但可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更在相互借鉴支持中完成语文学习情感链接及积极情绪传染,促成学生对习作学习产生极大热情,发展学生语言技能之余,极大提升了习作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情绪情感是人类重要的态度体验与心理评价,既具有个性化特点,也具有普遍化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是左右学生语文学习表现的重要因素,理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关注内容。本文围绕情感观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以及情感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等话题展开探究,通过“以境生情”“以情生情”等教学路径设计,讨论了不同途径下的具体教学应用实践,以期能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调适学生的情绪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升华学生的语文情感体验,为优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路径、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供相应思路与借鉴。

猜你喜欢
情绪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