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建会初期,创始者深感“恤兵救灾,首需救护人才及医院”,于是在上海徐家汇路购地,开始筹建医院及医学堂。
1910年落成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华山医院前身)
在上海天津路三一六号创办的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
上海疫病流行,疫病防治成为战争救护外,红十字会工作的又一重点。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分会与有关团体组建了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设立伤兵医院,并派多支救护队分赴前线。
位于震旦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礼堂的第三救护医院。
为救助战火中的难民,在老城厢设立南市难民区(今上海城隍庙一带)。
新中國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分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定名为上海市红十字会。
位于上海汉口路223 号的办公旧址。
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率先倡导开展遗体捐献工作。
坐落于上海福寿园公墓内的全国首座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
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在青浦区赵巷镇赵重公路135号落成。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救灾物资储运、培训演练保障、应急队伍储备、志愿服务平台、红十字文化传播”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为传播红十字历史文化,弘扬红十字精神,全国首家红十字历史文化传播教育基地——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位于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内)建成,被总会命名为中国红十字文化教育传播基地。
为弘扬红十字精神,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延中绿地公园建立“博爱广场”,立柱上刻有孙中山题写的“博爱”。全国首座国际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的铜像同时在“博爱广场”落成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