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 霄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许多中外青年用青春谱写出动人故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10年间,许多中外青年从“一带一路”中受益,他们不仅是建设者,也是见证者,用青春谱写出许多动人故事。
清晨,随着由昆明开往万象的D887次国际旅客列车缓缓驶离站台,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客运段高铁五队的乘务员依波逢和其他乘务组成员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工作。她熟练地转换汉语、英语、傣族语、泰语和老挝语与乘客沟通,以确保他们旅途顺利愉快。
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开通运营。“作为该铁路列车上的一名乘务员,我见证了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谈起自己与中老铁路的故事,依波逢滔滔不绝:“我既是中老铁路的见证者,也是真正的受益人。”
依波逢是傣族女孩,家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上景龙村。2017年,她从西双版纳来到昆明上大学,6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乘坐十小时的大巴才能到达。每次路过昆明站或昆明南站时,她总是希望家乡也能通铁路。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让依波逢的梦想终成现实。“现在回家的路真得很方便,三四个小时就可以到了。”依波逢还计划着让外婆乘坐从家乡始发的列车来昆明,“外婆之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只是我们州的景洪市。”
如同依波逢所经历的,中老铁路的开通也为老挝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让老挝由一个“陆锁国”成为“陆联国”。
“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显著地改善了民众的生活。”依波逢说,她在老挝留学时的老师对她说,“以前他们从万象到琅勃拉邦只能乘坐大巴车或者私家车,路上就要8、9个小时左右。而现在中老铁路开通之后,仅仅需要2个小时。”在依波逢看来,对于许多老挝人来说,中老铁路就是这样一条方便了他们去亲戚家探亲、去参加朋友婚礼的道路,她在工作中常常碰到的场景就是一家人偕老带幼一同出行。
而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老挝民众也开始了解中国。“山不再高,路不再长。”据依波逢介绍,乘坐这趟列车,昆明与万象之间只需九个半小时车程。今年暑期已经有不少老挝的旅游团队乘坐中老铁路来到中国旅游,每趟列车的跨境客流量可达200多人。“我的老挝老师还和我约定,要乘坐这趟列车来中国旅游。”依波逢笑着说。
据统计,截至10月10日,中老铁路全线已累计发送货物突破2700万吨,其中进出口货运量555万吨。目前,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从日均2列增至日均14列,运输货品从10多种增至2700余种,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开通初期压缩一半,运输网对内已联通中国31个省区市,对外辐射至老挝、泰国、柬埔寨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截至10月13日,累计发送旅客2230多万人次,其中国内段发送旅客1895万人次;自今年4月13日开行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以来,已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8.1万名旅客乘坐动车跨境旅行,其中外国籍旅客1.5万余人次。
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中老铁路为两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福祉,为深化区域联通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互利共赢。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中老铁路如同一座友谊桥梁,将两国紧密相连。
“能够为中老铁路服务,让我觉得特别自豪。”依波逢说,如今的她往返于昆明和万象,就像她身上的“丝路花语”制服一样,成为一朵绽放在中老铁路上的友谊之花。
依波逢在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上
“我们每年都会开展访问交流与合作,已应邀成功访问了泰国、日本、印尼、柬埔寨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在大连海事大学的教学实习船“育鲲”轮上,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航海文化的“海上丝路新故事”正在被娓娓道来,一次次与海外海事院校的联络合作,一次次与各国学生的参观交流不仅让参与其中的大连海事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记忆犹新,更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青年人心中,种下了一颗蓝色的种子。
驾驶台、机舱、文化走廊、教室、寝室等等,在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港口雅加达港参观完“育鲲”轮后,印尼高等航海学院学生Jogy兴奋地说到:“太棒了,设施齐全,令人印象深刻,期望有机会去大连海事大学学习。”
这一幕发生在2018年“育鲲”轮开展“海上丝路 和谐之旅”活动访问印度尼西亚之时。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被誉为“万岛之国”,早在明朝,郑和的船队就曾在此结下友谊硕果,至今当地仍保存有郑和雕像、郑和清真寺等遗迹。
数百年来,两国不断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续写着新华章。此次大连海事大学师生的到访,更是受到了当地师生以及政府的热烈欢迎与广泛关注。
在印尼高等航海学院报告厅,当地学生还用中文演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航海学院学生辛博鹏在他的航海日记里这样写道:“抵达雅加达时,当地学生奏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那一刻,我内心的自豪感无以言表,更让我意识到肩上的职责和使命。”
10多年来,“育鲲”轮不仅作为中国海事教育的友好使者,开展了“海上丝路 和谐之旅”系列访问交流与合作活动,应邀成功访问了泰国、日本、印尼、柬埔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6所海事院校,也吸引了众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2020年以来,大连海事大学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109人次,90%以上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交通运输高级国际人才。
塔吉克斯坦留学生李春红从大连海事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跟她一起回国的,还有她在中国养的狸花猫。“我很感激中国给我的留学机会,并且很庆幸能够来到美丽的大连,在享有国际盛誉的大连海事大学实现留学梦想。”李春红说,“我要做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者,将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将中国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自己的努力。”
2015年5月,泰国农业大学师生参观“育鲲”轮
“我知中国有条江,名字叫长江;我知世界有条路,丝绸伴茶香;我知中国有本书,写来五千行;我知世界有个梦,和平又富强……”2019年国庆前夕,一首名为《丝路青年爱中国》的音乐视频以其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火爆网络。视频中,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十几个国家的青年音乐爱好者,在北京的世贸天阶前热情地唱响这首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祝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谱写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这些青年音乐爱好者,都来自丝路青年音乐联盟。2018年10月,来自中国、埃及、伊朗、俄罗斯、蒙古、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贝宁等国的青年音乐爱好者相聚一堂,召开主题为“放飞丝路音乐梦想”的沙龙,同时现场发布了《丝路青年音乐联盟成立倡议书》,宣告丝路青年音乐联盟成立。
丝路青年音乐联盟的成员都对中国有着深深的眷恋与热爱。有人对中国文学与诗词着迷,有人喜爱中国的京剧艺术,还有人痴迷于中国的各项先进技术……《丝路青年爱中国》词曲作者吴星铎说,“大家都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促进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并希望通过歌声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之情。”
这其中,来自贝宁的爱力舍是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的毕业生,现任贝宁驻华大使助理。从西非远行万里来到北京,爱力舍不仅熟练掌握法语、英语,说起中文来也是流畅自信,时不时就能蹦出一句成语。他说:“中国在国际上的很多领域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非常荣幸能够为中国歌唱,衷心祝愿中国越来越强大。”
说到共建“一带一路”带给非洲的切实变化,爱力舍提到了贝宁的公路建设项目,在贸易和工程领域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中国的可见度持续增强。”爱力舍说,随着非洲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他逐渐理解了这个倡议的重要意义,也对合作共赢的理念深感认同。
对于未来,爱力舍信心满满。他脱口而出中国诗人李白的句子:“天生我材必有用”。比起回到祖国,他更倾向于留在中国发展,因为这里的舞台更大,机会更多。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一定能为贝宁的发展和中贝两国的交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