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蕾
羊布氏杆菌病是起源于羊类,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它会对羊类的生殖系统进行侵害。若羊类感染后,羊类会日渐消瘦,其中母羊则会出现流产;公羊会出现睾丸炎。同时布氏杆菌还会传染人类并被我国列为“二级传染病”。在感染羊布氏杆菌病后,会造成血液以及内脏的损害。降低对外界病菌的抵抗能力。若羊布氏杆菌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 天;若在胎儿体内或是冷暗处至少可存活8 个月。因此它不仅会对养羊业和养殖户带来巨大的影响,还会直接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应加强羊布氏杆菌病防治技术的实施,通过含量为2%的福尔马林、1%的来苏尔及5%的生石灰水将其杀死。
羊布氏杆菌病的主要病原是“布氏杆菌”。其中不仅包含马尔他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还包含牛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以及沙林鼠布氏杆菌等六种病菌。其中对人体造成直接影响的布氏杆菌为“绵羊布氏杆菌”,而“马尔他布氏杆菌”则会直接引发“布氏杆菌病”。
同时,布氏杆菌存在于病畜的内脏、血液以及生殖器官内。若未将病畜进行消毒,人类直接与其进行接触,则会加大患病的风险。需通过敏感性较高的消毒药品,将其消毒至15 分钟以上,才能完全将布氏杆菌杀死。因此,为防止羊布氏杆菌病的传播,可通过加强预防以及开展日常检疫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理。由于当前本病尚无特效药,所以,只能通过免疫接种、定期检疫的方式,保证羊群不受感染。
充分分析羊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特征,方便羊布氏杆菌病后续的防治工作的开展。首先,若基于母羊来讲,其感染羊布氏杆菌病的风险会高于公羊。同时成年的羊会比羔羊的患病率要高。
因为病羊作为羊布氏杆菌病的传播主体,细菌不仅会存在于羊类的胎衣上,还会存在于公羊的精液中,母羊的阴道分泌物以及羊水内。流产的胎儿也会附着羊布氏杆菌。因此,羊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特征为,通过羊类之间的交配活动或是流产的羔羊进行传播的。
其次,羊布氏杆菌病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其高发于新疫区,主要表现为母羊的妊娠流产。而在老疫区内则表现为母羊的子宫内膜炎,公羊的睾丸炎或者是公羊的睾丸上缩、饮食减少、行走困难等现象,因为其日渐消瘦,所以会在短期内失去配种能力。另外,羊类的通病表现为不孕不育、支气管炎或是关节炎。
在目前,羊布氏杆菌病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病症。所以,一旦患有羊布氏杆菌病则很难被发现。就母羊而言,若其患有羊布氏杆菌病,则其病症会体现在不孕,容易流产,或是在母羊流产前期出现体温升高等现象。羊布氏杆菌病多发于母羊的妊娠期3~4 个月内。并且有不完全统计表示,一旦母羊患有羊布氏杆菌病则流产率会提高至40%-90%。具体表现为多发性频繁流产。
首先,本病症的临床表现形式是多发性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所以,在羊感染羊布氏杆菌病后,容易出现滑液囊炎以及关节炎,使羊出现跛行的现象,极少数的病羊会出现角膜炎。若母羊出现流产现象,它的胎衣会出现持久不下的现象,引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对其下一次受胎造成直接的影响,降低食欲的同时,使其逐渐消瘦。
其次,在母羊流产后,其会出现食欲不振,易渴或是精神萎靡等现象,同时其明显的病症表现为:阴道出现黄色黏液并且会存在并发症。例如:乳腺炎、关节炎、支气管炎等症状。通过多种病症的共同出现,使母羊无法正常进食,导致其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大幅度降低羊类的免疫力,无法保证其可以正常生存。
而当乳山羊患有羊布氏杆菌病时,其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乳汁的减少。同时乳山羊的乳汁中还会出现结块的现象。此时,对病羊的精神状况进行检查,则可掌握其乳腺组织的异常,并且可了解到其乳腺组织中存在结节性的硬块。所以,当羊类患有羊布氏杆菌病时,多表现的病症为羊类的不孕不育,子宫疾病或是胎盘滞留、流产病和睾丸炎等。
根据羊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判定其临床病症表现,可通过胎膜以及胎儿的病症变化情况,确诊羊是否患有羊布氏杆菌病。
首先,可通过对流产羊的胎儿进行解剖试验,根据羊布氏杆菌病的实际变化情况,了解到患病的羊群易出现生殖器官的坏死情况(炎症类)、肾脏的炎症性脓肿或是内脏器官出现肉芽等问题。
若羊胎出现流产的现象,其一旦患有羊布氏杆菌病,全身则会出现败血的现象,不仅脾脏会肿大,肝脏、淋巴结等也会出现异常。同时流产胎儿的浆膜和黏膜还会出现点状的出血现象。所以,根据患病胎儿的病理变化,可以判定胎儿是否患有羊布氏杆菌病。
其次,可将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病特征作为羊是否患病的依据。在实验室内,通过对平板凝集及实验凝集的方式,可以对其患病状况进行确认,掌握羊是否存在羊布氏杆菌病。
现如今,羊布氏杆菌病呈现出多发的状态,其不仅分布于各个地区,甚至还会出现反弹的现象,不仅对养殖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还会对其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为避免羊布氏杆菌病的频繁出现,通过羊布氏杆菌病防治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患有羊布氏杆菌病。
但若结合实际进行思考,部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未重视羊布氏杆菌病的影响,忽视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增加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影响。例如:若养殖人员思想意识不足,则会忽视羊布氏杆菌病的严重性,缺乏在免疫接种工作方面的考虑,对羊群患有羊布氏杆菌病的意识不强烈。同时,因为养殖户内的检测设备相对落后,其很难做到随时检疫,导致羊布氏杆菌病在出现后,才会想起对羊布氏杆菌病进行治理。长此以往,处于多方面影响,导致大众对羊布氏杆菌病的患病表征了解不足,相关治理工作未落实到位。
这样一来,一旦羊类流通,则会受到交易活动的影响,拓展羊布氏杆菌病的活动范围,无法保证羊布氏杆菌病不会广泛传播。所以,只有通过无公害处理的方式,才能将患病羊进行处理,避免羊布氏杆菌病出现扩散的问题。
因为羊布氏杆菌病作为一种隐性感染病症存在。所以为实现对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可运用常见的血清学诊断。利用平板凝集试验以及试管凝集试验的方式,实现对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以试验中的数据为准,确认羊是否患有羊布氏杆菌病。
首先,为降低羊布氏杆菌病的出现概率,可通过正确的防护方式,确保羊可以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及体检。在检测过程中,身着手套、防护服等防护器具,避免病羊直接与健康羊进行接触,降低自身的患病风险。通过加强监测的方式,开展血清学的检查以及本病的预防工作,将患病的羊进行淘汰,确保每只羊在进入羊舍之前都会进行严格的检疫,从而保留正常的羊,使日常的卫生防护工作可以顺利实施。
其次,因为患有羊布氏杆菌病的羊,会慢性经过病菌的侵袭。由于细菌性的传染,延长了患病羊的潜伏时间。可能在几天内发病,甚至会在半年时间内被发现。因此,羊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较长,很难直接被发现并进行控制。此时,在实施羊布氏杆菌病防治技术时,需做好日常的监督以及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对羊群的健康程度的重视,对羊群的日常饲养状态进行观察,根据其外观表现掌握羊群是否出现异常,从而了解到其是否患有羊布氏杆菌病。
再次,通过定期检疫的方式,在羔羊过了断乳期后,开展每年一次的羊布氏杆菌病检疫工作。而成年羊群,则可通过2 年1次的检疫方式,集中对成年羊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同时,通过每年对羊群进行羊布氏杆菌病检测的预防接种工作方式,减少检疫次数。若存在阳性的患病羊,需将其杀死处理,通过无公害的处置方式,保证其不会对更多的正常羊进行影响并且不做治疗以及留养,防止病羊危害健康羊的生命安全。
最后,可运用强制性的免疫制度,加强对羊群的管理。第一步,运用集中性的羊布氏杆菌病检测的方式,定期对羊群的饲养状况进行观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病羊并对其进行治理。若出现单独的患病羊,可运用隔离的方式,避免其将羊布氏杆菌病传播给正常的羊。通过合理的治理措施,净化羊群并且设置单独隔离地带,让隔离区远离羊群的饲养区域,至少间隔1.5m。这样一来,则可避免病羊对正常羊进行病菌的传染。
另外,若存在病羊、死羊以及患有羊布氏杆菌病的羊类排泄物,可及时进行治理。通过无公害处理的方式,保证羊群能够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下进行饲养。通过对病羊相关物品的处理,使羊布氏杆菌病的传播能够有所控制。亦可通过血清学以及病原学的方式,实现对羊布氏杆菌病的监测,在结果确认后,将相关信息填写在免疫证上,控制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病概率。
通过对患有羊布氏杆菌病羊的检查,执行对应的剖检操作。若病羊为母羊,其胎衣则会出现黄色胶冻般的浸润现象。部分区域存在脓液以及纤维蛋白增厚的现象。在母羊子宫内会分布出血点。同时在流产胎儿中,其第四胃内会有白色或是黄色的黏液絮状物,膀胱以及胃肠区域的浆膜下方会出现血斑或是出血点。
因此,若存在患有羊布氏杆菌病的羊,需对其进行剖检,在确认是羊布氏杆菌病后,方可进行无公害处理,将与病羊同食同住的羊群进行隔离,在确认其正常后,让其进入羊舍中。
因为健康的羊群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的方式,保证羊舍内的羊可以抵抗羊布氏杆菌病。例如:羊经过长期的运输,在进入羊舍前3 日需要进行隔离,通过葡萄糖、多维的配合,保证羊群可口服补液盐,运用混水饲养的方式,保证羊群的免疫力不会下降。
在治理羊布氏杆菌病时,需要结合本地所要求的流行病治理方式对羊布氏杆菌病进行治理。通过适当、适时的接种操作,利用羊布氏杆菌5 号菌株弱毒苗对羊布氏杆菌病进行预防,保证羊群是具有较强免疫力的,降低其患病风险。
若对未怀孕的母羊进行免疫接种,可运用气雾免疫接种或是直接注射的方式进行免疫接种。通过一年一次的方式,有效规避羊的患病风险。通过连续3 年或是4 年的免疫接种,则可实现对羊布氏杆菌病的预防。
在羊类养殖过程中,为降低羊群的患病风险必不可少的是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首先,可根据养殖区域内的场所,区分羊舍的入口。在入口区域内增加消毒池的设置,配备紫外线消毒灯等基础设施,保证其可以发挥出缓冲作用。一旦出现患病羊,不会将羊布氏杆菌直接传染给其他的羊。
其次,通过对羊群的日常观察,营造出良好的饲养环境,保证羊群所用的器具是定期进行消毒的。同时要对其所饮用和使用的水和饲料进行常规消毒。通过消毒水、石灰水的加入,干扰羊布氏杆菌的传播,通过无污染、无病害羊舍的营造,让羊群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饲养,确保其免疫系统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做好全方位的消毒工作,使养殖区域内的羊群不会出现异常现象。
最后,若存在可疑羊,需将其饲养于单独的圈内,通过反复的核查,明确其患病情况。若多次检验结果显示为阴性,则可在隔离7 日内将其放置于正常的羊舍内,若其出现阳性,则需进行无公害处理。与此同时,不可让非养殖人员进入羊舍内,降低羊舍内不良病菌的流动性,使羊群不会出现患病的问题。
另外,若在养殖过程中羊舍内出现阳性的病羊。可及时向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让其对可以羊进行隔离安置,保证该部分羊群不会与健康的羊进行接触,方便布氏杆菌病的治疗试验的开展。
①未发生羊布氏杆菌的羊
当羊群未发生羊布氏杆菌病时,需做好自繁自养工作。切忌不可从疫区进行种羊的引进,让羊群可以在隔离的状况下进行繁殖成长,使羊舍中不存在污染源。同时,需定期进行羊舍内的消毒工作,促使羊群不会受到外来因素干扰,使羊布氏杆菌不会对羊群的正常成长进行干扰。
②正受到病患威胁的羊群
首先,若存在正受到病患威胁的羊群,可运用每年2 次的凝集反应实验,做好对羊群的定期检疫操作。若检测出阳性的患病羊,需直接将其进行无公害处理。同时,若存在受污染的运动场、羊舍以及饲养器具,需加强对其的关注,运用5%含量的克辽林或是5%含量的来苏尔溶液对污染器具进行浸泡。混合2%含量的氢氧化钠溶液,10%含量的石灰乳或是20%含量的石灰乳进行全范围的消毒,确保在羊舍内不会出现潜伏的羊布氏杆菌病。
其次,若存在患病的流产胎儿,可将其胎水、胎衣进行深埋处理,确保羊群之间不会与其进行接触,保证羊群的安全、健康成长。同时若流产后的母羊出现子宫内膜炎,可运用含量为1%的高锰酸钾溶液直接清洗阴道以及子宫,使患病母羊的阴道中不会流出黄色的分泌物,而是流出呈清亮状的分泌物。这样,则可实现对羊布氏杆菌病的治理,保证母羊不会得严重的羊布氏杆菌病。
同时,可通过抗生素、磺胺类等药物的应用,利用静脉滴注治疗以及肌肉注射的方式对病羊进行治疗,保证其在饲养过程中羊群不会出现问题。若存在可疑病例,可通过金霉素、土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一旦在治疗期间出现确诊病羊,则可将其进行淘汰处理。由此方式,控制好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病概率,促使在被治疗好的羊群不易出现反弹现象,避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为保证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技术能够顺利应用于羊养殖行业当中,应在实际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方式,利用免疫接种、隔离消毒、治疗以及无公害处理的方式,保证羊布氏杆菌病不会广泛传播。加强对羊布氏杆菌病的重视,避免疾病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同时,通过降低疾病的损害程度的方式,保证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技术可以发挥出其作用,促使羊布氏杆菌病不会对人畜造成过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