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娜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
2015 年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2021 年10 月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整合黄河文化研究力量。高中美育的实施以发展高中生审美能力、提升美学素养为目标,而黄河文化本身的厚重和壮美可以成为重要的美育资源,与高中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是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等文化元素的总和,文化类别上包括政治、哲学、军事、历史、文学、艺术、民族、宗教、民俗等多种元素。黄河文化的内涵是多重的,与其对应,黄河文化的美育价值也包含多个维度。结合高中生的学习过程,黄河文化的多重内涵与美学元素在各学科教学中能找到相关渗透点,并形成美育素材,例如,语文学科中可以感受黄河的文学之美、历史学科中发掘黄河的文明之美、地理学科中领略黄河的地貌之美、生物学科中分析黄河的生态之美、音美学科中欣赏黄河的艺术之美等。
因此,高中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黄河美育元素,以其为载体设计综合性教学活动,开发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美育课程,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方法,进行黄河文化视角下的审美教育,培养高中生审美意识,在领略黄河文化不同维度的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近年来,随着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部分学者与一线教师尝试把黄河文化蕴含的美育价值融入学科教学,实现黄河文化与美育课程的融合。例如,孙梦青把黄河文化与高校美育思政建设相结合,她认为,黄河文化可以成为美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美育课程群为例,把黄河文化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深厚基础。王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黄河美育,从“直观图片影像展示培养艺术美,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地理科学美,鲜活的实例呈现人地和谐思想美”三个方面来阐述地理的美育教学。
黄河文化视域下高中美育课程开发,其目标是基于黄河文化视域,提炼有关黄河的文化元素与美学元素,并把这些元素分学科渗透和跨学科融合,形成适合高中生的美育课程体系,在实践中实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丰富高中生的精神内核,同时感悟黄河文化,形成黄河的生态保护意识。其具体目标包括:
在高中学科教学中挖掘与黄河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美育”元素,建构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的黄河美育课程体系,包括黄河文化中的文学之美、文明之美、地貌之美、生态之美、艺术之美等多个分支。
通过黄河美育课程的开发,使它与中华美育课程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能结合各学科的知识基础感受黄河之美、鉴赏黄河之美,并通过黄河故事讲述、黄河文章写作、黄河作品创作等途径表现和传播黄河之美。
通过黄河美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丰富高中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和精神内核,同时进一步反哺原有的学科教学,在美育熏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现美育和智育的结合。
黄河美育元素的发掘与学科教学并不冲突,高中不同学科中渗透了多种黄河文化有关的美育元素,这是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反过来,美育元素的发掘、美育的熏陶也能增强学生对相应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智育发展。通过教材解读分析,可以基于以下学科发掘黄河文化中的美育元素,构建美育课程内容资源。
将活化好的菌种菌液以1%的接种比例,加入不同盐浓度(0,2%,4%,6%,8%,10%)的灭菌YPD液体培养基中,28 ℃、180 r/min振荡培养48 h后,测吸光度值,做3组平行试验。
语文学科中,黄河文化的美育元素会融入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学习中。通过黄河文化的经典阅读,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壮丽以及背后的文学情怀,诗人、文学家常借助黄河的气势来抒写心中抱负。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心中有报国之志但怀才不遇,时光飞逝如黄河入海,进而把悲愤之情转换为豪放之举。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大漠的气势与黄河的壮丽融为一体形成美学盛景。教学中也可通过黄河的文章写作,加深学生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使高中生在浓郁的黄河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深刻体会黄河文化的文学之美。
历史学科中,黄河文化的美育元素会穿插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精彩各异的历史故事与文化遗址学习中。黄河与华夏文明起源密不可分,半坡遗址、炎黄子孙、大禹治水等文明印记贯穿古今。以黄河文化为线索,以其中的历史文脉为载体,可以引导学生见证华夏民族的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九曲黄河蕴含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感悟黄河文化的文明之美。
地理学科中,黄河文化的美育元素会渗透到黄河流域的各种地貌、风土人情的学习中。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经9 个省,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冲积平原,地形多样,百川灌河。通过学习黄河流域的地形地势,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地貌之美。而不同的地貌和气候又造成了黄河流域多样化的民俗人情,体现在饮食习惯、传统服饰、出行方式、建筑样式等多个方面,进而在黄河沿岸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学习中,体会黄河文化的民俗之美。
生物学科中,黄河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能融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中。通过学习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让学生理解黄河流域各种群之间、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切身体验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感受黄河文化的生命之美。学习生态保护时,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新闻以及生态系统防护和破坏的典型案例,可以提高学生感知生物多样性之美的敏感度,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体会黄河文化的生态之美。
音乐美术学科中,可以将黄河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融入歌曲、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学习之中。黄河流域不同文化区特有的音乐文化,流淌着黄河儿女的血液与灵魂;以黄河为题材的革命歌曲,讴歌赞美了黄河艺术和抗战的精神。通过欣赏与黄河有关的经典音乐,可以感受黄河文化的奔放开阔。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以黄河为表现主题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以有限的笔墨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精神。学生通过体会美术作品中黄河形象背后的壮美意蕴,欣赏黄河文化的艺术之美。
黄河文化视域下的美育课程实施需要统筹学校和社会资源,校内探索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各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相结合。
1.在常规课堂中融入黄河美育元素。把黄河美育元素与原有学科教学融合,形成基于不同学科特点的美育教学设计,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展示黄河文化主题下的美育示范课,与知识学习过程相辅相成。
2.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形成黄河文化主题下的特色课程。依托黄河文化作为一个跨学科大概念,关联语文、美术、音乐、地理、历史等不同学科中的美育元素,创设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如黄河故事讲述、黄河艺术走廊、黄河诗歌、黄河生态系统等,共同赏析和交流黄河文化之美。
3.组织黄河文化主题下的美育作品创作比赛。如黄河文章写作,黄河歌曲演唱、黄河画卷、黄河摄影展等,同时,基于学生的作品及时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在校外实践活动中观察黄河之美。基于各学科研究主题,如黄河生态系统保护这一主题,假期组织部分学生进行黄河岸边的参观考察活动,在实地体验中调查黄河岸边的生态状况。
在校外实践活动中鉴赏黄河之美。课余时间搜集博物馆、网站上的黄河文化资料,提炼其中的文化特色和美育元素,尤其是家乡所在县域的黄河史料,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在校外实践活动中传播黄河之美。通过讲述黄河文化故事、展示黄河美育作品等方式传播黄河之美。
在这一系列美育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也激励学生形成自觉的黄河生态保护意识。
美育就是且必须是在审美活动与体验过程中进行的,审美素养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其最适合的评价方式就是体验式过程性评价。
组织好美育的过程性评价需要分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的各自价值与实施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提高评价效率。
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黄河文化中美的感悟程度,能否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等。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自我评价小结、总结过程性学习成果等方式实施,注重评价自身对黄河之美的体验。
学生互评主要指小组内部或不同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在评价中互相借鉴交流他人对黄河文化和美育元素的学习方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传播美的具体措施。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参与评价,人人都能得到评价。
教师评价需要统筹各学科教师的意见,共同诊断当前美育课程实施中的优点与不足,与学生共同制订阶段性评价标准,依托美育作品的欣赏或创作要求设计过程性作业,通过诊断教学设计与学生表现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美育课程的实施方式。
整体而言,无论是黄河美育课程的资源开发还是实施与评价,都需要充分依托两种互补关系。
黄河文化与学校美育之间的互补关系:基于黄河文化的内涵提炼其中的美育价值,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怀;反过来,通过黄河美育的课程实施,又能促进学生对黄河文化的深入了解,提高黄河生态保护意识。
黄河美育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的互补关系:高中的各学科教学中本身包含了多种黄河文化有关的美育元素,这是美育课程实施的基础;反过来,美育课程的实施并不影响高中各学科学习,并且通过美育的熏陶和启迪促进智育发展。
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精神生活匮乏,黄河美育课程的开发可以引导学生从学校美育过渡到社会美育,在提高美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核,传播黄河文化,实现智育和美育发展的内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