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蜡染是纺织品现代工业化印染技术发明之前长期存在的一种手工印染技术,尤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蜡染头帕样本1994年采集于贵州黄平县重安江镇的革家山寨(图1),是使用过的妇女头帕,此蜡染头帕制作时间大约是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纯手工绘制(图2)。此蜡染头帕是黔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它的审美特征。
图2 黔东南革家蜡染头帕
头帕为白棉布布基,蓝色蜡染图案。头帕宽25 厘米,长50 厘米,宽度长度比例为1:2。中间的方形区域两边长分别为22.3 厘米和22.8 厘米,鉴于它是手工制品,可以断定是正方形。两端分别由3 个二方连续构成的长条形(C、D、E)组成一个较大的矩形,此区域宽度为11 厘米,高度为22.3 厘米,比例大约为1:2。头帕中间圆形区域(G)直径为12.5 厘米,和头帕宽度的25 厘米的比值也恰好是1:2。由此可见此头帕的形式构成中较多采用了1:2 的比例关系,在纹样的布局安排上保持了比较一致的比例关系。(图3)
图3 头帕构成分析
图4 图案细节
与其他民族类似,革家传统的服饰图案中一般包含“花鸟”题材,比较独特的是:“革家的太阳崇拜文化在全球太阳祟拜文化上就显得独具特色”[1],“从革家蜡染来看,它的花纹、图案同贵州出土的汉代铜鼓的花纹结构基本一致”。蜡染头帕的中心是4 大4 小的树叶形构成的八角形,被四组蕨草纹包围,蕨草纹两两组合形成猫头鹰形的图案。外圈的放射线条象征太阳光,代表了革家民族崇拜的太阳主题。F 区的三角形适合纹样和C 区的二方连续也是蕨草纹组成。这部分图案代表了革家人对生活中相关动植物的喜爱。其余部分的点状、线条图案是对空余部分的填补,大多出于头帕整体的审美需要,使得图案达到完整而又丰富,既有变化又主次统一的效果。可以看出蜡染头帕是典型的革家传统主题的代表性作品。(图2,图3)
革家蜡染是飞云山型,飞云山型的名称来自于本地区飞云崖的地名,主要特点是几何纹样和动植物图案的高度几何化图案化。从头帕呈现的效果来看,蜡染制作细密工整。由此可以说明在革家蜡染发展过程中,动植物的图形元素经过了艺术化的创作和提炼,使得图案已经具有现代艺术审美的特点。
头帕的中心(H)是八角形延伸至外圈4 个对称的螺旋形的图案,整个适合在圆形里的适合纹样。适合纹样的外圈(G)是放射状线条构成的环状图案,圆环的外面(F)是四个三角形的适合纹样,方形的外围有7 层线条状外框,分别由直线和短线二方连续或三个空心圆圈和实心方块组成的二方连续交替而成,从而形成了结构复杂的头帕纹样。由中心的方形适合纹样向两头分别包含4 个图案不一样的二方连续,A 和E 是短线组成的,形式略有差异,形成对照呼应。D 是大小点状构成的富有节奏的二方连续,边缘的小点直径小于1mm,此处显示了其令人赞叹的蜡染制作的精细程度(图4)。C 区的二方连续是螺旋型的波浪式二方连续,包含3 对6 点S 形单元,既整体又略有变化。长边的空余部分(B)以直线和点状二方连续填满,布的四边用蓝色和白色镶边,又增加了两层线条装饰。综上所述这块蜡染头帕由10 个二方连续纹样包围一个三层的适合纹样构成,结构繁复,制作精细。蓝色“空白”和白色图案交错产生富有节奏变化的形式美感(图3)。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蜡染头帕图案代表了革家传统的民族崇拜主题,采用了常用的图案题材形式,构成比例保持一致。对来自神话和生活的图案进行提炼和艺术化的加工,说明革家在蜡染图案的制作和创作上积累了悠久的历史经验。蜡染的制作繁复细致,细小的图案单元达到手工制作的极致化程度,体现出极高的制作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