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为烧炭而牺牲的人民英雄

2023-11-20 22:15张书志
老年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烧炭张思德窑洞

张书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他对这个因烧炭而牺牲的普通战士给予了高度赞誉和评价。

“我保证好好当一名战士”

张思德(1915—1944),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今为思德乡)韩家湾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母亲因重病无钱医治,在他生下仅7个月后便离开人间。父亲被迫将谷娃子托付给叔叔婶婶收养,叔叔家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所以谷娃子是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的。为了让他永远记住乡亲们的恩情,养母为他取名“思德”。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州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1936年,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副班长、班长、通信班长等职务。延安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每次吃饭时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争取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2年,张思德随军委警卫营调回延安,警卫营与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这样部队干部要下到班里当战士。教导员找到张思德,告诉他组织上决定让他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表示:“当班长是革命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需要,我保证好好当一名战士。”11月,张思德调延安中共中央警备团一连二排四班当战士。次年初春,他又被调到延安枣园内卫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里开会,他每次外出,内卫班便跟着他一同前往。毛泽东乘坐的车车身宽大,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为了确保毛泽东的安全,每次出车时都有一个同志站在车后担任警戒,以防万一。站在车后担任警戒,要比坐在车里辛苦得多。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冽,冻得人手脚发麻。张思德到内卫班后,每逢毛泽东外出,他都站在车后“抢占”警戒位置,几乎每次都是如此。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

“就是拼出命,也要把炭烧好”

1944年春,张思德积极响应大生产运动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当了一名农场副队长。这年夏天,上级决定选派中央警备团枣园内卫班的部分同志到安塞县山中烧炭,以解决枣园中央机关冬季取暖的问题。因为张思德曾于1940年夏在延安南边的土黄沟烧过炭,所以这次领导就又指派他去组织烧炭工作。当领导问张思德有什么困难时,张思德坚定地回答:“请领导和同志们放心,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的利益,就是拼出命,也要把炭烧好!”

7月的一天,张思德带领警卫战士背着行李,带着锯子、斧头等工具,来到安塞县最南边的石峡峪村。他们编成两个小组,一个组负责挖炭窑和装窑,一个组负责砍伐树木备料。烧炭要打炭窑,洞口很小,里边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窑中要立起来码放,还要会看火候。开窑出炭是非常辛苦的,里边活像一座焚化炉。那时没有任何防护,连起码的手套都没有。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根地传出来,外边的人再接应晾上。进去一次,人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张思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为了抢时间,常常是木炭还没完全冷却,他就冒着高温,用破布包手,钻进狭小的炭窑里捡炭了。他带领同志们不分昼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好了5万多斤上好的木炭。9月,天气转凉了,烧炭队的同志多数都返回延安,仅有张思德等少数几人留守炭场。

1944年9月5日早晨,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地面湿漉漉的。张思德和他的战友像往常一样,在安塞县继续着他们的烧炭工作。

分工的时候,张思德把自己派到最远处的山场。战士小白和张思德分在一组,负责挖窑洞。他们越过石峡峪的庙河沟,翻过一个山脊梁,来到了洞子沟底部东边的山坡上。这里的炭窯是他们几天前挖了一半的工程,今天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往里深挖、修整。大家干得很起劲,窑洞也越挖越深,挖到最里面,人只能低着头、猫着腰,干活十分吃力。张思德在里面挖,小白在窑洞口接土和倒土。其他组员就在离窑洞十多米的树林里砍树,为烧窑炭备料。他们砍得大汗淋漓,只等挖好窑后就可以进料了。

小白和张思德两人一里一外,互相配合,继续往深处挖。小白透过洞口射进去的光线看到张思德的背上已经湿了一大片,就在洞口喊:“队长,咱俩换一换,让我进去干会儿吧!”从窑洞里传出张思德瓮声瓮气的声音:“不用了。”

这时,天色更加阴暗,毛毛细雨变成了淅淅沥沥的雨点。张思德听到雨下大了,赶紧钻出窑洞,拿过放在窑洞边的一条麻袋披在小白身上,说:“当心,别着凉。”随后,他又拿上两只麻袋向炭窑对面的山坡走去,给在那儿伐木的其他组员送去了“雨具”。

张思德回到窑洞,见小白已经钻进土窑里面干活,他硬是把小白拽出来,自己又操起小镢头,弯着腰,蹲进只有半人高的小窑里,在窑壁上刨了起来。窑外的雨下个不停。张思德和小白一个在窑内,一个在洞口,紧张而有序地边干活、边交谈。后来,雨渐渐停了。中午时分,眼看炭窑就要挖成,突然,窑洞顶上“啪啪啪”地掉下几块碎土。“不好,有危险!”张思德一把将小白推出洞口,随着“轰隆”一声,两米多厚的窑顶塌了下来。

正在不远处砍树的战友听到窑洞方向传来带着哭声的喊叫,知道大事不妙,扔下锯飞跑过来,见小白已经被土埋到脖子,他们赶紧施救,小白终于脱险了。刚被救出来的小白大声喊:“窑塌啦,张思德被埋进去啦!”在附近干活的同志和老乡闻讯赶来。众人争分夺秒地扒到窑里头,先用手扒土,再把扒出来的土用铁锨移开。经过一阵紧张的搜寻,好不容易找到张思德,只见他站立着,镢头把死死地顶在他的胸口,身上有血迹,人已经失去了呼吸。他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9岁。

“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听到这一噩耗,心情非常沉痛,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他立刻安排司机开车将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叮嘱道:“如果汽车开不进去,就算是找人抬也要将张思德的遗体抬出来。”并当即作了三点指示:“第一,给张思德同志身上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口好的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什么时间开告诉我,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9月8日下午2时,警备团团部在延安枣园后沟西北角的操场举行张思德追悼大会,千余人参加。会场布置得肃穆庄严,主席台的四周布满了花圈和挽联,中间悬挂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17个大字。

追悼大会由中央警备团团长吴烈主持,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桢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

随后,毛泽东缓步登上主席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达了敬意,接着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张思德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奉献了所有,甚至生命。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编辑/汪慧

猜你喜欢
烧炭张思德窑洞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为人民服务
——献给张思德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张思德“尝”百草
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
张思德尝毒草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低碳烃芳构化催化剂烧炭再生动力学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