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 杨芮
近日,A股、3000点成为微博热词。10月20日,当上证指数再度失守3000点整数关,A股市场曾吹响“3000点保卫战”的号角。截至10月31日上午,A股已站稳3000点,最新报收3007.67点。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增发1万亿元国债和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议。业内专家称,这有利于刺激中国经济和提振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增持四大行之后,中央汇金10月23日出手买入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10月16日晚间,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铁建、宝钢股份、中远海控、华润微、中煤能源、三峡能源、海康威视、中国电建这十家上市央企集体发布增持回购相关公告。公告均称,是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在这场“3000点保卫战”中,作为A股第二大机构投资者的保险资金,加仓了吗?
据一位大型险企投资部门负责人表示,险资在资本市场中被寄予发挥长期稳定作用的期望,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响应。
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称《通知》),调整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长周期考核机制降低了险资机构对权益投资收益短期波动性的顾虑,驱动险资从资产的周期收益特征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
资料来源:保险行业协会。制表:颜斌
10月31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表示,长周期考核比较匹配寿险公司的经营特征,也有利于寿险公司可持续发展,长周期考核会引导保险公司更加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优化市场生态,也更加能够鼓励保险资金发挥市场稳定性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
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要求引导保险公司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丛林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即与长期资金入市相关。
从实际操作来看,今年險企举牌次数已超过2022年和2021年全年总数。据保险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2023年以来已累计有九条举牌信息披露在列,其中六次举牌涉及港股,总耗资共计突破10亿元。
不过从险资入市空间角度来看,险资持续加仓动力或不足。据多位业内资深投资人士表示,今年一季度大家还对2023年投资市场较为乐观,诸多险资去年11月中旬到年底之间进行了加仓操作。不过随着市场利率下行,大家现在投资心理压力都很大,且随着新增可投资资产的增加,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走低将是大概率、持续性事件。
“前期加仓操作已被套牢在半山腰,现在基本保持躺平状态。”吴森是一家中型险企投资部门经理,他已在这家公司工作超十年,他坦言近期市场的投资行情让他“压力山大”。
今年以来险企举牌呈现回暖趋势。
今年险资主动举牌上市公司次数已超2022年全年。具体来看,今年1月,中国人寿增持并举牌万达信息,增持完成后,中国人寿及一致行动人国寿集团合并持股从18.17%上升至20.32%;1月31日,阳光人寿认购港股首程控股配售股份,获配股数为2.53亿股,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6.05%;而在近日阳光人寿再次举牌,其发布公告称,认购天图投资IPO(首次公开募股)股份1205万股,占该上市公司香港流通股的6.95%,触及举牌。
2月28日,中国太保及旗下太保人寿、太保财险、太保健康险同日举牌港股光大环境;三个月后,长城人寿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浙江交科和中原高速股份,认购股份分别为252.01万股、802.93万股。
对于近期险资举牌有所升温的原因,多位险企投资人士表示,险企举牌是市场利率下行环境下必须为之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在价格相对较低的阶段,锁定摊薄成本,如果能实现权益法核算,就能减少股价波动对业绩的影响。
同时,一位大型险企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表示,从投资交易策略的角度来看,各家公司都会在估值水平合理的时候买进,目前会举牌的公司可能认为一些标的具备投资价值或符合买入条件。险资在资本市场被寄予发挥长期稳定作用的市场期望,目前公司都在积极响应。
从险资举牌股票类型来看,今年险资共计九次举牌中,六次为港股。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认为,近期港股市场出现了一些具备较高投资价值的标的,这些标的可能因为估值合理、盈利能力稳定或者潜在增长空间巨大而吸引了险资的关注。同时,险资可能通过举牌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度,以进一步实现自身的投资目标。
另外,余丰慧表示,险资举牌港股升温可能与港股市场的监管环境有关。近年来,港股市场监管力度加大,监管部门对于险资的举牌行为进行了一系列限制和规范。这些限制和规范可能使得险资在举牌方面更加谨慎,但也增加了险资举牌的透明度和合规性,从而提高了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不过,整体市场来看,险资持续加仓可能尚需时日。
“目前公司暂时还没有加仓操作。”据一位中型险企资管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市场行情还尚需观察,市场下跌情况下,大家投资心理压力都很大。今年以来险企偿付能力不足和对于潜在市场波动规避等问题,客观上也阻碍了保险资金行业性加仓的动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2023年初多位险企投资部门负责人曾透露,去年11月中旬到年底之间,诸多险资进行了加仓操作,预计待2023年上证指数达到3300点将进行减仓兑现收益。彼时,曾有险资投资人士直言,“今年险资就是持股待涨,权益方面将带来超额收益,预计险资2023年投资要打一场‘翻身仗。”
时隔一年,上证指数曾再度跌破3000点大关。自10月20日下午3点收盘后,上证指数便定格在2983.06点,跌幅0.74%。截至10月25日收盘,上证指数最新报收2974.11点,同比增长0.4%。不过随着市场利好消息不断,上证指数于10月27日重返3000点上方。
“今年一季度的时候大家对于2023年投资心态都比较乐观,不过市场利率下行导致‘股债双杀,大家投资的心情就越来越沉重。”一位中型险企首席投资官表示,庆幸的是,今年仍有一部分机构通过提前配置把握了年初(甚至是去年以来的)利率下行机会,获得了超额收益。不过随着新增可投资资产的持续增加,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走低将是大概率、持续性事件。今年9月以来的市场利率阶段性上行,对不少公司也形成了“股债双杀”的局面。
同时,他表示,传统拉高收益的非标类资产,有一部分已经或者即将出险,另一部分大概率展期降息,新增的非标类资产预期收益率亦正在持续降低。
在加仓操作方面,一位大型险企宏观研究方面负责人表示,公司的加仓操作一般是在市场每下跌5个点,就加仓一些,沪深300指数在3600点以上基本就不再加仓。他坦言,市场利率下行正使得以传统险为主的公司,面临责任准备金大幅度增加计提的问题,從而进一步削减盈利、扩大亏损。大部分公司都会将这部分压力转嫁到投资端,这进一步导致部分公司的投资趋于激进,而一旦判断失误,导致的亏损(体现为财务/综合收益率的下降)将会更大。
“今年可能仅有个别公司投资收益能达到5%及以上,且需要把握住固收机会和权益极小仓位。行业性收益率大概率会比去年进一步下降,且会延续多年。”上述大型险企宏观研究方面负责人说。
事实上,监管一直在积极引导保险资金入市。
从政策角度来看,9月10日晚间,偿付能力监管新规的落地拉满了市场对保险资金的关注度。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其对险资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等风险因子进行了调整。据券商测算,若这部分资金全部增配沪深300股票,对应股市资金(除以风险因子0.3)为1953亿元。
继金融监管总局发文降低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风险因子后,财政部亦出手加强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实施长周期考核,其发布《通知》称,明确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3年周期指标和当年度指标权重各占50%,其中,3年周期指标采用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几何平均数,当年度指标采用当年净资产收益率。
2023年11月1日,上证综指涨0.14%,报3023.08点。图/视觉中国
华夏基金方面表示,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等权益投资长周期考核机制,一方面,有利于保险资金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资金;另一方面,长周期考核机制降低了险资机构对权益投资收益短期波动性的顾虑,驱动险资从资产的周期收益特征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叠加中小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压力缓解,有望带来保险行业大量资金入市。
同时,今年9月初,监管部门已向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开展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情况调研的通知》,为了解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情况,内容包括国外(欧美)市场历史演变、政策支持,国内投资情况、投资方式、考核方式,国内发展中存在困难、问题及政策建议等,要求9月14日前形成调研报告并发送。
不过,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险资真正意义上的大比例加仓,通常是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要求几家大机构来落实,当它们偿付能力因此不足、资本金不够的时候,财政部会直接出资,大部分险资在其间起到的作用很小。他表示,排除个别公司有微调外,险资在上市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整体变化较小。
太保资产总经理余荣权在中国太保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当前股票市场,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其估值层面都处于历史低谷,各类积极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对股票市场带来底部的有力支撑。他认为,今年下半年股票市场相对具有长期配置吸引力,目前是投资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较为长期的时机。从具体的配置方向上看,公司当前主要看好低估值、高分红的一批国际价值类品种等。
早在2022年下半年,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邓斌就曾预判,2023年权益市场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他在接受专访时曾表示,公司方面已做相关准备,配置方向将受到国家政策的指引。“公司在2022年底确实做了比较明显的加仓动作,截至今年3月底我们处于标配状态。”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投资官王军辉表示,长期以来,面对无风险利率下行趋势,加大权益资产配置一直是保险资金运用的必然选择。
从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保险行业最新的资金运用余额情况来看,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7.15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24.18万亿元,财险公司2.02万亿元。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股票占比7.4%,证券投资占比5.6%,长期股权投资占比约9.0%,合计占比22.0%。
据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3.48万亿元,占比12.80%。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吴森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