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晓庆, 丁雪梅, 王一杰, 李新征, 张晓丽
1.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烟台市 264003;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滨州市 256600;3.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烟台市 264003
随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残疾大学生入学人数年均增长率为6.0%;截至2021 年,全国有14 559 名残疾学生考入普通高等院校,2 302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1]。
我国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问题,《“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帮助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2]。国务院《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强调,加强对残疾大学生所在高校的指导,做好残疾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岗位推介等工作,落实各类就业扶持和补贴奖励政策[3]。
残疾大学生人数虽逐年增长,但其就业率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分析[4],残疾大学生由于存在功能障碍,就业能力低,在择业时出现焦虑、自卑、攀比等不良心理倾向[5];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缺乏客观、全面认识,对残疾大学生开放的岗位较少,存在一定就业歧视,使残疾大学生丧失择业信心[6],部分残疾大学生产生迷茫、自卑和畏惧等不良心理倾向。
目前大学生择业时期心理倾向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普通大学生[7-8],很少关注残疾大学生群体。本研究调查在校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不同类别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的影响因素和人群特征,为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2023 年4 月,在我国4 所高校(滨州医学院、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选择1~2 名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后的调查员在其所在高校,采用整群抽样法,并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对155例在校残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本研究经滨州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23-204)。调查前,每位被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年级、残疾类型、父母的学历、父母的职业、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及所修课程平均成绩。
1.2.2 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量表(Psychological Tendencies of Vocational Sele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PTVS)
PTVS 为本团队前期自行编制[9],包括个人认知、就业情绪情感、就业意志、就业倾向等维度,共68题,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分值越大表示择业心理倾向越高。该总量表的Cronbach α为0.97,KMO值为0.78,各维度间的Cronbach α 为0.75~0.94,折半信度检验结果显示Spear-Brown相关系数为0.84,Guttman-Half系数为0.83。
调查前对相应学校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问卷分为普通版本和盲文版本,调查时调查员向受试者告知研究目的,必要时进行相应问题解释;对听障学生采用手语和文字进行调查;视障学生发放盲文版调查问卷。
采用SPSS 25.0 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一般资料采用频数描述。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资料分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α= 0.05。
共发放问卷155 份,剔除作答不完整、规律性作答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1 份,有效回收率97.4%。研究对象年龄17~25岁。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残疾大学生一般资料(n = 151)
各 变 量KMO 值 为0.523, Bartlett 检 验χ2=226.514,P< 0.001,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值> 1 的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74.98%,对变量的解释程度较好。见表2。共提取到4 个公因子,可以解释为:①父母职业(包括母亲的职业、父亲的职业);②父母学历(包括母亲的学历、父亲的学历);③专业(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专业感兴趣程度);④能力(包括专业课平均成绩、身体残疾类别)。见表3。
表2 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3 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旋转后主成分系数矩阵
以降维后的4 个因子为新的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3 类:①能力和父母学历较高,命名为择业能力和父母学历影响型;②专业与能力分较低,命名为强调专业和能力型;③专业分较高,命名为专业偏向型。见表4。
表4 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聚类分析各类型各维度均值
3 类残疾大学生在个人认知、就业倾向、就业情绪情感、就业意志4 个维度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5。
表5 不同聚类残疾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倾向评分比较
本研究显示,残疾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倾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残疾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和能力,以及家庭环境等。
本研究显示,专业偏向型残疾大学生占比最多,该类别就业心理评分通常最高,说明当前在校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绝大部分处于良好状态。强调专业和能力型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最低,占比达31.13%,说明部分在校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不容乐观,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11]。
在择业心理维度方面,个人认知维度分最高。工作中的差别待遇以及父母期许与学业压力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12-13]。就业倾向维度分次之,主要体现在就业价值观、生活需要、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观4 个方面,该维度分高说明在校残疾大学生迫切希望获得社会认同感,对于职业的忠诚度较高[14],对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不高,愿意选择学习机会和上升空间更大的工作[15]。
择业能力和父母学历影响型残疾大学生占比最低,其择业心理倾向评分在3 个类别中居中,择业心理倾向总体良好,学习成绩较好,父母学历相对较高。针对该类残疾大学生,学校应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要求的就业计划,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并鼓励其通过实践提高个人就业规划能力[16]。父母应避免给予学生过多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支持其择业选择,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坚定其择业信心,防止产生自卑、逃避等消极心理。学习促进就业的知识和合作技能可以帮助残疾大学生增强信心,增加就业机会[13]。学校可组织相应活动,鼓励在校残疾大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其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好地融入社会[17]。学校与相关企业、社会部门等可联合组织就业指导培训会,增加学生获得福利待遇和更好工作的可能性[18],也可帮助在校残疾大学生做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期准备。
强调专业和能力型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评分最低,择业心理倾向不容乐观。该类残疾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了解程度都很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较低的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其在择业时的自我效能感[15],容易出现就业迷茫、盲目从众和就业意志弱等问题[19]。该类残疾大学生成绩不佳,能力欠缺,社会交往较为敏感,求职时更易产生自卑心理。需要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帮助。
残疾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对自己未来就业方向的一种尝试性选择,具有较强的自主性[20]。在专业选择时,家庭和学校应给予正确引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避免不考虑个人实际情况,盲目从众而选择热门专业[21];同时,家长应关注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防止因学习压力或就业失败产生消极情绪;在校残疾大学生也应保持积极心态,注重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及时深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导向,采纳同学、师长意见,多方位获知专业培养相关信息,适时调整就业目标[11]。
专业偏向型残疾大学生占比最高,是择业心理倾向评分最高的一个类别。该类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较好,对所学专业及未来就业抱有期待。各高校可实施辅助技术,制定辅助计划实施方案。辅助技术是用于增加、维持或改善残疾人功能的任何物品、设备或产品系统,无论是商业获得、修改或定制的[22]。在课堂环境中使用辅助技术可以使残疾大学生成功完成他们之前无法完成的任务[23-24],让残疾大学生获得更广泛的就业机会。相关企业和单位可与学校开展残疾大学生就业合作项目,扩宽就业渠道。另外,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能够促进个人认知,对于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具有指导意义[25]。在校残疾大学生应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了解就业形势,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26-28]。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到影响在校残疾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的4 个因子,分别为专业、能力、父母职业和父母学历;进一步聚类分析,在校残疾大学生可分为择业能力和父母学历影响型、强调专业和能力型和专业偏向型3 类。应针对在校残疾大学生典型的择业心理倾向类别,分析其择业心理结构,实施精准职业咨询与指导,帮助其了解就业环境,制定合理职业规划。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