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赵琮 高晓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各种危险因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引发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也明显升高,但70%以上的患者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后生活质量[1]。研究显示,系统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卒中后残疾的发生率,而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2]。本文选取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随机抽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44岁,平均(57.38±5.3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 ~ 5 h,平均(2.3±0.4)h。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44岁,平均(56.94±5.4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 ~ 5 h,平均(2.4±0.3)h。2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并通过。
入选标准:① 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② 首次发病;③ 生命体征平稳;④ 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实验并签字。
排除标准:① 合并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② 伴有静脉溶栓或其它血管疾病;③ 临床资料缺失者;④ 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基础疾病。
2组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康复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发病后24 ~ 48 h进行康复干预,对照组在发病48 h后进行康复干预;2组干预措施与疗程均相同。具体措施为以神经生理疗法Bobath法为主、根据患者情况搭配其他训练方法。早期康复时患者多为卧床期,主要行抗痉挛模式的良肢位摆放,正确体位下的关节被动活动,将患者双手的十指交叉,将其健侧的拇指放在患侧拇指下,利用健侧肢体来带动患侧肢体进行抬举运动。Bobath法主要包括:① 控制关键点,通过对患者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的中间关键点,肩峰和骨盆的近端关键点以及手足的远端关键点进行调节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力,使得其正常化;② 反射性抑制模式,帮助痉挛肌的对抗肌收缩使得痉挛肌不断地受到对抗,因而痉挛肌受到了抑制和松弛;③ 通过姿势反射促进调正反应和平衡反应,以诱发上肢保护性地伸展和促进身体平衡能力;④ 通过手法操作,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运动和姿势等感觉的输入,使患者体验正常的运动和姿势的感觉,为进一步恢复和巩固运动功能提供帮助;⑤ 在对患者进行核心姿势和运动控制(指对腰、躯干及骨盆)的稳定性训练基础上,再针对性练习其他肢体选择性的运动控制,并结合日常活动进行反复练习。其他配合训练包括:定时翻身、坐位平衡、站位平衡、日常生活训练及行走训练,并进行心理治疗。
(1)观察对比2组康复干预前、干预后30、90 d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分值为0 ~ 100分,分值与上肢运动功能呈正相关。
(2)观察对比2组康复干预前、干预后30、90 d下肢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分值为0 ~ 100分,分值与下肢运动功能呈正相关。
(3)观察对比2组干预前、干预后30、90 d日常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分值>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40 ~ 60分为中度残疾;19 ~ 39分为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19分为完全残疾。
(4)观察对比2组住院时及出院后一段时间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干预前,2组Fugl-Meye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0、90 d,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干预前后上肢Fugl-Meyer评分(分,±s)
表1 对比2组干预前后上肢Fugl-Meyer评分(分,±s)
组别 n观察组 30治疗前 治疗后30 d 治疗后90 d 21.85±2.88 44.53±5.75 59.24±8.24对照组 30 22.35±2.74 38.41±4.64 48.64±7.93 t值 0.688 9 4.536 8 5.076 8 P值 0.493 6 <0.01 <0.01
干预后30、90 d,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干预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分,±s)
表2 对比2组干预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30 d 治疗后90 d观察组 30 19.12±2.31 30.68±3.16 36.23±3.86对照组 30 18.75±3.51 25.87±2.12 29.93±3.97 t值 0.482 3 6.923 4 6.231 8 P值 0.631 4 <0.01 <0.01
干预后30、90 d,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2组Barthel指数评分(分,±s)
表3 对比2组Barthel指数评分(分,±s)
组别观察组 3n 治疗前 治疗后30 d 治疗后90 d0 36.11±2.13 57.97±3.25 72.87±6.23对照组 30 35.92±2.12 50.82±3.32 61.32±6.43 t值 0.346 3 9.764 7 13.489 5 P值 0.730 4 <0.01 <0.01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0%,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n(%)]
急性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的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的梗死,伴随着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是现今致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多有基础性疾病,这些疾病通常易导致患者出现脑血管的粥样硬化和形成血管内的粥样斑块,从而引起血管的狭窄,影响脑组织的正常供血,因此平常就会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表现为突然的眼前发黑晕厥,以及短暂的肢体活动不灵、语言不清等,一般在几分钟后能够症状自行减轻和消失。但不注意休养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的加重,出现突发性的缺血性脑卒中,这可能出现口角歪斜、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或导致偏瘫,如果梗塞的面积比较大,可以危及生命[4]。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威胁中国人群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危重性疾病之一,但多数人通常只关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抢救,而忽略了患者在溶栓抢救后功能恢复,没有正确认识早期康复对患者运动功能的重要意义[5]。有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残疾率高达50%,而如果早期接受康复治疗,则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致残率明显降低[6]。
本研究使用以Bobath法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制订训练为辅的方法,取得显著效果。脑卒中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影响下行传导通路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导致运动调节发生障碍,引起功能行为发生异常。所以想要引导正常的运动模式,就需要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7]。Bobath疗法的2 个重要目标即缓解痉挛和纠正协调性异常,并且将其运用在功能活动中,加强患者对患侧躯干和肢体的控制能力[8]。但由于受患者个体差异影响,应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同时结合辅助引导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缺损[9]。虽然临床经验显示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但开始干预的具体时间没有公论。有相关报道认为,过早运动可能使患者肌肉部分丧失,而本实验结果显示,发病24 ~ 48 h开始干预比发病48 h后干预效果更好,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后30、90 d时均有明显提升,能够更早恢复患者活动能力;并且,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也得到较快恢复,这也说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使得患者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效果强于常规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在发病后24 ~ 48 h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